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台積電突然宣布已突破1納米晶元,再次將三星甩在了身後,但是作為全球晶元代工的龍頭企業,台積電一定沒有想到,這次的未雨綢繆,卻提高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地位,熊貓君也好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都知道,每個晶元都是由無數個小晶體管組成的,晶元的製程越小,晶體管也就越小,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就會越多,對於手機來說,晶元的製程越小,電阻也會隨之變小,那手機的耗能就會更低,這個時候,晶元工作時所產生的的熱量也會變小,這樣一來手機就會更省電,如今台積電突破1納米的製程,對於消費者來說,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只是台積電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晶元製造工藝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到的工序也特別多,再加上納米級的工藝非常的精細,想要突破5納米以下工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硅為很多半導體企業,都提供了主要原料,但是當晶元的製程工藝發展到5納米時,用來容納晶體管的晶元容量,將會達到極限,而台積電這次突破1納米工藝,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新材料,那就是鉍金屬,有了這個重要材料,就能增強電流能力,有效地降低電阻,大幅提升晶元的容量,讓晶元的性能再次得到提升,但是有句話叫做風水輪流轉,此前台積電對華為斷供,這次卻提高了我國在晶元領域的地位,至於為何會有這種言論,其實是因為我國掌控了鉍金屬的命脈。
熊貓君發現在全球的鉍金屬儲量數據中,全球總量為32萬,而我國的儲量就有24萬,直接佔據了全球75%的儲量,直接成為了1納米晶元製程的原料大國,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國的礦產資源一直非常豐富,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近兩年的鉍礦產量一直位居第一,能帶來多少好處,相信大家已經不言而喻了,除了對台積電產生的作用以外,鉍金屬對硅晶元來說,更是一個長足的進步,據熊貓君了解,現在鉍金屬的生產分為兩個流程,一個是台積電的沉積製程,一個是台大科技團隊的氦離子束微影系統,但是對他們來說,原材料的來源依舊是個問題,所以這對於大陸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只要1納米晶元一旦量產,鉍金屬一定會成為各國爭搶的對象,到了那時,作為原材料的產量大國,我國的半導體地位就會隨之提高,但是我們依舊不能忽視,台積電的這次重大突破。
說到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不得不提的就是摩爾定律,這是世界上公認的半導體產業規則,但是在一年半之前,竟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將失效的預言,還認為未來硅晶元的規格,將無法繼續滿足1納米的製程工藝,只是讓熊貓君意外的是,雖然晶元產業一直在快速發展,但是摩爾定律竟然只維持了半個世紀,從1965年開始到之後的45年里,集成電路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一到兩年,就會增加到原來的一倍,性能也在大幅度提升,但是從2013年開始,全球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就已經開始放緩,從2013年年底開始,晶體管數量的密度,就開始以每三年增長一倍的速度發展,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接下來熊貓君就介紹一下,納米晶元的發展歷程。
其實21世紀初的時候,晶元的製程工藝還是130納米,只不過當時大家對納米還不了解,並不知道奔騰3處理器使用的,是130納米的晶元,直到2004年90納米出現後,奔騰4才緊跟步伐,之前無法突破的電腦性能,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半導體產業也開始初具規模,英特爾 IBM 台積電的那麼多個企業,都爭先恐後地掌握了90納米製程,從此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但這是半導體產業並沒有分出等級。
在之後的幾年裡,納米晶元的數字越來越小,消費者買到的手機和智能設備,也越來越先進,各大企業也都開始暗自較勁,在22納米晶元問世後,還有很多企業都能達到,但是當14納米製程工藝出現後,聯電就開始力不從心,漸漸地落後直到消失在競爭行列,好不容易到了10納米,一直遙遙領先的英特爾,卻被工藝壁壘堵在了門外,雖然最後生產出了10納米晶元,但卻無法應用到高端設備上,這個時候 台積電奮起直追。
在2018年實現了7納米的技術突破,在發展到5納米之後,就只剩下了台積電和三星這兩個企業,但顯然三星是落後於台積電的,因為在今年年初才研發出6納米晶元,而台積電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實現了6納米的量產,2020年實現5納米量產,從此將三星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其實熊貓君發現,台積電在攻克3納米時,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但是有了鉍金屬,大大地提高了晶體管的數量,再次遙遙領先,只是台積電並沒有想到,全球鉍金屬的儲量,我國就佔了75%,那麼我國能藉此實現彎道超車嗎。
熊貓君覺得,如果台積電要在新的製程工藝上,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就會重新考慮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畢竟我國的鉍金屬儲量最高,畢竟有資源就代表著發展的主動權,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不再有技術資源方面的後顧之憂,雖然只依靠原材料無法走得長遠,但是我國的晶元產業,一直在爭分奪秒地攻克難題,為了不被卡脖子一直在努力,熊貓君相信國產的半導體產業,一定會有崛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