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病籠罩在每個人的身上,慾望與不甘心,失敗與沒有安全感。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明白,生活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它只是隨心所欲的。你選擇的,的就是你必將經歷。-蔣方舟
蔣方舟在被採訪中說任何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它都有這個不如意的一面,有難的一面,有瑣碎的一面。少年成名到美女作家,再到有很多標籤的"文化名人",我們來說一說女作家蔣方舟。
打開天窗露鋒芒
1989年10月27 日湖北襄陽出生了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蔣方舟,跟許多的小孩一樣普普通通,泯然眾人。直到她7歲時,媽媽看著她嚴厲地下了命令,她必須儘快得出一本書。媽媽覺得自己的女兒看起來如此平凡甚至毫無特色。
於是她開始要求年僅7歲的蔣方舟開始寫作,當蔣方舟開始寫出第一篇文章是媽媽給予評價"天才"。這個特殊非凡的稱號開始伴隨了蔣方舟整個童年時期直至後來的整個青春時期。
直到觀眾終於不再以這個標籤標註她之後,她才開始褪去這個來自童年時期陰影的籠罩。此時年幼的她只是知道自己從此被加上另一個身份。她需要為此付出在其他孩子玩耍時的時間來進行寫作。因為她是"天才"。終於在她九歲時交出了一份讓媽媽滿意的答卷。她寫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眾人的眼光開始聚焦於這個年僅九歲的小作家,同年她開始寫她的第二部書,小說《正在發育》,年幼她在媽媽的要求和被迫下進入了"文化圈",開始了她面向大眾,面向攝像頭的生活她必須不斷寫作,才不會被遺忘。
當搜尋她的經歷,可以看到從2001年到2014年似乎從未停止過腳步,一路的高歌猛進,跌跌撞撞。或許自卑便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年齡的原因決定了她的身高和心性始終是個孩子,或許天賦比常人高很多,但其他還是一樣的。
所有人似乎都比她資歷長一些。她始終要以晚輩的身份自居,不敢說很多話,害怕自己的不對。在校的孤立,或許只不過因為她的身份,大家覺得她高不可攀。當我們懼怕某些事時,就會做一些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事,雖然她12歲已成為家裡的主力,可她還是12歲的小孩!
謠言四起時
在蔣方舟那些時光里,似乎從她踏入這個作家的行列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從上節目不討喜不會說話,再到採訪時的尷尬問答,再到母親幫其代筆的"代筆門"事件。年紀輕輕成為專欄作家成為中國少年學會主席再至《新周刊》副主編。
她太快得到了很多東西,並從她的某些表現使她並不像人們想像中天才少女的樣子。其中有兩件事應該是讓她最火的時刻。
2008年清華大學降60分調檔錄取蔣方舟,此時一則"清華大學有意降60分調檔錄取80後少女作家"的新聞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面對網友的種種質疑,蔣方舟於2008年7月8日晚在其私人博客發表《我沒有被破格錄取》的博客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網友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她稱她並沒有破格錄取,她一直按有關學校自主招生的辦法,並沒有占任何其他學生的名額。那一年的蔣方舟應該是收到最多聲音質疑的一年。
2012年,蔣方舟在微博上祝賀自己從清華大學畢業,2012年7月3日《新周刊》執行總編封新城在微博上給出了確切的答案,蔣方舟將就任《新周刊》雜誌副主編。
這個消息一出,驚訝了大眾,眾人的眼光質疑她仍是靠著光環在功勞薄上吃老本的人,怎麼有能力擔當副主編這樣重要的位置。
直至後來執行總編封新城出面說,認識蔣方舟是從2008年開始,我當時就發現她比很多同齡人成熟很多。後來,經過四年的學習,蔣方舟從最開始的特約記者到後來的主筆,是一步步實踐、鍛鍊出來的,"蔣方舟是從主筆的職位提拔到副主編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畢業就當副主編。"此事算是尚且告一段落。
曾坦言上綜藝為了賺錢
看完蔣方舟的大半成名史,很難去想到一個寫作21年的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在走自己的作家之路,不斷的工作與學習,她跟常人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軌道,或許就像她所寫的書名一樣,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了開頭,或許年少時被母親"逼迫",但不可否認她文學的天賦與緣份。
畢業後她上了很多綜藝,大家經常會在某一個節目里看見她的身影,也是從此得到了不斷的吐槽與被黑。或許是從小的經歷和家庭生活環境,很早的在蔣方舟的心裡便埋下了種子。
從早期的時候當她在做巡迴演講時,她面向那些跟她同齡的孩子時,她說自己在努力賺錢還房貸,她沒有憤世嫉俗的批判一切,她喜愛寫作並視它為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後來在有一次節目里,蔣方舟出其的坦白直率,在少年時,家庭的規則竟是話語權掌握在家裡進賬最多的人手裡,年紀小小的她已是家裡最大的財政貢獻者,她自己製作了一個龍虎財富榜,按排名排出順序,是以父母到後來不會去干涉她的太多決定!
甚至於在有一檔節目中,蔣方舟說自己早期頻繁的接綜藝就是為了賺錢,在25歲時她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她需要經濟來完成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甚至於頻繁到她需要不停的轉場來工作,她覺得自己像在跑通告,她開始有自己的"人設",甚至於自己"加戲"吸引更多的鏡頭,這些大概是她被吐槽的來源之一吧,於是她開始焦慮,她開始對自己塑造出來的角色感到疲憊。
所以她會寫出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不是突如其來的空虛,而是提供給你一種還不賴的生活。差不多的繁忙程度、差不多的生活形態、差不多的高朋滿座。
只不過,日復一日的生活,漸漸,漸漸散發出一股酸腐味。和你廝混的人也越來越模糊和不體面。彷彿是泳池的水,慢慢被抽干,最後只剩下池底枯黃的落葉。起初你毫無察覺,後來你假裝沒有察覺,最後你接受自己已淪為二流的事實。
在一次偶然所得的機會,東京待了一年後,蔣方舟在三十而立的年紀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時間思考,沉澱,她學會平衡生活,工作,寫作的關係,她依然會說出,我將自己放在一個沒有容器的一片土壤中生長,這樣我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子,我依然是個野心勃勃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