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外市場在瘋傳一條信息,澳洲廣播公司(ABC)旗下商業記者David Taylor根據「可靠消息」報道,一間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
消息傳出後,不知怎的,很多人將目光瞄向了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國際知名投行。這可是一條爆炸性新聞,其分量不亞於當年雷曼兄弟破產。要知道,雷曼兄弟的破產,不僅徹底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將次貸危機全面暴露,也拉開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序幕,讓金融危機席捲了整個世界,從而讓世界經濟進入了長期低迷狀態。
如果傳言屬實,瑞士信貸真的進入破產狀態,又將掀起一場什麼樣的風波呢?是否意味著歐洲將進入新一輪的金融危機的泥潭之中。果真如此,後果之嚴重,預期之險峻,有點讓人毛骨悚然。畢竟,當下的歐洲,真的不太平。除了俄烏衝突、能源危機外,經濟恢復也是極其艱難,經濟衰退風險極大。
面對破產傳言,雖然瑞士信貸CEO趕緊發信息澄清,安撫員工不要將日常股價表現,與公司「強大的資本基礎和流動性狀況」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安慰顯然是沒有多大效果的。自去年2月起到今年9月底,瑞士信貸的股價從14.90美元跌至3.92美元,跌去近80%,對於一家大型投行來說,絕不是用幾句安慰的話就能消除影響的,也絕不是一句「強大的資本基礎和流動性狀況」就能說得通的。要知道,在破產前夕,雷曼兄弟也曾有過這樣的「豪言壯語」。實踐證明,語言再強大,不如市場強大。市場需要的是企業的實力,而不是語言的實力,是經營者駕馭複雜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喊口號的本領。
根據彭博社公布的數據,瑞士信貸的信用違約互換指數,上周五已攀升至250個基點,正接近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時的水平。而且,根據瑞士信貸所能提供的資源,似乎無法阻止信用違約互換指數的上升。更何況,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尤其是歐洲經濟金融形勢,一點也不比2008年好,甚至差了不少。那麼,外部環境對瑞士信貸的支撐也是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如此一來,對瑞士信貸的市場保護,基本消失了,而只能依靠自身實力和能力。如果自身有這樣實力和能力,就不會傳出這樣的消息。
導致瑞士信貸出現這樣的結果,顯然又離不開美國的「關照」,是美聯儲的「功勞」。持續的暴力加息,不僅讓新興經濟體大受其害,也讓歐洲發達經濟體嚴重受傷。如果說雷曼兄弟的破產,「得益」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從而讓這家百年投行毀於一旦的話。這次的美聯儲暴力加息,不知道又將導致多少金融機構倒閉。
殊不知,在全球已經遭受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巨大的情況下,美聯儲的暴力加息,讓國際資金快速向美國集聚,導致其他國家不得不在跟進加息的同時,向市場投放大量貨幣,以應對國際資金撤離的風險。如此一來,流通中的貨幣量也進一步增多,從而給通貨膨脹帶來了更大壓力。英鎊、日元、歐元紛紛大幅貶值,且沒有多少可以阻止本幣貶值的手段與能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本幣貶值。接下來,則是美國瘋狂「割韭菜」的時刻了。而這次韭菜的主要生產者,應當是歐洲國家。
當然瑞士信貸出現危機,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美聯儲加息。2021年,瑞士信貸遭受了 ArchegosCapital 爆倉和 GreensillCapital 倒閉的「雙重暴擊」,令該公司蒙受了幾十億美元的損失,迫使其投行主管和首席風險官離職。同時,瑞士信貸在涉嫌幫毒販洗錢的訴訟風波中被判處有罪,成為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銀行。也就是說,內因是導致瑞士信貸出現問題的關鍵。但是,如果沒有美聯儲的暴力加息,沒有國際資金向美國的大量迴流,沒有其他國家的跟進加息和大量發行貨幣,瑞士信貸或許還能勉強維持,直至渡過風險。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可能只有破產一條路了。
更令人擔心的是,除瑞士信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類似金融機構存在嚴重風險,會不會引發更多的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出現危機,需要投入更多關注。如果風險規模擴大,誰也無法保證,不會發生新一輪金融危機。到時候,可能世界經濟真的要進入全面衰退,甚至十分嚴重的經濟危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