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加持
推出「基因檢測+服務+贈品」的
新營銷模式
吸取同行「教訓」不斷「升級」詐騙手段
……
面對重重偽裝
檢察官從「基因檢測報告」入手
揭開高科技「加持」的增高詐騙迷霧
「20歲以下可以增高5到8公分,20歲到25歲可以增高4到7公分,25歲到28歲可以增高4到6公分。」……披著基因檢測、國家專利等「科學」外衣,針對急於增高的青少年人群定製詐騙話術,通過互聯網推廣銷售「增高服務+特效贈品」的「增高套餐」,兩年多騙取13239名被害人5633萬餘元。近日,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檢察院辦理的這起吳某強等60人詐騙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打擊治理電信網路詐騙及關聯犯罪典型案例,其「魔高一尺」的詐騙手段也隨之被起底。
「高科技」加持,吸取同行「教訓」不斷「升級」詐騙手段……面對重重偽裝,檢察官從充滿迷惑性的「基因檢測報告」和「國家專利」入手,抽絲剝繭,揭開了這一高科技公司的真面目。
「我賣的不是葯,
是專業的增高服務」
2019年12月,鹽城大豐一名高中生小王向公安機關報警,稱其購買了廣州助高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助高公司」)一款2850元的增高服務,因為沒有效果申請退款,但被該公司拉黑了。小王還說,在他加入的投訴群里,很多人都遇到了類似情況。根據前期線索摸排,公安機關認為該公司涉嫌詐騙,抓獲了助高公司法定代表人吳某強等犯罪嫌疑人。2020年1月,公安機關以吳某強等117人涉嫌詐騙罪提請鹽城市大豐區檢察院批准逮捕。
溫文爾雅是助高公司法定代表人吳某強給人的第一印象。入駐企業孵化「矽谷」,言談必說高新科技,站台必邀專家學者,醫師的個人資質和從業經歷,讓他擁有專業人士的光環。被公安機關抓獲後,吳某強一直「零口供」。
「我從沒說過賣的是增高的葯,那是食品,包裝上寫得清清楚楚,且是贈品。我賣的是增高服務,我們有專業的團隊,一對一個性化指導客戶運動、飲食、睡眠,後台增高的數據都來自真實的案例,你們怎麼會認為我們是詐騙呢……」2021年春節前夕,面對檢察官的訊問,吳某強慢條斯理地回答。
真相果真如此嗎?面對這塊「硬骨頭」,該院組建了包括分管副檢察長、2名員額檢察官、3名檢察官助理在內的專案組。專案組成員奔赴8家看守所,提訊117名犯罪嫌疑人,並先後調閱審查各犯罪嫌疑人的手機微信聊天記錄、百度貼吧回帖、4個助高公司營銷公眾號等電子證據50餘萬條。果不其然,真相就隱藏在助高公司的「營銷模式進化史」中。
普通食品被包裝成具有增高功效的骨膠原蛋白D壓片糖果。
2016年,吳某強註冊成立助高公司,售賣「黃精高良姜」壓片,宣傳其是能夠幫助增高的藥品。因國家加大對藥品的管控,助高公司改變宣傳口徑,稱賣的是能夠幫助增高的特效食品。2017年,吳某強又改變營銷模式,引入服務概念,將原先售價為幾百元上千元的黃精高良姜壓片、氨基酸固體飲料、骨膠原蛋白D壓片糖果改為贈送,同時讓原先的銷售人員變身為健康管理師、營養師、運動師等,向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增高服務」,對客戶的休息、飲食、運動等進行「專業」指導。
「公司營銷模式發生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同行被打擊了。之前販賣無效藥品、食品的模式是不合法的,但是銷售服務是無形的,青少年長高也有一定的自然規律,只要有一部分、哪怕是極少部分的人長高了,公司就可以藉此營銷服務實效進而實施詐騙。」助高公司的銷售團長史某如實供述說,「遇到有客戶要上門考察時,公司就通知個子不高的銷售,不讓他們走到接待區,不然就露餡兒了。」
「公司委託他人生產的黃精高良姜壓片其實就是普通食品,成本價是9.8元,賣給消費者是580元;氨基酸固體飲料成本價是18元一罐,銷售價是998元;骨膠原蛋白D壓片糖果成本價是每盒23元,銷售價為每盒1790元……」助高公司倉庫管理員余某等人的供述均證實,不管營銷模式怎麼變化,助高公司本質上是靠高價銷售無效產品實施詐騙的。
揭開基因檢測報告的面紗
2018年,為增加公司科技感和迷惑性,吳某強主動與某基因檢測實驗室合作,推出「基因檢測+服務+贈品」的新營銷模式。
「2019年我在網上搜索到助高公司的信息,並加了他們公司楊老師的微信,在她的推薦下購買了3150元含基因檢測的助高服務套餐,包括基因檢測盒子和三瓶黃精高良姜壓片。後來,在楊老師的推薦下又加了助高研究院馬老師的微信,馬老師解讀基因檢測報告說,我還有生長空間,能長到172厘米,但骨密度比較低,需購買骨膠原蛋白……」在小汪被騙的過程中,基因檢測報告正是被害人相信可以增高的高科技「加持」。
檢察官翻看基因檢測報告書發現,口腔唾液基因檢測不但可以測出檢測對象身體中的鈣、鐵、鋅、鎂等微量元素,還能測出檢測對象的力量、爆發力、睡眠時間及質量、運動恢復、換氣速率……但最關鍵的信息是說檢測對象的某個指標低於正常水平。
要揭開這滿頁基因位點介紹背後的真相,必須有專業外腦助力。檢察官一方面要求偵查機關引入法醫參與訊問,對基因檢測人員進行突審,另一方面到蘇州大學尋找專業教授答疑解惑;同時,還從雙方交易過程中的微信聊天記錄內尋找蛛絲馬跡。
「這檢測的都是身高不達標的孩子,可這檢測結果居然全都是正常的。」「客戶身高不達標,肯定是有某些項目異常,麻煩修改下。」……聊天記錄顯示,作為助高公司高管的劉某與檢測人員建了一個「助高報告解讀群」。在發現最初十幾份檢測報告均顯示正常後,劉某立即要求檢測公司更改報告,基因檢測人員隨即以「臨時更改位點」「手動出報告」的方式篡改檢測位點和報告。為了迎合助高公司的營銷需求,基因檢測人員還和劉某等人商定,「以不正常隱性位點(即大多數人檢測均不合格)代替正常位點」「不標註正常區間」等。隨著基因檢測人員的口供被突破,檢察院要求偵查機關對2名基因檢測人員立案偵查。
而吳某強一直言之鑿鑿的助高產品黃精高良姜壓片是國家專利產品,也在檢察官的刨根問底下原形畢露。「你說黃精高良姜壓片是國家專利,怎麼在中國專利查詢系統中沒有查到?」吳某強支吾了半天說:「我們真有專利,是我們開發的一個電子監控系統,可以跟蹤分析助高人群數據。」檢察官通過查詢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官方網站發現,這個「專利」是該系統的軟體著作權,他們通過張冠李戴來混淆視聽。
隨著審查的深入,檢察官注意到助高公司的詐騙手法非常隱蔽。對於一些通過正規招聘網站入職且從業時間短的員工來說,很難在入職初期發現公司的詐騙本質。在審查逮捕階段,檢察機關對57名入職時間短、犯罪數額低、情節較輕的營銷人員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對經歷公司犯罪模式演變、編造虛假案例、虛假解讀基因報告且犯罪數額巨大的60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並提起公訴。
「個性化服務」背後的陷阱
2020年6月,公安機關將案件移送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在審查起訴過程中,辦案組對助高公司的構建、層級、部門、人員配置等有了更為深入的掌握。在這個龐大的犯罪集團中,吳某強作為助高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對公司的組織架構、營銷模式和人財物進行整體控制。公司下設總裁辦、銷售部、廣告部、網路部、服務部、倉儲部等部門。
銷售部和服務部作為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的「一線部門」,人員最為龐大。吳某強以固定工資加階梯提成的方式聘用了100多名銷售人員,史某等7人擔任銷售團長。引誘小汪受騙的「楊老師」等人是初購銷售人員,他們虛構自己是廣東省助高研究院的「助高顧問」,按照公司編製的固定「話術」,向客戶發送成功案例、產品專利、產品療效等虛假信息,引誘客戶購買助高公司的基礎款「助高」套餐。
客戶購買後,初購銷售人員便將消費者的信息推送給復購銷售人員,由復購銷售人員建立含有顧客、銷售指導老師、健康管理師、營養師、運動師、醫師等在內的聊天群。
而這些所謂的健康管理師、營養師、運動師、醫師,其實都由該公司服務部招聘的無任何資質和從業履歷的人員冒充。他們按照公司擬定的固定服務模板向客戶推送一對一「個性化服務」,並以篡改後的基因檢測報告中「骨密度偏低」「蛋白質攝取欲較一般人低」等為由,勸誘客戶購買更為昂貴的氨基酸固體飲料、骨膠原蛋白D壓片糖果等增高產品。2020年7月,檢察機關對吳某強等60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詐騙罪提起公訴。
「這是民事糾紛,而非刑事詐騙,檢察機關以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糾紛,與當前保護民營企業的主旨是嚴重背離的……」「銷售人員主觀上不知道公司是詐騙公司……」「本案最多是虛假廣告罪……」在持續六天的庭審中,辯護團隊提出了辯護意見。
公訴人從助高公司營銷模式「變形」過程和原因、基因檢測人員與助高公司高管為迎合詐騙需求編造虛假基因報告、營銷人員編造虛假增高案例並虛假解讀基因報告套路客戶購買無效產品「實」為詐騙等方面進行舉證、示證、質證及抗辯。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吳某強有期徒刑十四年,並處罰金300萬元;其他59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至二年不等的刑罰,各並處9萬元至200萬元不等的罰金。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訴,鹽城市中級法院經審理,對一名從犯根據最終認定的詐騙金額調整量刑,對其他被告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多方聯動,推進訴源治理
利用保健、醫美、增高等名目進行的詐騙為何屢禁不止?被害人為何在發現被騙後既沒有民事維權也鮮有人去報警?
大豐區檢察院對近年來營銷型電信詐騙案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披著科技、養生等外衣的保健產品市場為這類詐騙提供了滋生土壤,虛假廣告更是讓詐騙的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針對此案暴露出的社會治理薄弱環節,大豐區檢察院向區公安、市場監督管理、廣電等監管單位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加大監管力度,嚴肅查處利用互聯網發布虛假保健品廣告的行為,先後4次集中開展對豐胸、瘦身、助高等特效、偽科技產品專項排查整頓活動,查處一批保健品傳銷、養老詐騙及虛假廣告系列案件。
保健、醫美類詐騙案中,詐騙者往往掌握了被害人部分重要個人信息,從而「精準」行騙。「個人信息的不慎泄露及非法買賣在詐騙犯罪中至關重要,沒有這些信息,詐騙過程就會是無源之水、破綻百出。」大豐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助理葛淑君介紹說。「凈網」專項行動以來,大豐區檢察院先後與區網信辦、公安局、教育局、人社局等單位召開三次聯席會議,並就校園「智慧平台」、校外培訓機構、退休職工個人信息安全形成專項整治方案和行動,嚴防特殊人群的個人信息泄露。
檢察機關推進法治進校園活動,提升青少年在校生的反詐意識和能力。
檢察機關常態化開展反詐宣傳
誰執法,誰普法。針對此案暴露出的青少年及家長反詐辨識和維權意識不足的短板,大豐區檢察院結合法治副校長職責,在全區小學、中學進行案例巡講,為孩子們生動講好識詐防詐的法治故事,提升青少年在校生的反詐意識和能力,遠離詐騙犯罪分子的陷阱。近日,由辦案檢察官講述的該案辦案故事入圍鹽城市檢察機關「新時代檢察故事匯」優秀作品,獲得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肯定。(檢察日報 管瑩 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