這兩天,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抽干湖水圍捕「水中怪魚」引發關注。經有關部門鑒定,所謂的「怪魚」是一條鱷雀鱔,屬外來入侵物種,原產地為美洲。而就在不久前,一條半米多長的「怪魚」自北京一小區水系撈出,同樣被專業人士確認為鱷雀鱔。為何鱷雀鱔近來頻繁出現?鱷雀鱔出現在冬季相對寒冷的北方,難道它能在北方越冬了嗎?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專家顧黨恩。
汝州中央公園「怪魚」引發千萬網友關注
近日,河南汝州,有市民在汝州市中央公園雲禪湖發現一條「怪魚」,體型大、神出鬼沒。據當地目擊者稱,這條「怪魚」體長七八十厘米。

養殖在水族館裡的鱷雀鱔。壹念 攝/IC photo
這兩天,千萬網友都在關注「湖中怪魚」的一舉一動。8月24日,新京報記者致電汝州市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經有關部門鑒定,所謂的「怪魚」初步確認是一條鱷雀鱔,屬外來入侵物種。因擔心鱷雀鱔傷人,有關部門採取抽干湖水的方式進行抓捕。
8月24日晚,現場捕撈人員曾在直徑3米的管道中發現了疑似魚的身影。8月25日中午,兩支救援隊伍以及藍天救援隊等人員穿戴好設備後入水捉魚,截至發稿前,捕撈仍在進行中。
汝州市中央公園管理方負責人在直播中表示,公園屬於開放性公園,湖裡的這個「大怪獸」大概率是「流浪寵物」,野外放生的概率較大。汝州警方工作人員在回應媒體時也表示,對於鱷雀鱔出現的原因,相關部門正在調查,如涉及違法,會將有關人員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怪魚」頻出沒,分布廣且可能在北方越冬
實際上,鱷雀鱔現身國內水域確實不是稀罕事。不久前,北京百旺茉莉園小區居民遛彎時,也在小區內的水系中看到了一條半米多長的「鱷魚」。在小區業主的努力下,最終將水系內的「鱷魚」——鱷雀鱔抓獲。據悉,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河南、四川、江蘇等多省份也有鱷雀鱔的野外分布記錄。
顧黨恩告訴記者,鱷雀鱔是北美洲南部特產淡水巨型食肉魚,屬史前魚類,在地球上已生存1億多年。據新京報此前報道,鱷雀鱔一次可以產15萬枚以上的魚卵,達到了溫濕度條件後會迅速生長,吃掉本土魚類,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同類相殘對它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
顧黨恩談到,鱷雀鱔是作為觀賞魚類引入的,它的體形比較奇特、兇猛,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所以很多人喜歡養鱷雀鱔。「早期,絕大部分鱷雀鱔是非法走私而來,由於監管的缺失,目前在觀賞魚市場上購買鱷雀鱔並不困難。」
顧黨恩認為,鱷雀鱔近年來頻繁出現,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因為目前發現的鱷雀鱔多數為人為放生,究竟是誰在哪裡放生是很偶然的;必然性是指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自然繁殖以及大量鱷雀鱔被人為養殖後,往往由於生長速度太快,水族缸無法容納,或人們無力承擔養殖費用,由此選擇人為放生或者丟棄。「這幾年,一直都有鱷雀鱔被發現,只是現在人們對外來物種的認識越來越深,開始有了保護意識,才會被如此關注。」
顧黨恩在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水生外來物種被放到自然水域後,不能過冬、無法自然繁殖,那麼其危害只是短暫的。他告訴記者,目前鱷雀鱔主要在珠江一帶建立了種群,長江流域目前還不太清楚。
而河南汝州地處長江以北,這條野外的鱷雀鱔能長至七八十厘米,意味著鱷雀鱔能在北方過冬了嗎?
「鱷雀鱔本身體型大,在不同生存環境、氣候情況和食物來源條件下,其生長速度也不同。北方有些地方對它而言並非不能生存和越冬,這和水的深度及溫度有關。鱷雀鱔不是熱帶魚,對低溫的耐受也並不是很差。」顧黨恩表示,汝州這條鱷雀鱔可能在放生時就已有較大體型,也可能是該處水體以前就有這條魚,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不太好判斷。
抽干湖水方法不長久,但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此次汝州中央公園抽干湖水來捕撈鱷雀鱔,耗費數日,有網友質疑此舉的必要性。實際上,除了上文提到的鱷雀鱔的危害和政府機關出於維護公民人身安全的考量外,抽干湖水也的確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顧黨恩表示:「抽干湖水的方法肯定不長久,萬一大水庫中或者河流中有鱷雀鱔,我們不能如法炮製。但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生活在水裡面的生物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此外,也並不是只有鱷雀鱔才這麼難抓,所有的外來入侵魚類都不太好抓。「它們隱蔽性太強了。」
外來入侵魚類的治理難題並非中國獨有,據顧黨恩介紹,中國的「四大家魚」即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在上世紀60年代被美國引種,但在引種後很快就建立了自然種群,成為美國最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也是全世界最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得到較好的治理成效。
顧黨恩建議,後續應加強對鱷雀鱔等外來入侵物種知識的普及,避免人們隨意養殖或放生。
治理外來入侵物種,已經引起了社會更廣泛的關注。今年8月1日起,《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外來物種防控的管理辦法,從源頭預防、監測預警、治理修復等方面作出了有關規定。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見習記者 葉紅梅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