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雙版納短暫停留的這幾日,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這裡的人似乎都是「夜行俠」,白天的時候,街道空空蕩蕩,商鋪的店家常是姍姍來遲。
而夜晚,濱江的夜市可太熱鬧了。
燒烤攤從下午四五點出攤,到凌晨一點多攤位上依舊是人聲鼎沸。
開計程車的師傅和我們開玩笑,」這的人常因為跟朋友吃宵夜、喝酒而起不來上班「。
如果你是吃貨,來到這可是太幸福了!
你可以吃到各類說不上名字的熱帶水果;可以吃到各種酸、辣口味的米線;可以吃到傣族、泰國、寮國、緬甸的風味小吃;可以吃菌子、吃花、吃蟲;還可以擼串到天明。
在去之前,我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美麗的西雙版納「,腦海中浮現的還是傣族少女站在芭蕉葉下潑水的場景。
而回來之後,畫風突變,我心心念念的都是它的夜宵攤。
凌晨,從燒烤吃起
版納人的第一頓餐,居然是從凌晨開始的。跑完了計程車的司機、拍攝到深夜的攝影師、外地來的遊客都一窩蜂地聚集在這燒烤攤里。
吃過這裡的燒烤,人生才不算白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雲南人吃得野,而版納在西南邊陲,吃得更野。
烤豬奶漬(豬胸)、烤臭牛皮、烤心管、烤兒窩(胎盤)、烤牙床、烤牛鞭……他們無所不吃。
在這裡,燒和烤是兩回事。
燒指的是包燒,而烤則是炭烤,包燒是就是把食物用芭蕉葉裹好後架在火上烤,而烤則是炭烤,最有代表性的是香茅草烤魚。
村寨的燒烤爐
特殊的香料、秘制的蘸水、豐富的山野食材造就了傣味燒烤,離開了這裡你便再吃不到這樣的味道。
瑪扎燒烤私房菜
地址:勐臘路(距多歌水篝火晚會步行1.1KM)
這是西雙版納本地人都要來吃的一家本地燒烤,白天賣的是私房菜,晚上到了八點後,就開始供應燒烤,但菜也能點。
開門後,人氣特別旺,氣氛有點像大排檔。
圖片來源:@版納味道
燒烤都是小串,價格1-2元,蝦會貴一些。
店裡的招牌,是活燒鯽魚。處理的方式有點「粗暴」,就是把鯽魚打暈了簡單處理魚鱗後,就直接上火烤,因為魚的品質本身很好,這樣的做法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鮮味。
版納人吃鯽魚,最愛的還是裡面的魚籽。烤熟的鯽魚籽塊大味足,口感好。入口鮮香軟糯,最主要的是還很嫩。
涼拌芥末蝦,有生蝦和熟蝦兩種,蘸料里加了芥末和其他的香料 ,吃起來又酸又辣,口味很獨特。
喜歡的人吃到停不下來,不喜歡的人迅速就會吐掉。
不過,這裡對會吃辣的人比較友好,烤串非常辣,辣得鮮爽。但如果你不會吃辣,可能吃不了幾串,你就會想原地「噴火」。
票萊萊
地址:景洪市清泉路俊都水果批發市場左手邊
票萊萊開在夜市一條街,這裡一路走都有超多好吃的。這也是本地人常會吃的一間餐廳,價格比較公道,分量也很足。
店裡的招牌非常有傣族特色,比如有蝦剁生,剁生和舂的方法類似,需要把新鮮的動物肉,剔除筋骨,切成片,後剁細,然後拌調料來吃。
在版納只有吃過剁生,才是真吃貨。這家的蝦剁生,全部都是手工剁的,再用各類蔬菜蘸著吃。
碳烤肚頭配獨門秘制的螞蟻蛋干蘸。肚頭脆嫩,螞蟻蛋屬於高蛋白,這裡沒有入菜,而是被做成了干蘸,所以沒有那麼嚇人。
它家還能點到外賣,這些特色都能吃到。就是非常辣,如果不能吃辣,記得告訴老闆要微微辣。
老味燒烤店
地址:浩宇大酒店西雙十貳城商業中心
老味燒烤,也是當地人推薦給我的一家老館子,開了有20多年了。
這家老店非常有特色,完全不踩雷。
店裡的食材新鮮,特色烤羅非魚都是活殺後腌制的,沒有任何魚腥味。檸檬烤魚則是酸酸辣辣,非常開胃。
他家的干蘸或者腐乳醬,配牛肉吃非常絕。一口下去滿嘴爆香。
搭配燒烤,還可以試一試店裡的雜蔬湯,裡面都是當地的野菜,喝起來非常清新。
劉燕燒烤
地址:勐遮路與勐龍路交叉口東北50米
版納的燒烤最大的特色,應該就是除了串串外,會有很多嗆、炒、炸、煮的菜品。西番蓮煮魚也算是一大特色。
在這家劉燕燒烤,就能吃到西番蓮煮魚。西番蓮的湯頭同樣是酸辣爽口,湯中泡軟的豬皮軟彈,洋芋軟糯。
吃魚還有三步驟:先點一份米干,然後舀一勺湯澆上去, 拌一拌。
如果不吃米干,西番蓮的魚湯泡飯也非常棒。小份的量也足夠兩人吃了。
另外,可以搭配一些像是油炸胸膘、油熗黃喉這樣的小食。
正宗勐海烤雞
地址:打洛路曼景買門口景佛大酒店旁
來到西雙版納,一定要吃一次烤雞。這是當地人最愛的夜宵單品!過去,在景洪烤雞很便宜,差不多二十左右一隻,然後當地人會叫上三兩好友,一起喝啤酒吃烤雞。
勐海的朋友則告訴我,吃過這裡的勐海烤雞,就不用再去吃景洪的網紅店:曼飛龍烤雞。
勐海烤雞店,在勐海縣城城邊的三公里處,大門口的烤雞架上幾十隻打整乾淨的雞正在烤著,氣勢逼人。
25元一隻雞,烤好的雞皮金黃焦香,雞皮酥脆咀嚼間滿是油香。
搭配店家特調的蘸料,回味無窮。
吃完雞之後,老闆還會送一碗雞肉稀飯,稀飯的口感清淡,綜合了烤雞的油膩。當地朋友說,他們招待朋友都是會點整雞的。
我吃了兩隻腿就飽了。
除了吃雞外,店內的肉也可以試試,比如烤毛肚、烤排骨、烤午餐肉,來這裡真的可以實現「吃烤肉自由」。
早晨,必須來碗酸湯米線
在西雙版納吃米線,每天都可以換口味換做法,小鍋米線、撒撇米線、臭米線、傣味米線、勐混牛肉米線.....
米線可以煮著吃,可以燙著吃,也可以涼拌吃,便宜又好吃,即使同一種米線也可以做出百家百味。
雲縣雞肉米線快餐店
地址:景洪市勐海路80號
住在景洪市區,可以試試雲縣的雞肉米線。
一個雲南的朋友告訴我,他覺得好吃的米線主要集中在滇南偏中部地區:紅河、文山、玉溪、臨滄等地。
雲縣屬於臨滄市,當地的雞湯米線真的很出色。這家開在景洪的雞肉米線店,也是一家經營了近二十多年的老店。
店家說,他們的米線必須用本地自製的米線,輔料要用當地山地烏骨土雞。店裡的湯頭都是雞湯,不加味精。
香濃的雞湯加煮好的米線,放上腌菜、蔥花、小米辣等佐料,再配上燉的又香又爛比手掌還大的雞腿,堪稱完美。
相比於其他重口味米線來說,雞湯米線真的比較適合早餐吃。
傣味早點店
地址:嘎蘭中路與觀禮巷交叉口東100米
雲南米線有兩種,酸漿米線和干漿米線,來到這裡一定要試試店裡的酸漿米線(粗的),發酵後的酸漿米線,更加柔軟細膩。
▲左粗米線,右細米線
酸漿米線要早起才能吃到,店裡的特色佐料有十多種,都用大盆裝起,可以隨意加入米線內,但外地的朋友可能憑肉眼都分辨不出這是啥。
所以只能憑感覺搭配,只有本地人才熟門熟路找到心儀的水腌菜、酸豆角、花生碎、雞血、香菇等,並加入碗里。
加完調料,均勻攪拌開,再搭配數不勝數的米線帽子(也就是澆頭),豆花、粑肉、雜醬、肘子、牛肉……
一碗地道的傣味米線就誕生了。
帶皮小黃牛米線
地址:允景洪街道辦事曼景蘭古城9棟18號
這家」帶皮小黃牛米線「,就藏在曼景蘭古城裡面。
店的門面不大,進去就能看到一個小哥在現場製作米線。米線本身沒有味道,最重要的其實是湯頭。
圖片:@版納味道
招牌就是帶皮小黃牛米線,湯底超鮮,店內能看到一鍋用牛大骨熬成的高湯,一直慢慢燉著。
湯的口感香而不膩。
這家店是湯和面分開。先上湯,然後自己去放調料。
除了牛肉和湯之外,店裡的粉都是不限量的,調料也是,薄荷,豆子,酸菜,鹹菜等都可以隨便加,但湯本身很鮮,可以不用加太多。
最後加上煮好的米線攪拌開,吃的時候,記住一湯二肉三米線。
推薦大家加肉,帶皮的黃牛肉切成薄皮,韌勁十足,冬天吃特別有滿足感。
店內還有炸包漿豆腐,這個超好吃。
老普洱豆湯
地址:勐捧路30號
這是一家老店了,每天24小時營業,是真正的深夜食堂。當地的大爺大媽都非常喜歡來這邊吃早餐。
店裡環境比較簡陋,但豆湯米干真的超好吃!
豆湯、花生湯都是每天店裡現做的,既可以單獨喝,還可以把米干、米線、面加在裡面,再加上各類澆頭和佐料。
豆湯是那種粘稠綿密的口感,香甜濃郁,有點像是米糊,米干就是米粉。吃的時候,大家都是左瞅右瞅,不敢下口,吃了後又有點難忘。
我比較喜歡花生湯,喝起來有花生的甜香。
在西雙版納吃到的早餐,真的是豐富了我的見識。原來我對米線的接受度只有清湯或者雞湯,而在這裡解鎖了很多不同品種的米線。
真的是一家一味,有機會,還是希望能多吃一些不同的。
中午,吃點正經傣餐
西雙版納、景棟、泰國北部和寮國北部的菜肴其實都歸屬於同一菜系—蘭納菜系。蘭納菜的特點,是對時間和自然特殊的感受力,並且會將食物和節日聯繫在一起。
傣族的傳統烹飪方法里,有燒、煮、蒸、舂、腌、剁幾種,後來又融合了漢族炒、炸等烹飪方法。
而傣餐,簡單的時候尤為簡單,比如去地里幹活或去林中打獵,他們通常用芭蕉葉包一團熱糯米飯,裡面再塞點辣椒、烤肉、腌菜之類就搞定。
講究的時候又尤為講究。
傣菜自成體系,原料豐富,以大量使用豐富的香料為特色,『香茅草雞』、『咖喱土豆』和『撒撇』是其中的代表。
『撒撇』濃汁其實就是牛苦腸水
口味上,也比較多元,酸和辣是調味標配,苦和臭也能包容。
促成這些獨特味覺的,那就是「喃咪」,可以理解為蘸水。
菜花喃咪、螃蟹喃咪、剁生喃咪、燒辣子喃咪……從水果到海鮮、內臟,無一不可製成蘸水。
傳統的傣味菜中就有一種奇特的螃蟹醬。把鮮活的螃蟹舂碎,配上調料製成螃蟹醬,蘸上糯米飯或生菜。
告庄景區里的傣餐,常會推薦手抓飯套餐,而更多特別的菜式,其實需要走出景區,花時間慢慢探索。
蔡麗舂雞腳
地址:(勐海縣)欣城花園3-C6號
在版納幾乎每個涼拌店都有賣的舂雞腳,其實發源地是勐海。而勐海的源頭,就是蔡麗舂雞腳。
想要吃正宗的舂雞腳,去這家准沒錯。這是一家開了超過二十年的老店,當地人不少是吃著這家店長大的。
每道菜10-20元不等,分量超大。
對傣族人來說萬物都可舂,選好食材後,他們會將食材放到缽器里不同地擂,舂的意思就是搗碎,讓它充分拌勻。
舂雞腳富有嚼勁,與豇豆一起拌,而靈魂配料則是小米椒和檸檬。吃起來口感又酸又辣,很開胃,但那股味道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
建議大家還可以點一下店裡的紅糖稀飯,甜甜糯糯,正好緩解了舂雞腳的酸味。
除了舂雞腳,老闆還會推薦你店裡的舂豆腐和舂香菇,如果你能吃」苦「,當地的舂苦子果也非常有特色。
傣族園傣味餐廳
地址:橄欖壩傣族園曼乍村19號
傣族園內有一個廚師寨,名字叫曼乍,過去這個寨子專門培養給土司衙門做飯菜的人,因此遠近聞名。
如果去到橄欖壩玩,可以順道去這家吃吃看。
這裡的傣族菜更接近當地人的家常菜,像是趕擺雞,是先將雞肉在水中煮熟,然後再剁開用香料翻炒,味道很香。
這裡的菠蘿飯也和告庄吃到的口感不一樣,菠蘿的香味更濃郁。
另外,臭菜也是版納的特色,這是一種本身就散發濃郁怪味的新鮮蔬菜。如果你逛農貿市場,一定會看到。
來到這裡,可以大膽點一份臭菜煎蛋,高溫加熱後的臭菜,反而會有很特別的香味。
雙味緣傣樓包燒
地址:濱江大道南外灘吧三岔路口處
我對傣菜的印象,就是非常尊重食材的原味,並且尊重時間。
這裡靠江吃江,店裡的紅燒巴扎魚,只有瀾滄江才有。簡單地燒制,放上一些辣椒就足夠鮮美。
包燒也是店內的一大特色。
包燒空心菜、包燒臭菜、包燒甜筍、包燒豆腐、包燒蝦、包燒魚、包燒牛肉……菜品應有盡有,包燒過的食物則會有芭蕉葉的香氣。
這裡的小甜筍特別鮮,配上當地的野生螃蟹醬,真的是獨一無二的味道。
青苔糯米飯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聽說傣家人會手拿籮筐來到瀾滄江打撈青苔。有一些會做成青苔片,一部分就晾曬後烤熟,再炒。
最經典的吃法,就是用糯米飯蘸著青苔來吃。
花間主題餐廳
地址:趕擺街2-1501B
如果你在版納想找一家環境好一些,優雅一些的,這家就還挺合適的。這是我刷《妻子的旅行》時看到的。
和前面幾家不同,花間餐廳其實更偏向於創意菜和雲南菜,口味其實針對遊客做了很多改良,幾乎就沒有吃不慣的問題了。
餐廳是那種花園式的兩層小樓,有院子,點起燈的時候還是挺漂亮的。二樓的觀景台,還能看到外面的告庄市集。
店裡的招牌酸湯巴沙魚入口柔軟嫩滑,湯汁不會很辣。
麻辣雞腳香麻不辣,椰子雞湯很鮮美,只不過改良後的口感,吃起來就是川菜的感覺了。
夜晚的國際風味餐
作為西南邊陲之城,版納與緬甸、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相鄰,境內還有12個少數民族。
因此,當地的美食可謂是包羅萬象。在這裡,你能吃到傣菜、泰餐、緬甸甜品、寮國冰咖啡、啤酒……
啰啰冰屋
地址:宣慰大道96號
這家啰啰冰屋,是我之前在《孤獨星球》的指南里看到,算是當地特色的冰室。
裡面的點心種類豐富,基本以冷食涼拌為主。我最喜歡的就是當地一種叫做帕露達的甜點。
這個最初在東南亞國家風靡,後來再逐步傳到雲南的瑞麗、西雙版納。上面大塊麵包和椰絲,聞起來有濃濃的奶味和麵包的混合香氣。
木瓜蛋奶凍,好看也好吃。奶凍的甜度剛剛好,搭配酸辣的涼拌菜很解辣。
圖片來源:@小璇幾
甜點還有睡映椰,椰汁很濃,裡面還有紫米、珍珠和淡淡的冰粉,是比較偏甜口的。
我們沒有點餐,如果想要吃主食,店裡的雞油飯也不錯。雞油飯有點像韓國的拌飯,上面蓋著荷包蛋和雞肉絲,旁邊有配著一小碗雞湯和拌醬。
莎灣椰德納
地址:勐泐大道39號A3-1號(莎灣國際商業廣場)
椰德納同樣是《孤獨星球》推薦的緬甸特色餐廳,店裡不僅裝修的風格是緬甸風格的,連店裡的服務員都是緬甸人。
裡面的點心很奇妙,比如檸檬肉丸米線,吃起來是泰式的那種酸辣,還有「撞臉」印度飛餅的香蕉巴拉達。
當地的雞油飯米飯則會偏硬一些,口感比海南的要淡,米飯上會蓋上一隻炸得很酥脆的雞腿。
味道不算驚艷,但性價比超高,常常吃六七個菜,也就100出頭。
湄宮泰國特色餐廳
地址:萬達文華度假區內
在寫酒店的時候,其實我有推薦過萬達裡面的這家泰國餐廳。廚師長是清邁人,從清邁來到版納,在當地生活了十多年。
店裡提供的是地道的泰北菜。
冬陰功湯,是一人一份的。入口酸辣帶感。裡面放了洋蔥,蘑菇,蝦仁,喝了非常開胃。
麵包咖喱蝦也非常推薦,蝦肉很緊實,咖喱濃稠,醇厚,麵包條蘸著咖喱醬非常開胃,而且咖喱醬配菠蘿炒飯,也很好入口。
婉泰·寮國冰咖啡
地址:告庄西雙景景罕寨11棟b118號
寮國冰咖啡的味道其實我不太喝得慣,屬於咖啡味道很濃,但不香,入口微苦。當地都是拿袋子裝,裡面放一個塑料袋。
告庄的景區,遍地都是寮國咖啡,我覺得可以佛系地試一試。
相比之下,店裡的香水椰子冰沙就太合我的口味了,吃起來有點像冰淇淋,椰奶味道不會很濃郁。
裡面還有甜甜的玉米粒和麥片,香香甜甜。
逛農貿市場
說了這麼多好吃的,最後想補充說一下西雙版納的農貿市場。
雲南的菜市場一向有趣,想要了解西雙版納那些餐桌上新奇玩意,就要去菜市場探探究竟。
如果你住在市區,比較方便的就是去逛景洪農貿市場。
這裡的菜因季節而變化,有各種如野薑、香芋、芭蕉心、象耳朵葉、酸扁果、臭菜等等的奇特蔬菜。
蕨菜
臭菜
菜市場可不光能看,能去了解新鮮蔬菜,裡面的小吃也很值得一吃。
細細的綠竹桿烤糯米飯,只要3元一份,傣族老婦挑擔,一邊是竹簍裝大米飯,一邊是箱盒分裝著下飯的小菜,也是幾塊錢就能吃一份。
版納這裡野生果子也很多。
如果趕上菌子上市的時候,還能看到各種奇形怪異的菌子。
當然,吃傣族的小吃,趁趕擺時候是最好的。趕擺,是市集的意思,潑水節期間的趕擺是規模最大的。
其餘的一些小趕擺,周邊的村寨也會有,可以留意他們的周末市集,這樣可以吃到更地道的小吃。
最後的彩蛋
在西雙版納的第四天,我去了勐海的朋友家吃飯。
這一頓家宴,是我在版納吃到最好吃的一桌傣菜,現在還有些念念不忘。
其實真實的傣菜,也沒有外界看到的那麼可怕,他們也不會經常吃蟲子之類的。
這裡的甜筍超甜的,搭配小米椒的蘸醬,清爽可口。
他們的雞湯是用大柴鍋燉的,雞湯好喝,大概率是因為裡面煮的是當地的「小飛雞」,每天都在竹園裡飛奔。
這裡的佛水瓜燒排骨,瓜比排骨還好吃,吃起來就像水果一樣。
太多有趣的食材,值得我們探索。如果下一次還有機會去西雙版納,我一定跟著朋友去雨林體驗一次「野生廚房」。
關於西雙版納的吃、住、玩就暫時寫到這了,大家可以在相關閱讀里看到比較詳細的攻略,希望能幫助到大家的版納旅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