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2022年07月12日23:33:35 熱門 1680

我們想要飛行汽車,但我們得到的只是140個字元。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科技是在加速嗎?

如果問10個人,大概會有9個人的回答是——對,當然在加速!

今天的iPhone是十年前第一代運行速度的100倍;20年前,電腦的內存是128M,今天一台最普通的廉價手機的內存也至少有2G……

然而這個答案並不準確!

進步其實只是一種錯覺,科技的飛速進步僅局限於IT互聯網領域,換句話說這些進步都屬於比特世界的進步;而我們的生活除了比特世界,還有一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原子世界,觀察家們發現不可辯駁的現實是——

原子世界毫不誇張地說是在原地踏步。

  • 我們的汽車和幾十年前的汽車沒有本質區別;
  • 我們現在主流的飛機波音747是1965年發明的;
  • 在1972年之後,我們就再也沒去過月球、再也沒能力造出土星5號那樣的火箭了。
  • 我們的廚房和30年前、50年前幾乎沒有變化;
  • 我們依然沒能戰勝艾滋病、癌症和感冒,噢,還有鼻炎(我該去噴葯了);
  • 油價依然是62美元一桶,新能源革命只是一個泡泡;
  • 納米材料的廣泛應用依然是鏡花水月,塑料依然在污染著我們的星球……

今天的年輕人會為每年眼花繚亂的消費電子新產品而興奮和歡呼,他們會感嘆互聯網、移動互聯日新月異的發展是多麼波瀾壯闊。

然而,世界真正的波瀾壯闊並不是今天,而是19世紀和20世紀,我們發明的蒸汽機、火車、飛機、汽車、電燈、電話、電視、冰箱、原子彈、元素周期表、疫苗、青黴素、避孕套……

而正是那些應接不暇的偉大發明真正改變了人類的整體面貌,幾乎定義了我們今天全部的現代生活。

然而今天,我們的原子世界停滯了,在進步的僅僅局限於信息技術的比特世界,正如《從0到1》的作者彼得*泰爾所說——「我們想要飛行汽車,但我們得到的只是140個字元」。

經濟數據或許可以說明另一個問題,按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以每年10作為一個維度進行統計,自60年代以來,世界GDP增速一直在下降——

60年代增速是5.32%,70年代是3.77%,80年代是3.16%,90年代是2.81%,00年代是2.59%,10年代則是2.45%,很遺憾,我們這代人引以為傲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在GDP增長的貢獻方面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以上這些事實可能和我們通常認為的並不一致,因此也引發了我們思考三個重要問題:

  • 第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原子世界的沉寂和停滯的本質原因是神馬?
  • 第二、為什麼在我們看來對人類產生產生革命性影響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對GDP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
  • 第三、人類之後技術的加速依然只會在比特世界而不是原子世界么?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深度聊一聊這三個問題——

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原子世界的沉寂和停滯是神馬原因?

為什麼原子世界停滯了?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解釋,其中第一個解釋是——戰爭結束了!

的確,戰爭在給人類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推動著技術迅猛前進。

戰爭有著極其巨大的動員能力,這種動員能力體現在——對生產力巨大的解放上,二戰期間,美國生產了262524架飛機、82514倆坦克,這樣絕大的生產需求無論如何在和平時代不可能取得,這也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美國工業產業的基礎,戰爭當然不僅僅生產武器,也促進了青黴素、醫療、電信業的發展……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在1945年戰爭結束之後,原子世界依然不斷有突破呢?

原因是儘管二戰結束,但世界有了新的戰爭——冷戰,冷戰對科技的影響也是和平年代難以想像的——阿波羅計劃集中了全美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機構、共30萬人參與,總花費了255億美元,整個美國都被動員起來了,要不是它真實發生在美國,你可能會以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發起如此浩大的工程。

關於原子世界停滯不前另一個解釋是:

我們對風險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和平年代,人本身變得更加重要,意味著犧牲並不具有意義,因此我們更加註重生命,蘇聯式的不顧生命危險的火箭實驗不再發生了;

  • 一種新葯被批准上市的時間在50年代平均為8年,到20世紀末為13年;
  • 在核泄漏之後我們更加關注核能的風險而非收益,我們開始警惕技術的負面作用——對人工智慧加以限制;對基因編輯加以限制;對壟斷加以限制;這些的確限制了原子世界的進步,經濟增速也隨之減緩,當然,這從人文主義的角度對全人類而言的確是一種進步。

以上兩種解釋是符合邏輯的,但在我看來,它不是答案的全部,我提出第三個因素,就是企業導向的轉變,這種轉變背後的邏輯是——

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發明之後,天生追求最大化利潤的市場主體」企業「找到了一種更加高效產生利潤的產業——信息技術(還可以加上現代金融業),這讓緩慢積累財富的原子產業變得相形見絀。

為什麼比特世界會比原子世界更容易聚集財富呢?

是因為它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複製成本極低、第二是傳播速度極快。

它只需要沙子(硅)和腦子,原子世界的增長是線性的增長,它需要成本,因此從根本上限制了指數增長的可能性,而由於摩爾定理,比特世界的速度是指數的。

原子世界的工業改變的確波瀾壯闊,但速度和今天比特世界的信息產業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 一個新的產品從0普及到5000萬人,原子世界的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13年,而比特世界互聯網用了4年、微博用了14個月、微信用了10個月、抖音只用了不到5個月。
  • 一個新的公司從創立到上市,原子世界的福特用了37年,波音用了18年,通用用了13年,而比特世界的微軟只用了11年,谷歌只用了6年, 趣頭條只用了26個月。

20世紀上半頁的偶像們是物理學家、發明家,是愛因斯坦、是貝爾、是愛迪生、是福特,信息時代,偶像們變成了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和馬雲。

每一個時代不乏天資聰穎、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他們急切地渴望證明自己、渴望改變世界,過去他們投身物理學、投身貝爾實驗室、投身NASA;今天,從哈佛、斯坦福畢業的他們進入了矽谷(還有華爾街)。

因為比特世界能更快地實現他們改變世界的理想,而從企業逐利的角度,比特世界創富的速度也遠比原子世界更加迅速。

財富和聰明的頭腦總是會流向那些增長速度更快的行業,而這時候,比特世界相對原子世界的優勢就顯露無疑,有人會說,你說的好像不對,你看主要投資IT和信息產業的風險投資整體規模美國和中國一年也就幾百億美元,這個數字其實很小,並不能證明資本都流向了比特世界,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邏輯忽略了一個事實——風險投資只是資本市場的一部分,還有私募基金和股票市場,只要看一看今天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名單我們就能更加明顯地看得到這個趨勢——十家裡有七家屬於比特世界。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從這個意義上,選擇在原子世界繼續戰鬥的馬斯克在這個時代的確顯得難能可貴。

二、為什麼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並沒有那麼明顯?

毫無疑問,計算機、互聯網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提升了很多行業的效率,促進了文明的進步,但一個奇怪的問題是——為什麼從GDP增長等數據指標角度,互聯網對經濟的作用並不明顯呢?

這個問題的解釋有很多:

  • 第一種解釋認為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滲透率還不夠,比如Facebook和谷歌的商業模式都是廣告,廣告支出在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到今天,它佔GDP的比例一直在2%-3%之間徘徊,比例較小;電子商務無疑屬於互聯網裡最影響實體經濟的了,但電商交易規模在中國僅佔全國零售比例的19.6%,而美國則更小是12%。
  • 第二種解釋是互聯網的作用在短期內還很難體現,它發揮作用需要時間,比如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從某種意義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推動了文明的進程,但在當時的15世紀,它在經濟上的作用卻沒有很快立馬顯示出來。

然而在我看來,以上兩種解釋都不夠充分,互聯網的確提升了效率,改造了很多行業,但有時候互聯網的這種改造並不能直接體現在GDP數據上。

我提出一個叫「圖書-電子書」模型來說明為什麼互聯網提升效率但在經濟數據上卻不一定直接體現的原因,這個模型把圖書這個市場進行了簡化,我們假設傳統的圖書市場是這樣的——

每一本書售價10元,整個市場每年能賣10本,這時候整個市場規模為100元,那麼這100元GDP是如何分配的呢,按圖書行業的分配規律——作者拿走10%的版稅10塊,印刷廠20%的成本20塊,各級分銷商和書店拿走40%,最終出版社30%,即30塊;這時候行業創造的GDP為100元。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這時候如果互聯網來了,書籍變成電子書,出版社變成互聯網公司,書的價格會下降,假如下降一半到5塊,這時候價格下降加上互聯網公司的精準推薦書的銷量會上升,因為書的有效需求是有限,因此的價格彈性會讓書的銷量上漲的幅度小於價格下降的幅度。

假如現在銷量為16本,每本5元,這時候整個市場規模為80元,那麼這時候80元會如何分配呢,電子書由於沒有印刷出版和分銷商,因此它唯一需要分的是作者,聰明的互聯網公司會把版稅提升到25%,即分20元給作者,自己獨享75%的收入——60元。這時候行業創造的GDP為80元。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好,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來看互聯網是如何影響經濟市場上的各個角色的。

我們先來說受益者——首先收益的是消費者,每個人買到的書便宜了一半,買書的流程更加簡化了,同時會有更多的人買書,消費者福利增加。

其次是作者,作者從原來收入10元現在變成20元,讀者從10個變成了16個,影響力變大了,收益也增加了,更有動力寫出更多的優秀的作品了。

第三個收益的是互聯網公司,它做這個生意獲得了極高的利潤,比傳統的出版社多掙了一倍的錢。

接下來我們來看哪些人利益受損了——首先是印刷廠和經銷商,他們完全被替代了,因為互聯網做印刷和經銷的成本幾乎是0,新技術讓其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次是傳統出版商,它無法控制它的成本,它的書價競爭不過互聯網公司,因此也被完全取代了。

這時候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消費者收益、互聯網公司收益都提高的情況下,如果按GDP的計算方法——圖書市場的GDP從100元下降到了80元,GDP居然還下降了,當然政府的稅收也隨之下降了,失業率會增加,因為互聯網公司新增的僱員肯定少於印刷廠、分銷商和出版社裁掉的僱員。

停滯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 天天要聞

被紡織機「裁員」的盧德分子們

「圖書-電子書」是一個簡單的模型,但它揭示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它幾乎總結了計算機以及互聯網對傳統企業改造的全部過程——

為什麼Uber會引發全球計程車罷工?為什麼谷歌市值那麼高但卻只有那麼點人?為什麼亞馬遜高歌猛進而百年老店西爾斯百貨會破產?為什麼現在的網紅、主播和知識付費的作者收入越來越高?歐盟對谷歌的反壟斷罰款有沒有道理?為什麼吳軍老師說未來只有2%的人在智能時代受益?

仔細分析,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在「圖書-電子書」模型中找到答案。

必須要指出的是,「圖書-電子書」模型只是互聯網對市場影響的一種情況,在互聯進入的某些行業,價格的下降會催生更多的需求,因此圖書也有可能賣掉30本,那麼GDP就不會下降了。

我之所以舉這個模型是想說明在互聯網領域是存在效率提升而GDP下降這一現象的。

三、人類以後的技術加速依然只會發生在比特世界而非原子世界么?

很多人說——你看連楊振寧這樣的大師都在說:物理學的盛宴已經結束,這是不是意味著原子世界可能不會發生更多的變化了呢?

然而我們回顧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說法和1900年物理學大師開爾文宣稱「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的言論何其相似,事實上在開爾文的這個說法僅5年之後,愛因斯坦就發表了「狹義相對論」。

從大前提來看,整個人類的科技進步是加速的,從文明誕生到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千年,但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則縮短到了100年左右,而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則變成幾十年。

但需要注意——這種進步並非按照嚴格的指數加速,而是一個跳躍式的、非連續的過程,每一次漸變都是為下一次突變做準備,而蒸汽機、電、計算機互聯網就是其中的突變。

過去幾十年,我們觀察到的是一路狂奔的比特世界和幾乎停滯的原子世界,現在到了比特世界反哺原子世界的時候了。

過去,我們總是將原子世界轉化成比特世界——隨身聽變成了iTunes;書籍變成了kindle;光學相機變成了數碼相機;鋼筆變成了鍵盤;紙張變成了Word;錢變成了支付寶和微信里的密碼;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就是原子世界比特化的歷史。

但今天,比特化的進程已經到了邊際收益下降的時候,即容易比特化的原子世界已經比特化了,而不容易比特化的部分人類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將比特世界原子化成為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即把虛擬的東西重新變成現實的東西——典型的有3D列印技術和機器人技術。

3D列印對於小批量產品的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儘管受制於材料等其他原因,這個產業目前還比較小,但每年以接近50%的速度在增長。

據IDC預測:2020 年全球3D列印的產值將達 289 億美元,而機器人產業在進入智能時代之後,其發展速度也極其迅速,波士頓動力等公司的機器人已經讓人嘆為觀止,它需要解決的是成本和實用性的問題。

可以預計,這一領域的發展也會非常迅速,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它的發展方向了——這些都是比特世界轉化成原子世界的重要案例。

另外一個方向並非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直接的轉化,而是二者更加高效地結合,比如Iot、自動駕駛、可穿戴設備……

5G下的物聯網會讓我們幾十年不變的起居室、廚房和衛生間就開始發生變化;電動化和自動駕駛也讓我們上百年沒有本質變化的汽車產業發生飛躍;可穿戴設備會讓人的身體也處於永遠在線的狀態。

為什麼谷歌要拆分成Alphabet,並由拉里佩奇帶隊開拓無人駕駛等新業務?

是因為在比特世界裡狂奔已經存在某種天花板了——谷歌和Facebook二者在數字廣告佔比加起來已經超過60%了,加上一直對數字廣告虎視眈眈的亞馬遜,要想繼續高增長邊際難度陡然增大,於是它需要尋找超越比特世界的其他方式……

而基於同樣的原因,騰訊在擁抱產業互聯網、阿里在力推新零售、連抖音都開始開線下快閃店。

吳軍老師有一個理論——舊產業+新技術=新產業,三次工業革命其實都基於這一公式。

以前這個新技術是蒸汽機、電和互聯網,今天這個新技術將是AI,作為比特世界最新的引擎,AI對原子世界的賦能也必然在相當程度上改造原子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未來已來!

#專欄作家#

衛夕,微信公眾號:衛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興趣廣泛的廣告產品經理,致力於用簡單語言深度剖析互聯網相關的邏輯。

本文由 @衛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