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開放國門,互通有無,促進本國經貿的繁榮已成為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共識。
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國家保持著「閉關鎖國」的狀態,給外界的人們一絲神秘的色彩。
那麼,這些國家選擇「閉關鎖國」,不與外界往來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它們真的如人們想像得那樣,一貧如洗嗎?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盤點:那些世界上仍在閉關鎖國的國家。
毗鄰中國,位於南亞的不丹,是世界上著名進行「閉關鎖國」的國家。時至今日,不丹還不是國際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是造成不丹「閉關鎖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阻斷了不丹北上和我國相連接的陸上貿易通道。超高的海拔和高空中猛烈的紊流,讓兩國之間的空運貿易也十分困難。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兩國飛行員不顧生命危險,開闢空運物資的「駝峰航線」就經過不丹的上空。
(喜馬拉雅山脈)
而不丹的南部,則鄰接印度的陸上國土:這意味著,不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內陸國,倘若該國想要進行海外貿易,則必須要途徑印度國境,並藉助印度的港口進行貨物運輸,而這對於不丹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因此,與其絞盡腦汁,給印度送「過路費」,做著海外貿易的賠本買賣,不如關起家門,依靠國內生產與消費循環,發展經濟來得划算。
(不丹人)
不丹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國內主要生產水稻、玉米和小麥,經濟作物則有佛教徒鍾愛的菩提樹。倘若你有機會,走在不丹的村落,就會發現這裡的人們真的過著如同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提出過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封閉的環境下,不丹的經濟是較為落後是,是聯合國公認的世界上幾個「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不丹的國內運輸以氂牛、騾馬為主,遠程運輸的火車、大巴等交通工具都需要依賴中國和印度兩國的援助。其中,不丹國內的供電系統更是由印度全面支持。
然而經濟上的不發達,並不意味著不丹人認為自己過得不幸福。在2014年,聯合國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概念,這個發展概念不以GDP為指標,而是以國民自身感覺到的幸福度為準。在這份《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不丹位列90餘名,屬於國際上居中的位置。
如果說不丹是因為自然的不可抗力,而迫於「閉關鎖國」。那麼接下來的這兩個國家,則是因為「人禍」而被世界孤立開來。
第一個因為「人禍」而被世界孤立的國家,是位於北非的利比亞。
(利比亞內戰)
利比亞「閉關鎖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1969年,卡扎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利比亞王國。在蘇聯的支持下,利比亞成立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經濟以對外石油出口為主,此時的利比亞算是北非地區比較富有的國家。
然而,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利比亞逐漸失去了重要的國外經濟來源,國家經濟日漸衰落。加上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最終使利比亞成為了國際外交上的「孤兒」。
(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
隨著利比亞國內經濟形勢的日漸惡化,2011年利比亞爆發了反對票推翻卡扎菲政權的內戰,法國、美國等北約國家同樣參與了此次軍事行動。
然而,在卡扎菲兵敗身亡後,利比亞的反對派政府內部產生分歧,雙方於2014年點燃了第二次國內戰爭。就這樣,利比亞國內陷入了軍閥割據的狀態,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開始陸續進行撤僑、撤資,就這樣,大批海外投資從利比亞流失,讓利比亞的經濟逐漸與外界脫節。
(利比亞內戰)
利比亞各方軍閥的混戰,一直持續了六年,到2020年第二次利比亞內戰此宣告結束。然而,此時的利比亞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不僅國內幾乎沒有任何海外投資,就連各國的大使館都尚未來得及在這片百廢待興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來。
在卡扎菲執政時期的利比亞,曾試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然而隨著利比亞內戰的爆發,這一申請被迫中途凍結。到目前為止,利比亞仍然是世界貿易組織的觀察員國。
(利比亞撤僑行動)
在今天,國際新聞上依然很難看到利比亞的消息,這個剛剛走出內戰陰影的國家,在未來融入國際的過程中,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
與利比亞情景相似的一個國家,是南蘇丹,同樣是一個位於非洲的國家。
南蘇丹或許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被聯合國公認的國家。2011年,南蘇丹從蘇丹中獨立,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在此之後它就得到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承認。
(南蘇丹的街頭)
然而,南蘇丹的獨立同樣是一條充斥著硝煙和戰火的道路。1955年和1983年,蘇丹國的南北武裝分別爆發了兩次內戰,每次內戰的時間都長達將近20年,造成了非洲當地數萬人的傷亡。
為了避免人道主義災難的發生,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南蘇丹於2011年從蘇丹國中獨立。對於國家的20世紀史就是半部內戰史的蘇丹而言,南北各自安好或許是最能照顧兩邊百姓的選擇。
(南蘇丹人民)
但是,「分家過」的代價就意味著一切都要推到重來。在脫離蘇丹後,南蘇丹開始陸續建立自己的行政、外交和經濟系統。但是在南蘇丹重建內政的過程中,國內也是饑荒、戰亂不斷,嚴重影響了蘇丹重建國家機器的進程。
在今天,南蘇丹依然未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入世申請,而它原來的母國蘇丹國已經向世貿組織提交過申請,但依然不是正式成員國。
(蘇丹內戰)
不可否認的是,從總體上看,正準備加入世貿的蘇丹目前的經濟要優於南蘇丹。不知道當時堅定脫離蘇丹的南蘇丹人民,在今天是否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除了本國的內部人為因素外,還有的國家則是因為外交環境,而被迫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伊朗和朝鮮兩個國家,或許是一對典例。
先來說伊朗: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國家。巴列維王朝的國王大力發展石油出口貿易,並以英、美兩國的經濟和政治體製為樣本,在國內進行改革。
(伊朗巴列維王朝)
然而,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遭到了國內宗教傳統派勢力的強烈反對,霍梅尼則是代表當時伊朗宗教傳統勢力的領袖。1977年,霍梅尼領導國內民眾發起「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開始在伊朗建立起一個神權制的共和國。
霍梅尼在伊朗國內領導的「伊斯蘭革命」,觸碰了英美兩國的利益。這是因為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國王將伊朗的大部分石油貿易讓渡給了英美,而霍梅尼則在伊朗的石油工業上推行了全面的國有化。出於報復,英美在20世紀80年代挑起了一次兩伊戰爭,並開始對伊朗進行漫長的經濟封鎖。
(伊朗伊斯蘭革命)
面對著英美干預伊朗的可能,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並開始起了核設施建設,試圖發展原子能武器,由此引發了中亞地區的「伊核問題」。由於伊朗致力於核武方面的研究,西方國家對伊朗的經貿限制更為嚴苛,時至今日,伊核問題也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但是,伊朗也在試圖為自己的經濟困境進行破局,譬如與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國開展石油和軍工方面的貿易。2012年5月,伊朗開始嘗試使用人民幣來進行石油貿易結算,或許未來的伊朗能夠依靠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尋找出破局的新路徑。
(伊朗採油平台)
與伊朗情景類似的,是毗鄰我國的朝鮮。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對朝鮮的海外貿易進行了種種的限制。然而,由於背靠中蘇兩國,朝鮮在本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和中蘇兩國人民的援助下,在20世紀50——60年代建立起了成熟完備的工業體系。
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朝鮮的經濟發展日漸衰落。同時,在全球經貿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朝鮮也並不願意放棄自身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先軍政策」,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開支都被投注到了軍事工業建設中,在民用和外貿方面的國家投入則較為有限。
(朝鮮首都平壤市)
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朝鮮同樣致力於發展核武器,並在本世紀初先後成功試爆了原子彈、氫彈。聯合國因為朝鮮違背了《核不擴散協定》,而對朝鮮的外貿進行了種種限制。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我國尊重聯合國的決定,但是在限制朝鮮外貿等方面,我國持有保留意見,並致力於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
然而,朝鮮似乎並不在意外部環境的種種限制,時至今日,朝鮮同樣從未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過「入世申請」,同樣與朝鮮一樣從未提交過入世申請的,還有土庫曼、南蘇丹、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等國。
一個國家,從封閉走向開放,是歷史性的過程。除了上述的幾個國家之外,有幾個國家同樣經歷過一段封閉的歷史,但在近些年同樣敞開了國門,開始嘗試對外貿易:
譬如位於拉丁美洲的島國古巴,在美古關係正常化後,古巴宣布進行「對外開放」。1995年,古巴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成員國。在今天,古巴以旅遊業、蔗糖出口和醫療作為帶動經濟的「三駕馬車」。2019年,古巴的GDP更是達到1031億美元。遠超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鄰國。
(古巴風景)
縱觀世界上這些目前相對封閉,特立獨行的國家,他們之所以選擇關閉國門,都有自身在自然、外交和內政等各方面的原因。或許,依靠內部循環發展,帶動經濟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開放發展是世界歷史的大勢所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唯有敞開國門,才能夠使本國經濟欣欣向榮,人民生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