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都會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高考作文不同於日常寫作,在審題、立意、構思、行文等方面應注意些什麼?在衝刺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複習備考策略?名師支招啦!
往期內容1點這裡
往期內容2點這裡
劃重點!!
點擊下方圖片
即可收聽音頻
↓↓↓

材料作文立意應避免三大禁忌
閻永鋒
選准角度、準確立意是寫好材料作文的關鍵。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有三大禁忌,應該儘力避免:
禁忌一:無視整體,斷章取義
就是沒有從整體上把握作文試題所給材料的含義及有關要求,而是僅憑其中的隻言片語來立意。如此立意,往往失之偏頗。請看下面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於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這曾是高考浙江卷作文試題,立意時既需要準確把握所給材料的含義,又需要準確把握有關要求,二者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偏廢。有的考生無視試題中「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這一總要求,僅憑對「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等詞語的字面理解來立意,於是確定了「作為學生首先要讀好有字之書」「社會實踐是一本更有益處和價值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應當常讀」等雖屬題中之義,卻又筆走偏鋒、扣題不嚴的立意。顯然,這樣立意是不符合題意的。
禁忌二:聯想隨意,解讀過度
就是沒有站在中心角度或重要角度來立意,而是聯想太隨意、無遵循,對作文試題所給材料進行了過度解讀。如此立意,往往失之於寬。請看下面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曾是全國新高考Ⅱ卷作文試題,有的考生想當然地認為所列名句只是「舉例」性質,於是就天馬行空,隨意聯想到自己所熟悉的其他名句及其作用上來,因而確定了「善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強不息真君子,見利忘義是小人」、「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等立意,顯然,這樣立意與試題中「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的要求不相符合。
禁忌三:附和偷懶,沒有主見
就是沒有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而是照搬照抄他人的看法,或人云亦云,或老生常談。如此立意,往往失之於舊。請看下面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包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17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曾是全國新課標Ⅲ卷作文試題,儘管試題所給材料提供的立意角度非常多,但仍有一些考生或貪圖省事,或只想求穩,或乾脆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於是確定了「為國選材,功莫大焉」「高考激揚我夢想」「酸甜苦辣說高考」等立意,顯然,這些立意均來自試題所給材料,雖然很正確,但沒有半點兒新鮮感可言。
(作者單位系黑龍江省富裕縣教育局)
高考議論文如何做到深刻說理
李俊傑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一是議論文成為高考作文的主流;二是高考作文閱卷教師往往偏好用「深刻」去衡量考生作文的價值。因而,寫出較為深刻的考場議論文,是獲取高分甚至滿分作文的主要途徑之一。
《高考考試大綱》中關於考生作文是否達到立意深刻,具體表現為三個要求:(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2)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3)觀點具有啟發性。除此之外,要想深刻,還必須有深刻的理論,讓讀者認可自己的觀點,對讀者曉之以理,服之以理。
馬克思在《導言》中曾經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這意味著理論只要徹底深刻,就能說服人、征服人。議論文的寫作當然如此,高考作文也同樣如此,要讓論證走向深入,就需要運用深刻的理論,換言之就是要運用系統的理性認識來說理。
那麼,在高考議論文中如何才能做到深刻說理呢?
策略一:透過現象表面,窺探本質規律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滿哲理,有著深刻的理論,就需要平時學會觀察思考,以持久的積累建立深厚的底蘊,求廣達深,博觀約取。在考場作文寫作中,不要局限於論述對象本身,而是要認真觀察,深入探究,由表及裡,挖掘根源,揭示本質,從而提出高於平庸、異於尋常、深於一般的見解,透視到材料背後的本質和規律,得出理論性的結論,並以內在的邏輯關係加以呈現,這樣就能讓文章更加深刻。例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滿分作文《強弱並非命定,人生由我決定》的選段:
「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的道理不止適用於個人,更適用於國家和政黨。晚清政府固守農耕經濟藩籬,以「天朝上國」的狂妄姿態「閉關鎖國」,隔絕世界,最終幻想破滅;而新中國一窮二白卻砥礪奮進,不斷增強實力,終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只有十幾個人,「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後風雨飄搖,但始終保持初心,艱苦奮鬥,終成世界第一大黨,此後仍繼續加強政黨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帶領人民不斷創造奇蹟。
這段文字中,作者的觀點是「『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的道理不止適用於個人,更適用於國家和政黨」,在圍繞這個觀點進行說理的過程中,作者十分注重從具體事例(現象)——「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中,透視出背後的本質「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從而讓論證具備了深刻的理論,增強了說服力。
再如,2021年全國全國新高考Ⅱ卷滿分作文《適合自己,全力以赴》中的首段和尾段文字:
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人生,是做別人不做的事?抑或做自己喜歡的事?還是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這是一個問題。三個成功人士,三種不同的選擇。仔細想想,不難發現這些成功人生之路一定是貼合他們自己實際的選擇。
……
成功人生之路不是走別人的成功人生路,最多只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關鍵的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然後愛上它,全力以赴做好它。
首段文字依據材料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人生」,然後就此對材料做分析,從更深處去發掘其本質「這些成功人生之路一定是貼合他們自己實際的選擇」,這樣就讓文章尾段提出的觀點「成功人生之路不是走別人的成功人生路,最多只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關鍵的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然後愛上它,全力以赴做好它」水到渠成,更有深度,也有了深刻的理論,從而增強了說服力。
策略二:設置理論前提,增強說理力度
在高考議論文寫作中,很多時候需要就事論事,而在就事論事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僅僅停留在事情本身的分析闡釋,並且在論證中缺乏理論支撐,自然缺乏深度,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如果在就事論事的過程中,能夠給說理以一個理論的大前提,則會讓說理「高大上」,讓說理深刻,從而征服讀者。例如滿分作文《跳出思維的慣性》中的選段:
先入為主,體現的是思維慣性。而這種思維有時是錯誤的,因此,面對具體問題,還需跳出思維慣性,從其他角度,比如運用逆向思維,去揭示問題的本質特徵。
二戰時期英美軍方調查了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以便加強戰機的防護。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彈痕多的地方,說明容易受到打擊,應該加固。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卻提出應更注意彈痕少的部位,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乍一聽起來沒有道理,但仔細思考之後就能明白:彈痕多的地方一定是許多飛機都在這些部位受到重創,但是有的墜毀,有的倖存;倖存的飛機是靠彈痕少的部位支撐,而墜毀的飛機一定是彈痕少的部位受創。沃德正是跳出了思維定式,用逆向思維解決了問題。
作者在就事論事分析材料的時候,沒有先直接引材料做分析,而是先給出一個有著深刻理論的大前提。這個大前提,成為了作者對材料分析論證的依據,讓後面的分析有了可靠的理論基礎,結論「沃德正是跳出了思維定式,用逆向思維解決了問題」就水到渠成,從而讓文章做到了以理服人。
再如,2021年全國高考乙卷滿分作文《修身矯思,立志成才》中的選段: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尚如此,人何以堪?揚雄以射箭為喻,道出追夢真諦。吾輩正如璞玉,唯有立志成器而始,修身矯思以琢,方可成國之重器!
這段文字是要表達對立志成才的觀點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前面兩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尚如此,人何以堪?」看似可有可無,但實際上不可或缺。因為這一句就是給了對待立志成才的一個有著深刻理論的大前提,讓分析論證不僅僅是處於材料自身,而是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這樣就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策略三:引用名人名言,助力理論深刻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因此,很多人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十分注重事實論據,以大量的翔實的事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僅此會缺乏理論的高度和深度,文章還需要一些深刻的理論來做支撐。
而理論除了嚴謹的專業系統語言表述之外,更多的還是存在於人們喜聞樂見的名人名言之中。因此在作文中恰當地引用一些蘊含深刻理論的名人名言,會讓文章語言熠熠生輝,更讓文章說理增加深度和說服力。
比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滿分作文《強者不喜而恆強,弱者不悲而終強》中的幾處引用這些引用的名人名言,本身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同時也是所在段落論證的理論支撐,是論證說理的大前提。如果沒有這些名言,文章語言頓時失色很多,更重要的是文章就顯得膚淺和蒼白。有了這些名人名言,文章的說服力就得到了增強,尤其是我們感受到了名人名言所蘊含的理論與材料之間的內在關聯,讓文章達到了以深刻的理論曉喻人的效果。
再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滿分作文《以做人之道,承國之重任》中的引用:
做人之道的最後應該是「停滯迂迴,緩緩出頭」。在人生即將步入成功的最後階段,我們應保持不驕不躁的平穩心態,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耐心和韌勁,朝終點進發。守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寂寞,到最後一刻都不鬆懈,精細做好每一步工序,終贏得「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航空航天研發團隊,用他們的堅持和耐心,為他們步入成功大門,鋪下了最堅實的磚塊。
以上這段文字,是純粹的分析論證,重在分析和推理,但讀來並不覺得空泛和膚淺。其原因就是在說理之前,引用了古今傳唱的古詩名句,給說理以一對美麗的翅膀,讓說理有了理論的高度和深度。
再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高考滿分作文《修身矯思以琢,發憤立志成器》一文的選段:
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立志趁早,方成就偉業,名冠千古。曾記否?「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緩步澤畔,高聲悲吟,立志為國,終懷石自沉,亦九死不悔。曾記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先生以筆為刃,橫掃千軍,立志為民,喚醒大眾,無愧己心。「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陳祥榕志守邊疆,以青春之軀,鑄鐵血軍魂,豈不令人欽佩?
這段文字,分別引用了屈原、魯迅、陳祥榕的名言,強有力地論證了「仁人志士,立志趁早,方成就偉業,名冠千古」的觀點,這樣就讓文章有了理論高度和深度,也規定了後面的論證和分析的方向。
總的來說,深刻的理論有助於讓文章立意更高、論證說理更深刻有力,表達更有邏輯,行文的方向更加準確。但這些技巧是建立在平時訓練有素的基礎上的。因此,需要我們多讀一點理論文章,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多觀察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多積累名言名句,豐實自己的理論儲備,並且在寫作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唯有如此,在考場上才能下筆如有神,真正做到以深刻的理論曉喻人。
(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附屬肇慶學校語文高級教師)
材料作文要有準度深度與高度
——以2021浙江高考作文題為例
鮑周生
優秀的材料作文題,一定是重視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關注邏輯,凸顯思辨。一篇材料作文想要獲得比較滿意的分數,應該在審題準度、思維深度、思想高度等方面下功夫。
具體而言,我認為應走好這三步:
首先,梳理邏輯關係,提高審題準度。
關係是指若干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它是邏輯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我們一定要首先梳理好材料中句子(或關鍵詞)的邏輯關係,從而提高審題的準確度。
以2021浙江高考題為例,我們可以「三選一」展開自己的論述,也可以三者綜合起來,寫出它們的邏輯關係與意義。「得與失」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而「終點」「起點」「過程」三者的關係是不簡單的,既有聯繫,更有區別,它們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因為這個材料作文題,核心內容就一句話——「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這是個排比句,「有人……有人……有人……」,組成了並列關係,代表了三種「得失」觀:「得失與終點」「得失與起點」「得失與過程」,但仔細審視「終點」「起點」「過程」之間的表達順序,實際上是有認知上的遞進意義的,因此,這樣的句子排列頗有深意。因此,如果僅停留在「得與失」的外圍,審題就難免出現疏漏;我們只有梳理了「得與失」和「起點」「終點」「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才能在寫作時把握好立意的準確度,而不至於偏題。
其次,推進層層論述,增加思維深度。
思維的深度是指人的意識從感性到理性,從表面到本質的過程和程度。顯然,高考作文題要考查考生的思維深度,或者說,考場作文的立意要有深度。我們可以採取剝筍法,層層推進,釐清關鍵詞的關係,向思維的更深處沉潛。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層層推進,從而增加文章的思維深度呢?
還是以2021浙江題為例,我認為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基本立意與最佳立意。可以從「得」的角度、「失」的角度,也可從「得」與「失」對立的方面,或從「得與失」統一的角度。而把「得與失」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看待,即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又是「過程」,這樣的立意才是科學的、全面的,具有思辨性的,也有助於我們進行層層論述。可以從「是什麼」(「得與失」是「終點」、「起點」還是「過程」,闡明「終點」「起點」「過程」三者的內涵),到「為什麼」(進一步思考「得與失」怎麼是「終點」「起點」「過程」),說清楚這三者的內在聯繫到底在哪裡,這樣的論述相對比較全面、客觀、辯證,不會產生片面與偏頗的看法。從而增強思維的深刻性,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因此,寫作時盡量挖掘文字或句子之間的邏輯深意,與日常生活、人生經歷相聯繫,並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還可由個人推及團體,乃至更高層面,做到層層推進、步步遞升,這樣就能增加文章的思維深度。
最後,立足「大我」層面,提升思想高度。
思想的高度是指個人意識與集體、國家、人類社會的統一性,只有把個人的意識同集體、國家、人類社會的意識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意識高度上的提高。
人是有差異的,對「得與失」會有不同的答案,也顯示了不同的人生體認與精神境界。有的人可能想得比較淺顯,只看到了「小我」中自己的世界;有的人可能想得稍微遠一點,看到了他人人生的經驗與教訓;有的人也許站位更高,看得很遠,看得更有高度,把「大我」牢記在心間。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在評價浙江作文時說,「得與失:終點·起點·過程」提供看待「得與失」的多維視角,引導考生在多重、多種關係中確立觀點進行思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為精彩人生賦能。
顯然,題中的這個「人」,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你」「我」「他」;可以是過去的某個「人」,也可以是今天的那個「人」;可以是「小我」,更可以是「大我」。因此,我們對寫作材料的選擇,可寫個人在「成長道路上的得與失」,心靈如何漸漸長大,對人生的理解如何成熟起來;可寫袁隆平、樊錦詩等新時代的楷模如何看淡個人得失,將個人夢想與祖國的前途結合起來,寫出他們用實際行動為「起點」「終點」「過程」做精彩註解;也可以結合黨史教育,談談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國家的「得」,個人寧可有所「失」,為了民族的振興,願做「終點」與「起點」,獻身艱辛的「過程」……文章如果上升到國家與民族層面,心懷「大我」,就有「高度」,就有宏闊的境界。
立德樹人,聯繫人生,關注成長,一直都是高考作文的大方向,而考生個人的價值觀選擇應該要符合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從而體現公民的社會道德水準與責任感,這也是新時代青年學子的使命與擔當。
總之,只要考生能在審題準度、思維深度、思想高度上做到位,一般都能寫出令人滿意的考場作文。
(作者單位系浙江嘉興市嘉興高級中學)
高考作文進入「底蘊時代」
吳再柱
2021年的高考作文題一經公布,網友們驚呼:撒貝南,押對了,《覺醒時代》果然考了。
筆者看完四套全國卷作文題,想到的卻是另一句話:欠下的閱讀債,遲早是要還的。
以全國甲卷為例,其作文材料有這樣幾句:「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澱》《紅岩》,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誌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
「七一」「八一」是什麼節日?《荷花澱》《紅岩》有幾人讀完?李大釗、夏明翰、方誌敏、楊靖宇等人有哪些感人事迹或相關名言?知之者能有幾成?這幾個問題,不妨去問問你的孩子,或是問問你的學生。
該作文要求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可為與有為」富有哲理的思辨:人人皆可為,如何能有為?如何才有大作為?
全國乙卷高考作文,談的是追求理想,引用了漢代揚雄的一段話:「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如若想寫得厚實一些,必須積累古今中外名人關於追求理想的一些典型事例,並從「修身」「矯思」「立義」「奠基」等角度進行闡釋。
新高考全國Ⅰ卷所提供的材料,是毛澤東1917年所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的一段話:「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這實際上是考查考生關於「弱」與「強」的哲思能力。若非有厚實的積累,也難以寫好此文。
新高考全國II卷,提供的是一組關於「人」字書法的漫畫材料。撇筆:「逆鋒起筆,藏而不露」;捺起:「中鋒起筆,不偏不倚」;捺收:「停滯迂迴,緩緩出頭」;整個「人」字,需要「描紅」。可理解為,藏鋒教我們智慧,逆鋒教我們磨礪,中鋒教我們正直,提按教我們生動,回鋒教我們感恩,描紅教我們立德。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高考作文已進入「底蘊時代」,也就是說,學生只有不斷提升文學底蘊、人文底蘊和哲思底蘊,通過「守正」的方式來「出新」。
若要豐實自己的底蘊,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靠臨時抱佛腳、靠無病呻吟的華麗辭藻、靠那種所謂空靈,是無法寫好高考作文的。
我們常說,欠下的閱讀債,遲早是要還的。其實,對於學生而言,一旦在小學、初中欠下了閱讀債,到了高中乃至大學,都是無法償還的。
錯過了閱讀季,便錯過了黃金期。
(作者系湖北省黃梅縣苦竹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下水作文:
做如是青年,做青年如是
龔志民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希望與夢想、奮鬥與焦慮、目標與迷茫,共同構成青年的思想人格張力。曙光初現,成績面前便覺燦爛;冷風乍起,挫折面前就迷茫焦灼甚至躺平,嘆息行路難。青年人格糾結的根源,是少反省、寡沉澱,對自我生命、對命運軌跡認識的淺薄。倘若青春沒有矛盾、沒有巨大的人格糾結,那麼青春張力又必然不夠大。青春兩難矣。
接受當下、擁抱當下,無論是成績還是困難,是青年首先應該有的態度。
滴水入海,才能永不幹涸。吾輩當做如是青年,做青年當如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大我小我、放大自我縮小自我、奮力自我躺平自我,問題看似何其煩難,選擇實則一念之間。鍾南山老而彌堅,耋耄之年仍奔走在抗疫一線;科技報國的精英們幾代奮鬥,懸北斗,登火星,不懈其志。好青年,不囿於個人之得,不困於一時之挫。天高地遠,真正的健足、行者,無論面臨何種情形,必選擇走下去,去看前面的風景,去點綴前面的山水。
好青年,有理想,進取的青春不泛黃。
把青春融於社會、把目光提升於「見道」、把視野投向民族復興偉業,把精緻自我納入廣袤原野,自高自大之謬,必滅矣;把困難看作人生的當然必然,以戰勝困難為樂,以崎嶇凹凸的線條為美,躺平懈怠,必滅矣。滅此兩難,方不驕不躁,而後志堅行遠。朱光潛以「見道者」諄諄教導青年,正是希望青年人要敢於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在人性尊嚴面前,挺身而出,放大自我;在群體面前,敢於縮小自我。一張一弛,青年真我畢現,人格內功必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生漫長,須行中庸之道。皎皎者易污,剛極易折。青年不乏熱血,缺的是恆心堅毅;不乏一時的靈感發現和挫折故事,缺的是沿靈感發現追尋下去、滴水見太陽的智慧,缺的是愈挫愈勇的堅持。就長遠看來,執中、守中、用中,才是人生的王道。
小時了了、大未畢佳的人物,在歷史上代不乏人,有什麼值得得瑟的呢?勇冠天下的呂布、項羽,神童方仲永、王勃,都未能笑於各自事業的終點。而飽受屈辱、終至成功的人物,更讓人肅然起敬。遍地落花隨流水,獨有松柏立寒風。做青年當如是:與國同老,與伴同樂,與老相扶,與幼相接。苟做如是青年,青春之歌,永不落幕。
任何為一己之得、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都是青年進德修業的障礙;任何遇難則棄、怨天尤人的行為,都是青年脆弱孬種的表現。君子自強,必能身體力行,直至花開見佛。
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的青春,常下意識地把小我等同於大我甚至凌駕於大我之上。放大時,赤橙黃綠青藍紫煞是好看;戳破了,氣泡內腹中空空,什麼都沒有。好青年不需要這樣的夢幻泡影,真青年要的是真實的奮鬥和幸福。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需要好青年、真青年的時代,青春只有自覺納己于海,才能足健路寬。去大海作一滴水、一條魚吧,即使你是一顆珍珠,也最好藏身於海中的魚眼,隨魚群行遍五湖四海,觀盡人間滄桑。讓自尊與自謙合為一體,今日青青子衿,就是明日華夏之心。
(作者系深圳市第二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特級教師、「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附:2022年4月深圳市高三二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在「今天,我們要做怎樣的青年」主題班會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讓你陷入沉思:為什麼許多青年有了一點成績便自高自大,遇到一點困難又習慣性躺平?如何才能擺脫糾結,奮力前行?
那段時間你正好在讀朱光潛先生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對其中一段話印象深刻:「在見道者的高瞻遠矚中,『我』可以縮到無限小,也可以放到無限大。在把『我』放到無限大時,他們見出人性的尊嚴;在把『我』縮到無限小時,他們見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實現的仍非常有限……意識到人性的尊嚴而自尊,意識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謙,自尊與自謙合一,於是法天行健,自強不息。」
你從朱光潛先生的諄諄教誨中找到了答案,舉手要求發言。
要求:結合材料,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編輯|龔萍
責任編輯|李孜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