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暮光』的粉絲真正長大成人後,《飢餓遊戲》將會接替前者成為青少年最愛的電影。」
上面這句話是獅門CEO喬恩•費勒梅對《飢餓遊戲》的評價。
《飢餓遊戲》是一部既膚淺又深刻的軟科幻佳作。
這部作品成本投資7800萬,沒有大明星,沒有大導演。
但就是這樣一部商業片,自3月23日上映以來連創票房紀錄,八天破2億,十天逼近2.5億,17天3.03億美元,全球累計票房4.6億。
在2012年MTV電影獎上,以年度電影、最佳男女主角和集體表演獎等8項提名領跑,
從上述成績單來看,《飢餓遊戲》徹底取代了之前連續幾年壟斷MTV電影獎的《暮光之城》系列。
《飢餓遊戲》的背景設定是具有一定廢土風格的兩極分化的世界:都城和十二(十三)區。都城享受著先進技術帶來的繁華富裕,十二區承受著低下生產水平帶來的貧窮落後。都城統治者採取恐怖鎮壓加上飢餓遊戲的方式,給十二區民眾以巨大的恐懼和微小的希望來維持平衡。
故事根據科幻作品改編而成。
在電影構建的社會體系中,中心位於十二個區的中央。每年,十二個區都被迫向凱匹特送去年齡在12歲至18歲的少男少女各一名參加飢餓遊戲,24人中最後只有1人能活。
女主角凱特尼斯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參加飢餓遊戲時,在競技場上,凱特尼斯機緣巧合被塑造成燃燒的女孩,與另一個參賽者皮塔組成明星戀人。
凱特尼斯成為備受矚目的遊戲者,原因在於她拒絕向遊戲規則屈服,拒絕向死亡屈服。
作品的故事主線並不出彩,但細節處理很精緻,鏡頭的抖動和遊戲的緊張感能夠引發觀眾的恐懼感和興奮感,人物妝發雖然誇張,卻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到新奇;
故事本身涉及的元素比較多,介於劇情片和科幻片之間,相比單純的劇情片和硬科幻作品更能滿足觀眾多元化的胃口。
這場毫無人性的殺人遊戲中,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忘記反抗。
權力中心的領導者希望人們關注遊戲,並且只關注遊戲,任何因對遊戲不滿而發動的反抗只能被殘暴鎮壓。
一場以「逃亡」為主題的真人秀
一場充滿科幻色彩的生存訓練
一場以「救贖」為主題的愛情片
一部不太血腥的追殺競技
一部愛情色彩沒那麼濃重的青春片
你會發現這部作品的定位可以有很多種。
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在於它的故事情節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
談及社會體系和權力中心,涉及政治問題;
談及人面臨思想與現實的衝突,涉及哲學問題;
談及青年人面對抉擇時的猶豫、彷徨、迷茫和無助,涉及心理學問題;
談及攜手相伴、共渡難關,涉及愛情命題。
然而這種多面性也註定它不會特別深刻,甚至在某些方面略顯膚淺,因為一部好的作品很難面面俱到。
作為一部軟科幻電影,這部電影中涉及科技元素的部分基本沒有原理可言,花里胡哨的人物服裝和憑空創造的科技手段顯得無厘頭,成為作品的「軟肋」;
弱暴力元素和對於死亡元素的削減使觀眾不夠過癮;
另外,反派的某些弱智表現、兩男一女的三角戀和女主角的強大光環也是這部作品中的被人詬病的地方。
很贊同高贊回答中的一個觀點,這部作品是向商業片引入社會化思考的嘗試,是一部並不完美、但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推薦影視不按照順序排名,喜歡的話請關注,點贊及轉發!
關注我,每天推薦一部值得看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