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期望能夠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樑,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少走彎路。
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叛逆情緒也隨之而來,使得親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愈發困難。
一、情緒控制:父母情緒的「風向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情緒如同天氣的陰晴圓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態。
正如虎媽所言:「只有父母控制好情緒,孩子才真正願意聽你說。」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時,往往容易情緒失控,用命令、指責甚至暴力的方式試圖糾正孩子的行為。
然而,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只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讓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梅拉賓法則」揭示了人際溝通中的奧秘: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7%取決於談話內容,38%取決於聽覺信息(如語氣、音量),而高達55%則取決於視覺信息(如表情、態度)。
這意味著,即使父母的道理再正確,如果態度惡劣、語氣尖銳,也很難讓孩子真正接受。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溫柔的態度去引導孩子。
二、溝通方式:低聲細語的力量
在親子溝通中,音量的大小往往決定了溝通的效果。
心理學實驗表明,當父母以高分貝的聲音與孩子交流時,孩子不僅難以集中注意力,還會感到壓抑和恐懼,從而遠離父母。
相反,低聲細語能夠傳遞給孩子愉悅、平靜的情緒,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李玫瑾教授曾說:「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妨嘗試用低沉而溫柔的聲音與他們交流,避免指責和訓斥,而是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還能激發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言辭選擇:正面表達的藝術
言辭的選擇同樣影響著親子溝通的效果。同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帶給孩子的感覺截然不同。
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學會「硬話軟說」、「負面的話積極地說」。
比如,將「趕緊過來吃飯!」換成「我做了你喜歡的菜,快來嘗嘗吧!」;將「不許玩手機了!」換成「我知道手機很有趣,但長時間玩對眼睛不好,我們商量一下玩多久吧!」。
尹建莉在育兒過程中也注重言辭的選擇。
她曾溫柔地鼓勵女兒:「老師說你這幾次數學雖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覺得你的數學其實很有潛力。」
這樣的言辭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還激發了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四、態度決定一切:和善的魔力
「梅拉賓法則」強調,人與人交往溝通中,表情和態度對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
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如果總是板著臭臉、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冷冰冰地與對方說話,只會讓孩子感到疏遠和抗拒。
相反,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的態度能夠溫暖孩子的心靈,讓他們願意聽父母的話,也願意為之改變。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方一凡對待父母的態度截然不同,正是因為父母在與他交流時的態度不同。
媽媽董文潔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強硬的態度對待他,而爸爸方圓則總是和顏悅色、面帶微笑地與他交流。
因此,方一凡更願意聽取爸爸的意見,並在爸爸的引導下悄悄改變。
總結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當你發現與孩子很難溝通時,不妨想一想「梅拉賓法則」,學會用和顏悅色、溫暖如春的態度去融化孩子心裡的冰與寒。
記住,你對孩子的每一次溫柔以待,都是對他們成長的最好滋養。
正如那句話所說:「教育孩子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需要的是耐心、智慧和愛。」
讓我們用愛去陪伴孩子成長,成為那個「贏得」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