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花」,花有「保鮮期」,人也不例外。
20歲,悄然綻放,充滿生機;30歲,注意保養,還能美麗依舊;
40歲,卻像是一個最後期限——不至於枯萎,也很難再維持青春活力。
最近,一檔名為《pretty forty》的綜藝,把鏡頭對準了一群40歲的女人。
為了「感受40歲的變化」,主持人田蕊妮甚至給自己的子宮,做了一場直播。
檢查了子宮的健康狀況,卵細胞是否正常,最後感嘆道:
「想不到連我的子宮也要出鏡。」
站在40歲的門口,田蕊妮有許多想法。再往前,似乎就是「深淵」。
可檢查結果卻告訴她:「一切正常」。
沒有腫瘤,沒有息肉,四十歲的子宮,跟十四歲沒什麼分別。
變化似乎並不來自於身體。
「你在哪一刻覺得自己老了」
前一陣,章子怡迎來40歲生日。
她發微博感慨:四十歲來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準備。
不惑之年悄悄來臨 / @稀土部隊
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四十歲是一道「坎」。
「坎」前「坎」後,是兩個世界。
田蕊妮和幾個姐妹一起聊天:
「年輕的時候,每日的生活是從夜裡11點才正式開始,夜店就是我的主場。」
但等到40歲時,再去夜店,她突然發現,夜店已經不適合自己。
另一個好朋友深表同感:「我去那裡不行,很吵。」
四十歲以前,穿著性感的弔帶裙子上街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四十歲後,想穿小弔帶上街,「是突發神經的時候」。
即便如此,還要再問一下自己的老公,這樣是否過於性感:
- 喜歡熱鬧的,開始追求清靜;
- 著裝性感的,開始變得保守;
- 愛喝涼水冰飲的,現在保溫杯不離手……
四十歲,還沒等別人說什麼,自己就開始了心態轉變。
作家卓韻芝覺得,女人四十是中年的後期,中年喝溫水,再大一點應該喝熱水。
換句話,四十歲已經是中年女人的最後階段,離老年人只有一步之遙。
「30歲的時候,心裡或許會咯噔一下,心理上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但生理上沒有什麼變化,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
可到了40歲,就會發現:
生理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養生必須馬上開始了。
「中女」三寶——保溫壺、披肩、護手霜,出門必須帶齊。
告別短裙,告別通宵,不是不想,是身體承受不住:頭痛腳痛,身體各種報警……
想生個孩子,去醫院檢查身體,發現自己的卵子質量已經下降了。
更可怕的是,想盡各種辦法,都是徒勞:
堅持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沒辦法改變卵子的品質。
「你在哪一刻突然發覺自己老了?」
對所有人而言,很多時候,心理上還不願意承認,身體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陳曉卿曾在《圓桌派》中提起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去新疆拍片子,路面被洪水沖壞,車上載了太多人過不去,需要一部分人從車上跳下去。
別人勸他:你是老同志就坐車吧。
他擺擺手:「這太沒問題了。」
結果他沒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身體,一下子跌到了河裡。
人到中年,身體跟不上,「腦子」似乎也不再靈光。
接受不了新鮮事物,也不想接受。
叫不出新晉明星名字;不知道各種網路流行詞是什麼意思。
但是對女性,這種年齡帶來的「無意間傷害」,比男性更為明顯:
40歲的田蕊妮跟著20多歲的美妝博主學習,田蕊妮總是反應慢半拍,美妝博主有點不滿:
她就像一塊吸飽水的海綿,無法再吸收新的事物。
田蕊妮則自嘲:我覺得她誤會了,我其實是「死機了」。
一天天變成別人眼裡,需要照顧的「老同志」。
不是誰都可以接受這種改變。
「38歲的女人,
不配愛,不配有少女心」
圍繞著普通四十歲女人的,一般沒什麼好詞。
如果再加上四十歲未婚,那整個人在別人眼中就常常與「罪人」無異。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到去夜店消遣的四十歲女人,會忍不住質疑:
這位阿姨還去夜店消遣?
節目採訪了一些尚未步入婚姻的年輕女性:什麼時候結婚合適?
回答大多在30歲以前:
沒有一個想結婚的女人,願意「拖到」40歲。
女孩Mendy同樣渴望進入婚姻,她覺得「女人結婚生子,人生才會圓滿」。
可是,感情上一直不順,讓她很是挫敗。
她是一位平面設計師,自我認知其實很沒有自信:
- 外表打分50、60分,內在打分60、70分,不夠漂亮;沒房沒車,成就不大……
- 雖然總是笑意盈盈,但40歲對於她,顯然是一場「災難」:
- 30歲才第一次戀愛、39歲還給暗戀對象送「心意卡」……
她的「幼稚少女心」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事實從來如此,女人年齡越大,婚戀上可供選擇的範圍越小。
這或許也是四十歲男人和四十歲女人最大的區別。
節目中採訪到的幾位男性,對此態度都有些不屑一顧:
「當務之急是快點找個好伴侶結婚,能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小……」
相比之下,四十歲的男人選擇範圍大多了:
20歲、30歲、40歲……都不罕見。
可如果倒過來「一個20歲的男生,喜歡一個40歲的女性,跟她結婚,概率太小了。」
也有人選擇「玩玩、看看,當作交個朋友。我才26歲,相差十多年呢。」
40歲,大多是70後的尾巴。
而現在網路上,連00後都一副「即將被10後取代」的模樣。
70後、80後似乎只能默默消失,無人關注。
可究竟是誰,把40歲女人「逼死在沙灘上」?
「40歲,是認真享受人生的開始」
如果說,40歲是一道「坎」,那有書君可以打包票,對多數人而言,每個年齡都是「坎」。
- 20歲,你要開始學著獨立,收起任性,脫離家庭照顧;
- 25歲,身體機能第一次開始下降,不敢再通宵蹦迪,腰酸背痛也找上門,對愛情的嚮往漸漸變成「合適就行」;
- 30歲,成家的,要面臨工作、生活、孩子、老人的壓力,沒成家的,大概已經在相親場上磨鍊得「刀槍不入」;
- 35歲,可能被孩子上學、功課、父母體檢、藥費、房貸車貸壓得苦不堪言,可能對婚姻再也沒有絲毫幻想;
- 40歲,身體大不如前,中年危機來臨,半生定性,好壞隨緣……
社會早就為大多數人列好了「生存清單」,每個年紀該幹什麼一清二楚。
一步沒跟上,或是邁錯了方向,你就是「異類」。
所以恐懼衰老,恐懼失去選擇的權利,自己都開始看不起自己。
可是,依然有許多女性,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不怕老」是什麼樣子。
今天一早,54歲的鞏俐再婚,嫁給法國71歲「國寶級音樂家」讓·米歇爾·雅爾的消息刷爆了熱搜。
十年前剛剛離婚時,她被問到是否會再婚,她回答:
「結婚對我而言沒問題,但要雙方都很開心、很願意,這個很重要。」
只要開心、願意,那麼年齡就不是問題。
鞏俐和男友 / 視覺中國
在綜藝里,幾位女性一起出行。
二十多歲的美妝博主面對各種運動手無縛雞之力,田蕊妮卻健身、衝浪、擼鐵樣樣在行。
別人感嘆40歲,「想死太早,想愛太老」。
她堅定認為戀愛沒有界限,界限是自己給的:「你內心覺得你配不上那樣東西。」
四十歲的「坎」,其實和二十歲、三十歲,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一味地強調「過了這個年齡就不能做什麼了」,才是把自己人生「框死了」。
年輕從來未必等於幸福。
如吳曉波所言:「多數普通人,40歲前,根本沒有資格去享受歲月靜好這件事。」
為了生計奔波勞苦幾十年,剛要開始享受,你卻害怕太遲?
沒有這樣的道理。
生活中,總是把年齡危機掛在嘴邊的人,恰恰是那些還不能「慢下來」的人。
說白了「不是老,是恐懼老,恐懼能力不夠,才充滿焦慮」。
漫畫家David Saracion的《11輩子》中有一句話:
你只能活一次,這是錯的。
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大約只需要七年時間,如果活到88歲,那麼一生中有11個成為「大師」的機會。
也就是你一生有11輩子:
你能用一輩子做個詩人、用一輩子當個木匠、用一輩子成為廚師……
攢足了坦然面對一切的底氣,任何年齡,你都可以「開啟新生」。
- 你可以40歲開始學英語、學畫畫;
- 可以40歲享受家庭溫暖,或是自由的快感;
- 也可以40歲依然在事業上一往無前……
所謂的「年齡焦慮」,不過是外人的目光,或不夠強大的底氣。
其實只要你不給人生劃「區分線」,就沒有人可以限定你該做什麼。
給文章點個「在看」,十幾歲陽光燦爛時,誰都曾對一輩子野心勃勃。
作者: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談心社」,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社長為年輕人提供價值月薪5萬的成長乾貨知識!你想學習深度思考、高質量社交、職場情商法則、兩性冷知識……找我就對了。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