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發自北京
10月9日,媒體消息稱,9月底有多家銀行傳達監管部門的通知,要求各地分行加大對房地產融資的支持力度。具體指標是要求每家大行年內對房地產融資至少增加1000億元,融資形式包括房地產開發貸款、居民按揭貸款以及投資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券。
根據消息內容,目前包含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等6家國有銀行均傳達了監管要求。
一位民營房企的融資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據其了解,該消息屬實,但其表示「央企、國企開發商是此次新增融資額度的主要對象」。
近幾年房地產貸款餘額增速持續下降,並在2020年之後,低於各項貸款增長水平。2022年6月末房地產貸款餘額增速僅為4.2%,不及2021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僅是同期各項貸款餘額增速水平的三分之一。
另一組數據顯示,當下新增的房地產貸款佔比創新低,出現驟然緊縮。2022年6月末,房地產新增貸款累計新增0.67萬億元,占各項新增貸款金額的比例僅為4.9%,佔比創近年新低。2021年之前,新增房貸占各項新增貸款的比例大多超過20%,目前的佔比僅為之前的大約四分之一。
根據9月5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監管部門將突出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受疫情影響行業的支持。其中包括,保障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合理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一位業內人士稱,上半年六大行對房地產行業的按揭貸款、開發貸款合計也是6000億元左右,如果下半年新增這6000億元能夠落地,則等於這六家銀行下半年注入房地產行業的貸款需要實現倍增,對於提升房地產行業的流動性和促進行業回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這次融資的主要流向,他表示,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筆資金必然會注入信用狀況和現金流比較好的地產國企央企。
他認為,這6000億元將會以抵押借款、按揭貸款、開發貸、流貸、購買債券等形式注入樓市,雖然僅僅只是針對六家商業銀行而言,但卻代表了金融領域政策面對於促進樓市回暖的一個信號。從次事件來看,後期房企的融資渠道確實有藉此機會有所拓寬之勢。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銀行過度奉行「雨天收傘,晴天送傘」的策略,造成了房地產的大起大落——在樓市下滑的時候,由於資金鏈緊張,開發商打折促銷,導致房價和地價循環下跌,進而導致抵押物對銀行債權保護效果的下降,接著銀行收緊融資,進一步收緊開發商的資金狀況。為避免系統性風險和整個預期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就需要及時糾偏。
監管層的及時介入,加大融資力度,確是落實關於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的舉措。他表示,在具體實施中,要把房地產項目跟企業的融資分開,房地產項目公司和企業本身是相互隔離的法人實體,要確保項目封閉運轉來確保資金內部循環。此次監管部門指示加大資金投入是有利於房地產融資正向循環的,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