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左)、胡漢民(中)、汪精衛(右)
中國有句老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誰能代表國民黨的正統,誰被看作孫中山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對其能否「名正言順」地擁有最高領袖的地位、建立起穩定的統治至為重要。然而孫中山生前並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他一去世,即在黨內留下一個別人難以填補的真空,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在國民黨內,資格最老、同孫中山關係最深的是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三人。廖仲愷在孫中山去世後不到半年就被暗殺。胡、汪兩人地位相當:胡漢民在孫中山北上後代理大元帥職務,汪精衛是首任廣東國民政府主席。至於蔣介石,在黨內只能說是「後進」,而且長期沒有處在高層地位。國民黨一大時,他連代表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進入黨的核心機構——中央執行委員會。不過蔣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起家,掌握了這支「黨軍」,在東征討伐陳炯明行動中表現突出,誓師北伐時,當上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那時,他不滿39歲,在國民黨內還沒有成為足以服眾的「最高領袖」。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展開的。
蔣介石和孫中山
陳獨秀曾有一段名言:「凡是一個集團,對外走向統一,同時對內即走向分裂,倒是對外競爭,往往加緊了內部的團結,這是一個公例。」對中國國民黨來說,它的高層派系矛盾的起伏,幾乎都反映了這種「公例」。雖然黨內的正式分裂始自孫中山去世,源於繼承權之爭,但並沒有形成流血衝突。而當國民黨由「革命策源地」廣東一省走向全國,成為國家執政黨的同時,它的內部分裂即演變成巨大的武裝衝突,特別是以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三人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常常是一派以在野的地位,公開領導其他派系反對當權派。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汪精衛、胡漢民在黨內的地位最高,但後起的蔣介石倚仗對軍事力量的控制,又利用汪、胡二人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聯合一方打擊另一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強權統治。在此期間,三人的分合關係,經常保持著二對一這樣一個有趣的局面,而且大都以蔣為中心,二對一者始終取得優勢。蔣的地位也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而汪、胡二人則分別以黨內元老的地位輔佐蔣氏對抗另一方。
蔣介石和胡漢民
按照陳獨秀所言的「公例」,北伐戰爭之始,儘管黨內的派系矛盾已日益發展,但表面上仍保持著團結的局面。但當北伐軍擊潰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後,黨內矛盾充分公開,並導致寧漢分裂的局面;而當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第二期北伐之初,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別統率的四個集團軍還能一致行動,但北伐戰爭勝利結束之際,從編遣會議開始各派軍事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便全面爆發,演變成一系列的武裝衝突和連年混戰。在這場大戰中,站在反蔣一方的不僅有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更有黨內元老汪精衛和西山會議派;而當蔣介石在前方作戰時,為他主持南京中央政權的則是立法院長鬍漢民和行政院長譚延闓。
中原大戰勝利後,歷來只看重軍事力量的蔣介石以為國內再沒有任何足以同他抗衡的力量了。與此同時,蔣介石的獨斷專行,同標榜「黨權」高高在上的胡漢民間矛盾不斷加深(譚延闓剛好在中原大戰勝利之際去世),蔣介石就掉過頭來收拾胡漢民,沒想到再次引發國民黨內更大的分裂,出現了寧粵對峙,並迫使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蔣介石與汪精衛
但此後並沒有形成汪胡合作的新局面。事情很快就因胡拒絕同蔣、汪合作,同時汪、胡歷史積怨未泯,而最終形成蔣汪合作的新態勢,迫使新上台的孫科內閣垮台。此後,胡漢民雖一度控制兩廣並不斷有反蔣言論發表,但他所領導的西南政務委員會和西南執行部,在名義上仍隸屬南京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孫科也很快返回南京,就任原為胡漢民擔任的立法院院長之職。而長期被排斥於國民黨統治核心圈的西山會議派,從此大都重返中樞。地方實力派領袖如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陳濟棠等也紛紛加入新成立的軍事委員會。1932年3月1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選定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從此,國民黨基本確立了各派聯合統治的局面,並大致維持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前。
抗戰爆發後,1938年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當選為新設立的國民黨總裁一職,這才真正奠定了蔣在國民黨內「最高領袖」的地位。
本文摘自選自《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版)》緒論,金以林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7月,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