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元發展了幾十年,產業重心已經發生了大規模轉移,全球晶元產能基本上都集中到亞洲了。從2020年晶元產能統計數據就能看出,東亞地區的晶元產能佔到73%。
美國僅剩12%,歐洲也只有9%。面對這樣的局面,美方出台了晶元法案,想要以大量補貼來扭轉局面,張忠謀曾表示不可能成功,如今作用初顯,歐盟也坐不住了。
張忠謀的兩次直言
美方的晶元產能從1990年的佔比37%,下滑到了現在的12%,很明顯晶元製造也嚴重依賴,這引起他們的擔憂,於是想要提升本土製造能力,開始拉攏台積電去建廠。
張忠謀對於赴美建廠很不樂意,從之前的在美工廠10多年來從未擴產就能夠明白。儘管後來不得已答應去建了,張忠謀後來也公開表示,那是個錯誤決定,退休後定的。
張忠謀不只認為去美建廠不合適,還表示美方用補貼提升本土製造產能不可能成功。
張忠謀兩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一次是2021年10月張忠謀演講後直言,美半導體供應鏈不完整,生產成本高,要推動半導體在本地製造,不可能會成功。
另一次是今年4月張忠謀在美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訪談中表示,美想提高國內晶元產能是昂貴浪費、徒勞無功之舉。原因就是美製造的晶元成本太高,並且缺乏工程師。
張忠謀兩次都認為美方提升本土晶元產能的動作是不會成功的,那麼究竟如何呢?
晶元法案作用初顯
美晶元法案早就提出了,將拿出520億美元對晶元進行補貼。不過,這個法案遲遲不能通過,然而他們一直在持續推進,後來這個法案終於通過了,可見決心還不小。
之前,晶元補貼遲遲不能通過時,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等都甚至表示,如果沒有補貼他們將考慮在別處建廠。當法案通過時,最激動的還是英特爾、美光等美企了。
他們的行動非常迅速,紛紛決定投資在美當地建廠,可見晶元法案作用還是初顯了。
先是英特爾,還真讓張忠謀說中了,英特爾這麼積極推動法案就是為了拿補貼,所以建廠行動也最快。6月因法案沒通過推遲的工廠動工,法案通過後9月就開工了。
該晶元廠英特爾計劃投資200億美元,預計能拿到補貼的32%,合100多億美元。
隨後另一個晶元巨頭美光也行動了,也是大手筆,計劃20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含4個晶元廠,可稱得上是美半導體歷史之最。美光表示正是因為晶元法案才實施的。
歐盟率先坐不住了
除了英特爾、美光,據了解晶元法案還促成了格芯、SK海力士等多家晶元廠商在美設廠,加上之前台積電、三星都已決定投資建廠,這麼看來晶元法案的推動力還不小。
看到美方提升晶元製造的動作如此火熱,歐盟率先坐不住了。之前他們還和美方達成了協議,就是盡量避免形成晶元補貼的競賽,因為歐盟也要推出他們的晶元法案。
然而歐盟沒想到的是,這似乎是在抑制他們的發展,因為美依然在用補貼大力推進。
於是,近日歐盟也迅速批准了一筆晶元補貼,將提供2.925億歐元給意法半導體,支持它在義大利建一座晶元廠。很明顯,歐盟此舉也是為了提升歐洲晶元製造能力。
其實,歐洲的晶元產能也下降得不少,目前僅有9%。因此,歐盟當然也得行動了。
那麼,以上的這些動作,說明張忠謀失算了嗎?其實未必,單單一個晶元法案及500多億美元的補貼根本改變不了局面,這些補貼短期看起作用,長期後果就會顯現了。
晶元行業資本投入密集度非常高,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其他優惠暫時讓晶元廠們嘗了甜頭,但往後的各項成本過高會逐漸顯現,結果是晶元價格過高,又怎麼長遠發展?
張忠謀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台積電,幾十年的專家,眼光應該不會錯,台積電能夠成功也是順應了大勢發展。如今,美晶元法案想立逆勢而行,相信不會有好的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