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之一的北京崇文門菜市場在闊別15年後,於原址重新開張,這一消息刷爆了老北京人的朋友圈。
市場原本計劃9點開門迎客,結果不到8點門前就排起了長隊。菜市場在保留「開櫃式」經營模式的同時,大膽創新,巧妙融入了輕食、文創、生活服務等多元業態,覆蓋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幾乎所有需求。眾多老北京顧客聞訊而至,期待著與這熟悉又新奇的老味道重逢。
不僅是崇文門菜市場,近年來,各地「爆改」老菜市場花樣百出,「卷」出了新高度: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建國門老菜場轉型為市井文化創意街區,成為無數旅客citywalk(城市漫步)的理想去處;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的「城裡廂」老菜場,是一個集買菜、喝茶、看戲、觀展、社交等功能於一體的古風市集;上海市徐匯區的烏中市集與品牌聯名打造快閃店,引來大批潮流客群打卡……
這些「plus版本」的菜市場有顏、有趣、有煙火氣,為傳統農貿市場轉型升級找到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小菜場,大民生。
每個城市的菜市場不僅是百姓身邊的「菜籃子」,更承載著一代人的幸福記憶。就像誕生於1976年的北京崇文門菜市場,一直是老北京人心中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曾是街坊鄰里見面道菜價的社交中心,是清晨第一縷煙火氣的起點,記錄著最樸實的生活圖景。隨著城市發展和消費升級,傳統菜市場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消費者對購物環境、消費體驗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商超不斷加大生鮮佔比,電商直播、外賣平台、社區團購觸達消費者的速度也更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些老舊菜市場被淘汰。但這並不是因為市井煙火過時了,而是傳統農貿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消費需求,需要迭代升級,這已然成為關乎民生溫度、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必答題。
逐漸淡出視野的老菜場,如何「逆襲」?「老崇菜」的煥新歸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放眼全國,類似這樣功能升級後重啟的農貿市場也不在少數。細數各地「出圈」的新式菜市場,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邏輯,就是它們都拋棄了單一的農貿模式,轉變為集農貿、商業、文化、社交體驗於一體的「全齡友好」商業綜合體,不僅留住了附近的老街坊,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客群。
眼下,各地菜市場業態的更迭和變革還在不斷加速,從「賣農產品」到「賣生活方式」「賣情懷」「賣體驗」進階,致力於囊括消費者更多的生活消費場景,讓小小的「菜籃子」拎出了滿滿的幸福感。
例如雲南省昆明市的篆新·滇池菜市,除了常規的肉蛋果蔬購物區,還設有「菜場書店菜場價」的書局和「菜街子」郵局,吸引年輕消費者在逛完菜市場後,去書店打卡、蓋章、集郵留念。
又如浙江省杭州市的文二菜市場針對上班族推出了代炒服務,顧客只需付10元至15元的加工費,就可以將心儀的食材換成熱乎的現炒菜。
再如上海市的大沽·靜鄰市集融入了兒童畫展和互動繪畫區,成為不少家庭享受親子時光的新去處。
今天的新式菜市場,不少已超越了單純的「菜籃子」功能,完成了從便民市集到複合型消費場景的華麗轉身。果蔬生鮮與各色新興業態共生,既保留了市井煙火的溫情,又承載了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成為居民情感寄託、社交互動和文化體驗的獨特空間,讓人們切實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還需注意,老菜市場轉型升級應避免盲目上馬,需平衡好便民與場景升級,不能讓熱鬧蓋過了功能,噱頭沖高了價格,喪失了農貿市場便民利農的本質。我們樂於看到這種傳統與現代生活氣息的交融,我們也相信,農貿市場消費場景升級會有無限可能。
作者:李憶寧
監製:王岩 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