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縉
蘆葦的「頭重腳輕」在於它的「浮躁根淺」,沒有腳踏實地的紮根,必定經不起大風大浪;竹筍看似尖銳厲害,只是外牆中空的花架子罷了。
在現代社會中,類似於蘆葦、竹筍的「人才、專家」不在少數,紅極一時、被推下神壇的「完美專家」也層出不窮。在科技發達的現在,專家真的可以解決一切的「疑難雜症」嗎?
非也,若是專家可以「術業有專攻」地解決問題,就不會有今天出現的這個「獅倒人怨」的事件。獅子怎麼了?和專家有著怎樣的聯繫?
一、滄州鐵獅子:來頭及鑄造
今天所說的這座河北巨獅曾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從千年前的人為戰亂到始料未及的天災,斗轉星移中,這座昂首挺胸的巨獅始終屹立於天元寺前,完好無損、巋然不動。
但是,它卻在專家的一系列保護猝然倒下,這一倒,便開始了不斷鏽蝕。巨獅倒下,到底是專家的自作聰明是所致,還是壽命使然?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河北巨獅有何來頭?
滄州鐵獅子始建於公元953年,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的開元寺門前,是開元寺內文殊菩薩的坐騎,這個獅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大」,乃是很多獅子中的「大哥大」。它身長6.264米,體寬2.981米,高為5.47米,體重達近32噸。光是這個體格就令人望而生畏。偌大的巨獅,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想要竣工都實屬不易,那麼,在科技落後的年代,古人是如何澆鑄而成?
當然,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覷的,能夠在貧窮落後的年代,將這座巨石雕刻得栩栩如生,實在令人嘆服。通過對這隻巨獅的研究發現:獅子的鑄造技術來採用了「分塊疊鑄」的技術。古代沒有先進的科技,古人於是想出了:「用每塊約三四十厘米的鐵塊,然後統一澆築而成」的方法,這種智慧堪稱華夏文明的佼佼者。
在注重龐大體積的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獅子的「形、神」,整座獅子遠看氣勢磅礴,近看別具魅力,巨獅的波浪形毛髮令人驚訝,細緻之處做得相當到位,獅子內部刻有金剛經。能夠從內而外的打造細節,可見古人精益求精、踏實能幹的態度,也難怪古人能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眾多難以超越的經典。那麼,滄州鐵獅子帶有什麼深遠寓意呢?又有何突出之處?
二、滄州鐵獅子:寓意及傳說
古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將這座巨石雕刻得威武雄壯,所以這座巨獅從後周建成以來,就不簡單的只是一個雕塑,它更多的是當地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當然了,滄州一帶關於這隻獅子的傳說也是數不勝數。有人曾說:這隻獅子是一隻神獸,可以鎮壓海嘯、驅邪惡靈,又被稱為「鎮海吼」;也有人說:這隻鐵獅子是幫助滄州百姓趕走惡龍、帶來安寧的福獅,為了紀念它的功績,當地人們便籌錢鑄造了這隻獅子;還有人說:這隻獅子四目怒瞪,是在為滄州的百姓鎮守,是「鎮滄之獅」。
由於年代久遠,這隻獅子的鑄造來歷已無跡可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出於哪種原因,這隻獅子都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不僅個頭大,而且還帶有極大的精神寄託、文化底蘊,被當地人們當做寶一樣,千年來的自然災害、19世紀初的頻繁戰亂,這隻獅子在多番磨難中,經受了各種考驗。那麼,它可以一直存在於世嗎?
三、滄州鐵獅子:倒地
本以為在經濟發達、物質充足的現代社會中,這隻獅子會存活的更加久遠。結果,在近代社會中,這隻獅子卻突然倒下、令人猝不及防,深挖背後的原因更是備受爭議。
在1803年,滄州鐵獅子因風浪過大,突然倒下,當時國內局勢動蕩不安、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很多人在官府的壓迫下自顧不暇,這隻曾雄踞一方的河北滄獅倒下後無人問津,在地下倒了整整90年。
直到1893年,一些當地人才合力將這隻獅子扶起。殊不知:這隻獅子此後便開始了多災多難的生涯。
由於長時間與地面接觸,一些水分進入到獅子內部,獅子的腹部、尾巴等部位已開始了不同程度的腐蝕,奈何當時無專人照看,傷痕纍纍的獅子就這樣在寒風中屹立,雖有小面積受損,並不影響整體的美觀。
建國之後,我國的文物部門愈發重視物質文化的保護,河北滄獅是我國目前存在年代最為久遠、體型最為巨大的鐵鑄獅子,歷史價值不言而喻,自然也在被保護的清單內。
後來,專家實行三大方法保護巨獅,那麼成效如何?
四、專家的保護
接著,文物部門為了保護這座獅子,制定了周密嚴謹的保護計劃,然而令他們沒想到的是:計劃實施後,獅子竟然「毫不領情」、愈發脆弱。文物部門採取了哪些措施?
1.「安家」,為獅子建房子
當時,中美關係較好,為了保護這隻鐵獅子,中國專家也非常上心,但由於它體型巨大,不知採取怎樣的措施才好,便前去請教蘇聯專家。蘇聯方專家並不懂我國千年前的鐵鑄技術,結合當時倒下的原因,他們便建議:給這隻鐵鑄獅子建造一個遮風避雨的亭子。
一方面可以防止鐵鑄獅子被風雨再次颳倒,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它遮風擋雨。這個建議聽起來完美無缺,卻忽略了當地的天氣、位置等實際情況。
很快,中國借鑒蘇聯專家的意見,開始為這隻巨大的獅子「建房子」。這個涼亭看起來威武霸氣,非常適合「巨獅」在此安然久待,然而,中國專家卻忽略了通風。鐵鑄獅子身上的很多水分,因不能快速蒸發殘留在體內,加速了生鏽程度。
雖然涼亭可以遮風擋雨,但它作為一種半封閉的環境,不是給鐵生鏽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嗎?無異於弄巧成拙,鐵獅子不斷地腐蝕,由於體型巨大,中國專家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就這樣不了了之。
這座涼亭在發現問題時,之所以沒有及時拆除,是怕相關部門負責人擔責,畢竟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建造的涼亭說拆就拆,對有些人頗為不利。這可就苦了不斷生鏽的鐵獅子在這個「愛心涼亭」中銹了數年。
直到1972年,相關部門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拆除了這座涼亭。第一種方法不行,他們開啟了第二種保護巨獅的方法。
2.「賜座」,挪上台座
接著,專家結合涼亭的教訓,決定為其那就是建造一個台座。既然沒有涼亭保護,那就讓它暴露在空氣之中減少腐蝕,建造台座機既可以增加獅子的威武程度,也可以它與地面水分隔絕。
然而,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為了增加獅子在台座的穩固性,相關部門把獅子的四條腿灌入了水泥,殊不知:水泥看似穩固,其實含有大量的水分,這是典型的「飲鴆止渴」。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巨獅的四隻腳開始出現了裂痕,並且越裂越大,看著巨獅脆弱不堪,文物部門開始了第三次保護。
3.「護架」,設置鐵質護架
再後來,他們對這四隻受損的獅子腳進行不斷的修繕,奈何修繕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腐蝕的程度,為了防止這隻巨獅倒下,專家命人在巨獅的周圍圍上鐵架。這個鐵架徹底宣告了三次保護行動的失敗,鐵架下的巨獅遍體鱗傷,獅身有幾十處裂痕。昔日威武的雄獅變成這般模樣,當地居民自然憤懣不平、怨聲載道:若不是瞎保護,這隻獅子怎麼會成為了吧「銹獅」。
看著費心費力精心保護的獅子出現了如此結局,文物部門也著急不已,迫於輿論壓力,他們不斷地制定研究保護修繕方法。要知道,如果文物倒在了文物專家的保護下,那將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那麼,最後的保護成功了嗎?
2006年,他們啟動了高科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不忍這座巨獅在專家的「過度保護」下而毀於一旦,所以對其進行了精心研究。採用了三維光譜對鐵獅的構成進行分析後,給鐵獅子製作了內膽,並且將圍繞著獅子的鐵架甲撤掉,這才減緩它的腐蝕程度,長達數年的保護工作算是塵埃落定。
小結
總的來說,對巨獅的保護原本是文物部門的好意,只是礙於對專家的過度追捧,才會走了諾多彎路。專家能夠稱為專家必定有過人之處,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則是對專家的捧殺。
有人認為,獅子的生鏽原因不一定是專家的保護導致,也許在1803年獅子倒地時,就註定了它的腐蝕結局,和專家無關,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長久不斷地存在於世,有生必有滅,獅子歷經千年,壽命或許已到此,說不定若無專家保護,獅子早就倒地。
也有人認為,好好的獅子被灌水泥、被架鐵架,不生鏽才怪,如果不是專家瞎鼓搗、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保護計劃,也不至於導致獅子落得如此下場。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時下社會揭露了很多醜象:一些具有真憑實學、才華知識的人低調謙遜,默默無聞,像紅極一時的流浪大師沈巍;而那些賣弄文學、高調張揚的人一般都會弄巧成拙、醜態百出。巨獅給人的反省不僅是保護方法的問題,更多的是相關部門相關人員在此的專業問題,你覺得屹立千年不倒的巨獅倒下和專家有關嗎?
參考文獻:《醉太平》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