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傾心的明式傢具,指的是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的傢具製品。
它們似集完美比例的型、式、工於一身,以其簡約、雅緻、含蓄、精巧,成為一種具有東方哲學美感的藝術形式。
1944年,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所著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收集測繪了一批中國硬木傢具的優秀實例,成為近現代明式傢具研究的開山之作。
「它完全不帶偽裝,表現出一種純美,和對材料的尊崇」「營造出簡約和從容不迫的超凡氣度」,艾克在書中如此描述以明式傢具為代表的中國硬木傢具。
正是這本書,令世界發現「如謎一般完美」的明式傢具,由此開啟藏家對它的追逐,傢具界、建築界、文物界、室內設計界、史學界等對它的關注。
明式傢具香飄海內外不是偶然的。在學者看來,明式傢具凝結的前人智慧、蘊含的簡約古樸之意,與現代主義美學尤其是極簡主義美學產生了共鳴,兩者追求的都是一種清新雅緻、科學實用的設計思想。
比如造型上,明式傢具講求線條的美感,以曲線與直線富於連貫性的穿插勾勒軀體空間,充滿哲學韻味,彎彎轉轉多從實用出發,大方得體。
王世襄在品評一把明代黃花梨四齣頭扶手椅時就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如果從椅子的側面看,宛然看到了人體自臀部至頸項一段的曲線。」
又如色彩與材料方面,明式傢具往往選擇黃花梨木、紫檀、鐵力木、酸枝等優質木材,強調材質使用的單純化,充分利用材質自身的肌理質感還原材質之美。
不少藏家發現,明式傢具置於現代空間依然顯得舒適協調,它甚至禁得起各種時尚變化。
比器物之美更值得關注的,是隱含其間的生活態度與人文精神。
不少人傾心明式傢具時,不止傾心於單純的器物之美,也包括它們的主人——中國傳統文人墨客的詩意生活。
明 仇英 《桐蔭晝靜圖》
琴棋、書畫、詩文、茶酒等中國古代文人修養心性、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都充當著明式傢具的畫外音。
比如香幾,就是應文人雅士焚香、聞香的雅趣而誕生的,小巧疏透,擁有修長的「蜻蜓腿」。又如條幾,主要用於堂屋或玄關處擺設花瓶等裝飾品。
明式傢具浸潤的生活美學,承繼著中國古代文人美學的修養傳統,耐人尋味。
那不是一種奢靡的、刺激的美感追求,而是被視為明代文人生活美學典範之作的《長物志》中所提出的「寧古無時,寧朴無巧,寧儉無俗」。
細細體察不難發現,作為日常坐卧器具的明式傢具並不以放鬆身體為目的,反而時時提醒人們端正形態,由此導向人的精神內省。
以最具代表性的明式傢具——圈椅為例,它的椅盤面積頗大,不利於背部後靠,人們沒法以鬆弛的姿態坐在其中。
這其實正是圈椅設計的本意,重心落在大腿而非臀部,減輕了脊柱所承受的頭部重量而保持脊柱的正直。在這樣的椅子上,人們可以久坐而不倦,時刻感到舒適、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