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11月份開始,美國科技巨頭紛紛開始大規模裁員。一波接一波的裁員潮將這場席捲全球科技行業的科技凜冬推至深處。2023年剛開年,亞馬遜就宣布了它的新裁員計劃,不僅超過此前計劃的80%,也是此輪科技行業裁員潮中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超過18000個崗位將會被裁掉。據《華爾街日報》1月5日報道,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 (Andy Jassy) 的一篇博文中談到了裁員問題,「亞馬遜過去經歷過不確定和困難的經濟,我們將繼續這樣做。」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親手裁掉了超過20萬人。從第一季度開始,部分率先受到影響的科技企業開始凍結招聘、進行小規模的裁員。而從第二季度開始,裁員的小旋風逐漸發展為科技行業的龍捲風,受影響的崗位也翻了三倍不止。2022年的最後一季度則在矽谷上演了一場血雨腥風。馬斯克剛一上任,Twitter就於11月3日宣布裁員3700人,幾乎是將原有的崗位數量「腰斬」。緊接著,Meta宣布裁員11000人,約佔總員工數的13%。除了這些互聯網巨頭之外,網路設備大廠思科宣布裁員4100人,電腦製造商惠普宣布裁員6000人。這一場科技凜冬幾乎瀰漫至了各個細分領域。而今天的主角跨國零售巨頭亞馬遜,在去年11月就已宣布進行裁員,並有1萬名亞馬遜員工已在2022年失業。目前來看,這場科技凜冬將不會止於2022,而是會繼續在2023席捲更多的科技企業,形成一種寒意刺骨的中期趨勢。在這場科技大裁員的背後,是科技巨頭和投資者們對於2023年的科技行業共同且持續失去信心的體現。
圖為Layoffs.fyi網站截止至2023年1月6日部分全球科技企業裁員情況
1 陷入停滯的科技「馬達」
曾經驅動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的科技「馬達」,何以演變成了今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裁員潮?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變化中的科技行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下。其實,科技這個「馬達」,停轉的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久。
2022年11月底,馬斯克在Twitter的裁員和「硬核」公司風波期間,抽空給他的另一家企業,特斯拉的員工們發了一封關於生產力的郵件。在感謝員工對特斯拉貢獻的同時,馬斯克也列出舉措要求員工們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馬斯克的郵件提醒了我們目前科技行業的根本問題——生產力之憂。但不只是員工的生產力,更重要的是科技行業從員工到產品到技術,都處於生產力低下,難以實現突破的瓶頸。
一言以蔽之,過去驅動科技巨頭擴張的原動力陷入停滯階段。陷入停滯階段,員工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同時也難以突破技術創新的瓶頸。同樣的產品消費者們用了十年,不管是Twitter還是Facebook(現Meta),雖然十年來增加了不少新功能和小插件,但主要的功能和主營業務都沒有發生改變,企業對於廣告營收的重度依賴也沒有改變。以Twitter為例,在馬斯克接近「腰斬」式的裁員後,消費者幾乎感受不到Twitter有任何改變和問題。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員工在新技術開發方面的生產力很難衡量。對於像 Twitter 這樣幾乎完全使用遺留代碼的公司來說尤其如此。「腰斬」後的倖存員工依然能負責好Twitter的日常運營和維護工作。因此,大企業的既有產品慣性和冗餘架構催生了員工們的低生產力現象。但更為嚴重的是,整個行業「疲倦」的生產力和遲遲不來的技術突破也漸漸使得科技巨頭擴張的原動力陷入停滯階段。
2 科技巨頭大裁員背後的三期疊加效應
而正是科技行業原動力的停滯,導致了科技行業如今的漫長凜冬。但原動力因何停滯?這背後是科技行業正在遭受的一場三期疊加效應。
首先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並沒有達到生產力爆發的技術變革點,商業應用也遠不及市場預期。資本主義市場是靠著科技進步和技術變革推動著向前發展。但如今像電氣革命或者互聯網革命這種能帶動行業繼續向前的技術變革遲遲未來。
不少人會將如今與2008年做對比。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也並未嚴重影響科技行業,不到一年科技行業就基本恢復了增長。而COVID-19 在給其他行業造成沉重打擊的同時,反倒還給科技公司帶來了增長動力。但為什麼最終的走向卻如此不同呢?背後的原因還是在於技術變革和商業創新的區別。2008年科技行業實現了切實的技術變革,將互聯網的應用和生態從PC端整個搬到了移動設備上,自此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春天。從那以後的十年,智能手機普及率的上升背後是不斷壯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巨頭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但智能手機率的普及率上升也是移動互聯網逐漸飽和的歷史。科技巨頭在一點點小的創新上開始「內卷」,曾經翻蓋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變革,到如今屏幕大小和辨析度的比拼。科技行業從做大蛋糕的時代走進了瓜分蛋糕的時代。
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改名為Meta,也表明了其聚焦於虛擬現實(建立元宇宙)的決心,押注這將是移動互聯網的後繼發展趨勢。一年時間, Meta為元宇宙花費了數十億美元,推出了例如VR辦公室、VR宇宙空間、VR遊戲等產品。但它遲遲未能實現元宇宙的真正普及。除了早期使用者和技術人員,普羅大眾對元宇宙及其用途仍感到困惑。實際上,包括扎克伯格在內,大部分科技巨頭的CEO和投資者們,都仍然未能找到或催生下一場技術變革的到來。
二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不斷上升的利率衝擊了科技股,而宏觀貨幣政策擰緊水龍頭的同時也遏制了科技巨頭擴張。科技與其他行業不同的一件事是,這些公司通常更多地向投資者做出承諾,而不是提供短期結果。因此,科技公司的價值在於未來,他們的股票也被稱為成長型股票。這種成長型股票對於上升的利率異常敏感。而當下科技凜冬和利率上升造成的一個共同後果是,投資者們開始將目光投向別處,考慮別的投資選項。比如投資政府債券、長期政府債券這些利率更高的選擇。面對遲遲未到的科技創新,投資者們選擇收回他們的耐心。
2022年以來,美聯儲不斷大幅上調利率,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七次加息以應對通貨膨脹。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加息行為不會使經濟陷入衰退,預計2023年不會降息,而2023年2月會議上宣布的加息幅度將取決於經濟數據。於此同時,科技公司遲遲未能給投資者們拿出來可信賴和可期待的科技創新和商業應用,反倒是暴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大幅裁員和縮減業務。在公布新裁員計劃消息後,亞馬遜股價周四早盤下跌 1.1%。該股在過去12個月內下跌了49%,Meta則下跌了近60%,蘋果和谷歌雖然相比之下沒有攔腰斬斷的命運,但同樣損失慘重。
競爭越來越激烈,像TikTok這樣的新起之秀更是對既有的巨頭形成了威脅,Meta和谷歌也不再被認為是一定的未來贏家。「未來失去了未來」。投資者們因此迅速撤出,將資金放到了其他收益率更高的投資上。
三是從產業周期的角度來看,周期下行趨勢與宏觀經濟和技術瓶頸形成了三層疊加效應,而疫情期間科技企業的大擴張更是加速了科技巨頭在下行周期中的滑落速度。在新的技術革命到來之前,目前的科技產業處於一個下行的衰退周期。著名的演化經濟學家卡羅塔·佩雷斯(CarlotaParez)在其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認為,自上世紀70年代初(1971年英特爾處理器宣告問世)開始的信息和遠程通訊革命周期,到現在五十多年後已經處於下行的衰退期。而根據康波周期的理論,當前的科技行業也正處於萌芽、發展、見頂及枯竭組成的技術周期中的後兩階段。因此,上升的利率抽幹了科技的金融源頭,遲遲不來的技術變革也無法再給科技行業提供新動力,導致科技巨頭們不可避免地承受下行之痛。
疫情期間科技企業的爆髮式增長和過度的擴張性政策,營造了一種科技企業「新春」的假象。Meta在2020年和2021年僱用了超過27000名員工,在2022年的前九個月又僱用了超過15300個工作崗位;推特在大流行的頭兩年,其規模增加了一倍多。等到疫情過後,線下的需求回歸,分流了一大部分線上需求,過去的假象也自然被戳破,人們發現科技企業不僅沒有迎來春天,反而是因為過度的擴張性政策加速了下行趨勢。企業的支出因為較低的生產力和冗餘的員工而大幅增加,外部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和利率上升,更是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問題。
3 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一場永夜的開端?
彭博社在《大科技處於危機之中,這正是它需要的》文章中指出,目前科技巨頭所遭受的壓力和近期人工智慧的進步將有助於重振這個乏善可陳的科技行業。確實,大型科技巨頭一波一波裁掉的技術人才在短期之內又重新回到了科技行業,只不過是更小的企業或者是初創公司。這意味著為科技行業潛在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充能蓄力。而這也充分體現了美國應對科技行業生產力危機的辦法——任由科技行業自由落地,繼續通過由市場驅動的創新來製造技術革新和市場繁榮。
相比之下,中國和歐盟則採取了略有不同的「著陸」辦法。近年來,中國始終強調數實融合發展戰略,通過數實融合帶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實融合戰略也得益於中國龐大的實體經濟和潛在的消費市場體量,或能在未來帶動市場新的繁榮。這是美國和歐盟不具備的優勢,多年來的經濟「脫實向虛」,使得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空間恐怕不足以推動整個經濟體的進步。
歐盟則採取強有力的監管來規範發展。2022年11月,歐盟《數字市場法》生效,新規定遏制了大型科技公司憑藉市場主導地位的不公平行為,違規者將面臨高達其全球年銷售10%的罰款。在此之前由於谷歌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的行為,布魯塞爾已經對其處罰總額超過80億歐元。而就在亞馬遜大裁員的同日,愛爾蘭數據保護委員會(DPC)宣布將對臉書母公司Meta處以兩筆總額為3.9億歐元的罰款,稱Meta違反了歐盟隱私法。歐盟試圖以公平的市場治理重新為科技行業帶來競爭力和生產力。
不管是當前科技行業的大周期,還是技術的小周期,目前的科技巨頭們都處於一個危機疊加的衰退周期中。中國、美國或者歐盟,都在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探索這個生產力困境的出口,走出這個三期疊加危機。亞馬遜18000人的大裁員或許是這場科技凜冬黎明前的黑暗,也可能只是一場永夜的開端。科技行業的衰退會不會成為2023年驚濤駭浪的風向標,或是新一輪蕭條的導火索?至少亞馬遜這次史詩級裁員還不能告訴我們答案。但每一次危機也都會伴隨著新機遇的產生,浪潮中還有無數的人正在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