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的開播,總是會伴隨著「失落」。
開播之前,宣傳是部「王炸」,結果帶著興奮勁兒看了幾集,卻發現是部爛劇。
比如上半年的大熱劇《山河月明》。
播出前,簡直被「捧上天」。
演員陣容多麼豪華,服化道多麼漂亮,是可以和《大明王朝1566》對飆的神作。
結果一播出,就因為劇情鬆散,歷史加工誇張,被大家嫌棄,也可惜了幾位老戲骨的表演。
比如靳東這兩年主演的新劇。
開播前,都說他是「師奶殺手」,收視率保證,誇他演霸道總裁,絲毫不油膩。
結果《突圍》、《林深見鹿》一播出,就引來唏噓連連。
靳東這兩年在小熒屏上的存在感,超過了張嘉益,動不動就是兩家星級衛視,同步開播,但在品質表現上,卻有些勉強。
再比如最近令張翰陷入爭議的《東八區的先生們》。
這部劇的種種問題,曾被人民網點名批評,豆瓣2.1分,也刷新了,國產爛劇最低評分紀錄。
可是在開播初期,這部劇卻被形容是張翰「十年磨一劍」的重磅作品。
真想問問,張翰這十年究竟幹了什麼,是光練習手速了嗎?
總之,現在隨便一部劇開播,網上都會吹翻了天。
各種角度的收視第一,各種榜單的遙遙領先,各種一線實力派雲集。
以前還可以看豆瓣評分,判斷品質的優劣。
但如今的豆瓣評分,似乎也出現了「智能性」。
口碑很好的劇,出分也快。
比如《崑崙神宮》,開播2天就已經顯示8.3分。
還有一些劇,明明熱度很高,可評分卻是「姍姍來遲」。
你能看到的,只有短評區,那些來自不同角度的「四五星」好評,個個都是幾百上千的高點贊。
久而久之,國產電視劇,逐漸陷入到一種「自嗨」中,生成了種種深入肌理難治的「病」。
我們是時候給它「把把脈」了。
01、
電視劇原本體量大,拍攝周期長,以前電視劇沒那麼多,所以有些電視台,都會對經典劇,輪番重播。
如今的電視劇市場,有些「泛濫」。
2021年,全國製作發行電視劇194部,合計6736集。
平均到每個月,就有約16部新劇推出,平均每2天,就有一部新劇上線。
這麼快的速度,註定了對創作者,有極高的要求——
他們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劇本及拍攝製作。
電視劇製作,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變成了「流水線」。
有「流水線」,自然也就形成了套路。
尤其是下面這「幾招」套路,我們時不時就會見到。
第一招:模仿,甚至「西方式的漢化」,走信息差。
借鑒、抄襲和漢化,是最投機取巧的辦法。
十年前有大火的《愛情公寓》。
從角色人設到故事設計,再到喜劇梗,甚至女性角色的「性開放」,都原汁原味地還原了《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多部知名美劇。
而在台詞上,編劇也能夠做到精準翻譯。
《老友記》和《愛情公寓》台詞對比
不過,當時這樣一部抄襲劇,也可以大火,也能夠成為一代人的「情懷」。
最近又有一部這樣的劇,卻很不幸——
由袁泉和黃曉明主演的《玫瑰之戰》,翻拍了美劇《傲骨賢妻》。
翻拍當然沒問題,畢竟也花錢拿到了對應授權。
但是要想翻拍好,其實並不容易。
《傲骨賢妻》的角色從生活、文化到情感表達,甚至職場,都建立在一套西方法則之上;
劇集呈現的案件,也依循西方法律體系。
所以翻拍過程中,「本土化處理」非常重要。
但《玫瑰之戰》實際翻拍過程中,還是走了「漢化捷徑」。
在部分角色設置,以及部分台詞上,主創很多都是原原本本複製過來。
《玫瑰之戰》與《傲骨賢妻》台詞對比
比如讓袁泉飾演的女主,住進了獨棟別墅。
讓黃曉明飾演的老闆,愛上了打棒球,觀眾看上去完全沒有代入感。
網友評價這劇是「又好看又難看」。
因為好看的部分,全是照搬原版的,難看的,都是編劇自作聰明搞出來的。
相隔十年,招數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是抄襲,一個是合法翻拍。
在過去,因為創作者和受眾群體之間有信息差,所以可以這樣玩套路。
現在人人一部手機,這種討巧的方式,已經很難有市場了。
第二招:改編網文小說,配備「金手指」主角。
從《鬼吹燈》開始,網文的影視化改編,受到了影視行業的高度關注。
拍攝網路小說自帶兩大優勢。
一是可以獲得最直接的故事文本;
二是小說一般自帶原著粉,而且這些粉絲,往往規模龐大,能形成收視基礎。
從內容到受眾,一下子,就全部搞定了。
所以《鬼吹燈》之後,《盜墓筆記》《斗破蒼穹》《斗羅大陸》《全職高手》《雪中悍刀行》等熱門網文,幾乎全被拍成了電視劇。
我們客觀評價,小說影視化,在以前就有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頗為盛行的。
可那時候的影視劇,多改編自名家名作,像余華、蘇童、莫言,這些人的小說就成為受追捧的對象。
他們的小說里除了故事外,還有人文關懷。
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時,作家本人還會進組擔任編劇,並且在劇本上享有決定權。
在那個熱愛文學的年代,影視劇其實就是一種文學的衍生,雖然有些劇,製作粗糙,但依舊很有生命力。
因為有那股原汁原味,所以影視劇反映的,仍然還是時代,以及時代下的人們。
現在的影視劇,雖然很多還是改編自成名小說,但味道卻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受歡迎的小說類型上。
現在的生活節奏不同了,大家已經啃不動如字典一般的名著,更消化不了太深刻的道理。
於是,快餐類的都市、穿越、修仙類玄幻小說,就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寵兒。
這類網路小說的本質就是爽文。
主角帶著「金手指」,不是在打怪升級,就是在扮豬吃老虎,一個套路,翻來覆去能寫個幾千萬字,大家還愛看,雖然沒營養,就是圖個爽。
爽文改編的劇自然就成了爽劇。
這類劇拍得節奏很快,出品方請的,也都是年輕人追逐的偶像明星。
而在最近這幾年,這類網文改編拍攝的網劇,越來越多,比例也越來越重。
有不少還喜歡「跟風」,給電視劇起一個古詩詞的名字。
諸如《憑欄一片風雲起》、《人生若如初相見》、《花謝花飛花滿天》,還有《良辰好景知幾何》。
當然有些網文,本身也具備一定的文學價值。
但為了取悅新時代的年輕網友,當下「網文影視化」已經形成了一股「怪浪」,讓人嘆,也讓人畏。
不過事實已經證明,這一招也是行不通的。
翻看這些改編網劇,大部分收視率都是相當慘淡的,口碑也少有能上6分的。
反而是《人世間》這樣的改編自名家巨著的電視劇,取得了現象級熱潮。
這「一正一反」,值得背後主導這一切的資本深思。
第三招:花里胡哨的宣傳套路,「大尺度」被當成主打的賣點。
影視劇的文本質量不過關,就像一座大樓的」毛坯房「質量不過關。
要讓房子賣出去,就只能在裝修時,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遮羞」了。
於是,在國產劇中,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少的真誠,越來越多的套路。
其中最大的套路,你一定見過——大尺度。
因為特殊的原因,國產影視作品在表達上存在一些「禁區」。
當「禁區」突然間觸及,甚至打開,就形成了「大尺度」。
中國觀眾很吃「大尺度」這一套。
於是不管是什麼題材,都能把「大尺度」當成主打的賣點。
官商題材里,「大尺度」是權色交易,是腐敗墮落,是落馬官員的「高級別」;
犯罪題材里,「大尺度」是反派的狠毒、犀利,是畫面里出現的血,是女人哭泣的臉;
都市生活劇里也有了「大尺度」。
夫妻吵架、出軌、女性遭受的歧視等這些都是,因為這些「禁忌」話題「真實反映了生活」;
不僅是劇情,就連畫面、台詞,也玩起了「大尺度」。
比如陷入爭議的《東八區的先生們》。
「名場面」不少,台詞也是頻打擦邊球。
什麼「瘦的好看,胖的好使」;
什麼「靜靜地走向你的深處」;
還有直白的「沒穿衣服」話題。
這些亂七八糟的招數,有沒有效果?
還是不行,最多靠著博噱頭撐個一兩天,但不需要太久,就會被打回原形。
第四招:圍繞著女性話題反覆打轉。
「女性話題」這一招,是現代都市劇的「常備武器」。
它可以演變成很多種模樣。
小時候,遭遇重男輕女,控訴原生家庭的影響;
長大後,被催婚;談戀愛了,遇到渣男,感情上被物化;
結婚了,丈夫冷漠,或者出軌,要忙著抓小三;
生孩子時,會遇到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種不易,內心抑鬱,沒有人理解;
工作了,會遇到職場性騷擾,不工作,又會出現家庭主婦的種種心酸。
這些,是不是都存在?
確實都存在,但如果是部都市劇,都圍繞著這些打轉,就有些過於刻意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
這幾年,最火的幾部都市劇,《歡樂頌》、《都挺好》、《安家》、《理想之城》。
你都能在劇中女性角色身上,看到舊時代家庭,重男輕女的情節設計。
這是為了真實反映生活?
還是為了營造收視噱頭,靠著劇情衝突,拉動收視率?
觀眾心裡一定都有桿秤。
其實女性,有很多高光時刻。
講貢獻有《大山的女兒》里的黃文秀,講平凡有《人世間》里的鄭娟。
但總是把聚光燈對準,那些拍了無數遍的女性傷痛,當作劇情噱頭,才是對女性群體最大的惡意。
能在題材上下功夫的,還算是有點創作底線的。
可隨著網路碎片化的加劇,影視劇也開始碎片化了。
很多時候很多影視劇,甚至沒有題材,只有話題堆砌了。
創作者們不用高屋建瓴打磨題材,只需要掏出手機,看看熱搜,提取幾個熱門話題關鍵詞,打包在一起就是一部「植根現實的熱劇」,這些話題就是流量密碼。
在20年前,這種熱門話題叫做「階級差距」。
只要劇中有樹立「農村人」和「城裡人」的對立想像,角色還沒打起來,觀眾先掐起來了。
在10年前,這種熱門話題叫做「地域歧視」。
只要劇中暗戳戳點明「東北人如何如何」「河南人如何如何」,帶好了這波節奏,剩下的就是熱熱鬧鬧的討論之聲了。
到了現在,這種熱門話題叫做「男女對立」。
劇中只要營造幾個受迫害女性形象,再樹立幾個獨立女性形象,再整點兒衝突劇情,什麼最強小三,最颯女白領之類的,熱搜就可以安排起來了。
熱門話題的堆砌,讓影視劇出圈變得很容易,但也造成了,「有佳句無佳章」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看社媒上某些劇的cut部分,全都是高燃情節。
可當你出於好奇去看全劇就會發現,情節之間割裂感嚴重,段子式的創作,只能是飲鴆止渴。
第五招:使用「工兵演員」。
中國不缺好演員,經典影視劇里更是戲骨雲集。
但皮哥注意到,最近幾年演藝圈的「工兵演員」越來越多。
他們就像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一樣,分工越來越明確,定位越來越精準,永遠不會犯錯,也很難再出彩。
比如女主是職場女精英,都市女強人,那就請袁泉來飾演,梳上幹練短髮,袁泉的演技和觀眾緣都不成問題。
比如這是個玄幻愛情題材,那就請楊紫或者迪麗熱巴,她們熟悉「帝君、天師」這套體制,喜歡這類劇的觀眾似乎也認她們。
比如主演是霸道總裁、都市男精英,那就邀請靳東,他很難拒絕。
這種「找演員」的招數,還延續到了配角身上。
配角里,頻頻演媽媽的劉琳,永遠都是演大款的王耀慶,永遠演時尚奶奶的吳彥姝。
從選角的角度看,演員被定型了,影視劇的創作,也不是從無到有的「招兵買馬」,而是成了「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排列組合。
這種劇拍出來也許質量不會差,但演員自身難免會陷入表演瓶頸,最後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以上五招,頻頻出手,也漸漸成了國產劇里的5種通病。
02、
說了這麼多的「國產劇通病」,那麼這些病症的「根源」在哪裡?
其實說白了就一句話:關鍵的人沒有出現在關鍵的位置。
影視劇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故事最重要的作者就是編劇,可是編劇,在劇組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在八九十年代,為啥湧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影視劇?
就是因為像王朔、梁左、莫言等一批文人去搞劇本創作了,大家你寫一段,我寫一段,最後找來好的演員表演,成就了經典。
而現在整個影視劇行業里,編劇地位是最低的。
一個劇大爆了,觀眾立刻會誇演員演技炸裂,導演拍得好,沒人想到過編劇。
而一個劇一旦垮了,立刻會有人要給編劇「寄刀片」。
另一方面,影視劇本質上是影像的藝術,編劇的功能只是輔助,大部分劇本,幾乎沒有文學性可言,《雷雨》那樣的作品少之又少。
於是地位低、掙得少,總是背鍋,還無法實現文學抱負,有創作理想的能人,自然都不肯干編劇了。
關鍵的位置,沒有厲害的人,這個行業能好嗎?
那麼這個「關鍵位置」又是被誰霸佔了呢?明星主演……
國產影視劇的創作就是明星中心制。
正常的拍攝,應該是有了好的本子,再去找合適的演員,現狀卻是「反著來」——
先由明星帶來資金,啟動一個項目,然後再找來編劇,為他量身打造劇本。
咱們還是以《東八區的先生們》為例,這部劇張翰是多個身份一肩挑。
首先是出品人(出品公司實際老闆),其次是製作人,緊接著是編劇,最後是男一號。
明星大多數學歷不高,劇作審美力有限,檔期又滿。
他們作為甲方,多會要求乙方在自己的舒適區里創作。
懂行的乙方已經地位夠低了,現在再戴上一串鐐銬,能寫出好本子才怪。
就像前段時間,劉德華代言文案抄襲,這個被抄襲的文本並不高級,看上去沒有抄襲的必要。
背後的真相,就是幾個幾百萬的項目交給廣告公司,公司交給文案部,文案部外包出去。
外包公司找實習生寫,最後實習生隨便找個文案抄抄就交差了。
幾百萬的項目,也許就是靠幾百塊的文案撐起來的,文案一旦垮了,上面喝咖啡的人也就垮了。
影視劇同理。
號稱投資上億的大項目,大部分錢都被明星給掏空了,分湯喝的人把劇本打包分出去。
層層外包後,上億的項目中,最重要的劇本就靠那幾個窩在工作室里吃盒飯的底層編劇給撐起來了。
最後劇作拍好了,我們也都習慣稱之為「靳東新劇」、「王一博新劇」,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正是「明星中心制」和「編劇邊緣化」造成了國產外強中乾的尷尬處境。
03、
如何真正「破局」?
解鈴還須繫鈴人。
在魚龍混雜的影視劇里,還是有成功的典範的,我們看看它們就能得到啟發。
比如前幾年大火的《白夜追兇》。
它邀請的主演就是當時的「糊咖」潘粵明,全劇能出彩,就是因為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最後是《白夜追兇》成就了潘粵明,而不是潘粵明帶火了《白夜追兇》。
而後續的發展,也能佐證前文的觀點。
《白夜追兇》的編劇是一對情侶,後來兩人鬧掰了,劇本創作就此擱淺。
沒了好的本子,導演和演員再有野心也無法繼續創作,這個IP就這麼涼掉了。
再比如2020年最出圈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
它就是改編自「推理之王」紫金陳的代表作《壞小孩》,有了強文本的支撐,整部劇立刻散發了強大的魅力。
無論是秦昊飾演的張東升,還是榮梓杉飾演的朱朝陽,人物都非常鮮活。
這幾乎都歸功於小說角色塑造得好,演員能找到那個著力點。
後來愛奇藝又改編了紫金陳的《長夜難明》,拍出了《沉默的真相》,再次成為高分懸疑劇。
紫金陳在採訪時也無奈地表示,自己並未參與影視劇的創作。
因為雖然他是作者,但他在劇組是沒啥話語權的,他甚至自嘲說自己只是提供了一個「毛坯房」,裝修的事兒不歸他管。
可就是兩個毛坯房直接帶火了兩部劇,甚至撐起了愛奇藝的「迷霧劇場」。
後來的故事,再次佐證了前文觀點。
第二年紫金陳出走去了優酷,愛奇藝以為堆砌好的導演和演員就能延續輝煌。
他們找來了王小帥、段奕宏、郝蕾、趙麗穎、肖央等大咖,重磅推出了好幾部懸疑劇,結果口碑一部比一部慘。
這時候大家才反應過來,「迷霧劇場」本質上就是「紫金陳劇場」,沒了毛坯房,再好的裝修也是白搭。
再比如今年爆火的《人世間》,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有了強大文本的支撐,幾位實力派演員的特長,全都發揮出來了。
雷佳音、辛柏青、殷桃、宋佳等主演都貢獻了精湛的表演。
至少在這部劇中,我們看不到他們身上的一點兒星味兒。
也不會簡單粗暴地稱《人世間》為「雷佳音新劇」,它是大家集體勞動的結晶。
以上這些經典劇都有類似的特點:
劇本足夠強,星味兒足夠淡,即使每部劇編劇都留下了遺憾,劇作都有頗多不完美之處,但都「瑕不掩瑜」。
搞清楚了這一點,國產劇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我們一方面,要進一步弱化明星在影視劇創作中的話語權,讓明星退回到演員的位置,把關鍵的位置讓出來。
另一方面,要提高編劇地位,給他們足夠的創作自由和報酬,讓他們在重要的位置創造出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才是影視劇成功的根本。
是讓好故事挑選好演員,而不是讓大明星挑選好故事。
所以醒醒吧,別再在一些明星帶來的所謂數據和吹捧中,自嗨了,中國影視圈的這5種正在野蠻生長的頑疾,也該治治了。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這種觀念改變,中國影視劇,會越來越好。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