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鄧小平、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左起)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22日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轉折。全會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並著重指出了毛澤東在我國長期革命鬥爭中的巨大作用。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的失調的要求。三中全會還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
全會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功過是非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所作的錯誤結論,以及平反「六十一人叛徒集團」等一系列問題。全會增選陳云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全會選舉產生了以陳云為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為副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從三中全會起,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有步驟地解決了建國以來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了繁重的建設和改革工作,使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出現了很好的形勢。
(人民網資料)

《人民日報》發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鄧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