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2022年10月15日06:41:36 熱門 1602

原著七本書里,位於中間的第四部,是七部書的分界線。

前三部保留了不少童話式誇張的部分,整體基調是明朗的:比如達力前一秒對哈利態度惡劣,後一秒就受到了懲罰(哈利無意中放出了一條蛇);洛哈特的課就是雞飛狗跳;瑪姬姑媽成了吹脹的氣球。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截圖)

如此種種,常令人忍俊不禁。

第四部開始向成人世界過渡,有陽光,也有陰影(好比珀西看到克勞奇鞠躬,連眼鏡都掉在了地上,還有麗塔·斯基特的造謠)。

隨著結尾伏地魔的復活,故事開始轉向陰鬱。從第五部開始,徹底進入成人世界,更具現實風格。

風格上,電影保持了這一點。

但問題是,電影在觀賞性上,同樣以第四部為分界線。

《魔法石》和《密室》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由於系列是剛開始拍攝,比較謹慎保守,基本忠實原著,極少改編。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但忠實原著照樣能打造出好作品。第一部是八部電影里豆瓣評分最高的、也是唯一一部上9分的;第二部稍欠缺,可同樣留下了不少名場面。

由於前兩部的成功,《阿茲卡班的囚徒》導演阿方索·卡隆在改編上大膽了許多。有網友評論,電影細節比前兩部更經得起推敲、節奏總算快了一點。

《火焰杯》的導演換成了邁克·內威爾,拍出了一部絕妙的青春戲劇——青少年對異性的朦朧情愫、男女心理的微妙、少年到青年的第一次成長等等,夾雜在越來越凝重的氣氛里、越來越近的危險下,別有一番滋味。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截圖)

然而,從《鳳凰社》開始,急轉直下。

自從大衛·耶茨把原著里最厚的第五部拍成了電影系列裡最短的一部,我對他執導的《哈利·波特》,就不抱希望了。

個人觀感,《鳳凰社》、《混血王子》劇情太碎,我看過原著都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針對某些情節),要是沒看過原著,大概率會看得一頭霧水。

《死亡聖器上》大致是原著三分之二的內容,第八部是後三分之一,這麼分配意味著諸多細節無法展開甚至不會得到呈現,這在第七部格外明顯。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死聖上》截圖)

再有就是電影的改編。可以說,導演與很多哈迷對原著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比如結尾哈利同伏地魔的大戰,電影里打鬥激烈,光場景就換了好幾個;書里就在霍格沃茨大堂,兩人對峙,哈利揭開所有秘密,然後互相發射咒語,伏地魔的索命咒反彈,他像凡人一樣死去。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死聖下》截圖)

正是「像凡人一樣死去」,透露出濃重的諷刺意味:伏地魔自視甚高,一心追求非凡和永生,為此不惜分裂靈魂;然而他終究難逃一死,且死時不過六七十歲(普通人的壽命)、像凡人一樣軟弱無力的倒下,從死前的幾分鐘到死亡,沒有任何奇幻之處。

這個結局,意味深長。

電影里改成大戰,伏地魔被炸成碎片、灰飛煙滅。精彩是不假,原著的諷刺效果卻被大大削弱。

當然我理解電影為什麼這麼改,只是並不贊同。這種好萊塢大片一樣的畫面與觀感,更多是出於市場考慮。

《哈利·波特4》:電影風格的分界線,更是觀賞性的分界線 - 天天要聞

(電影《哈利·波特與死聖下》截圖)

而商業色彩越來越重,也是電影后四部的顯著特色。

商業電影不能說錯,更不能說不好——事實上,有很多不錯的商業片,劇情、寓意、表演、視效等一個不缺,不少都是影史上的經典。

「商業」與「藝術」並不是割裂的。只不過,私以為大衛·耶茨並不是能把二者完美結合的導演。

#哈利波特#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