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對它讚不絕口,專家看後驚喜不已

在我國古代,基於飲酒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酒文化,這其中包括對酒具的考究。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喝酒講究粗獷模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但對於達官顯貴來說,則喜歡用爵這類酒具來喝酒。比如先秦時代的爵,就在很多貴族陵墓里出土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貴族老爺的酒具材質也不斷更新:先秦時代的酒具是銅,而到了隋唐,人們更喜歡用玉: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其實就是玉石雕琢的酒杯。到了宋朝以後,酒具和工藝品融為一體,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道風景線。

鸚鵡杯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一種叫做「鸚鵡杯」的酒杯始終困擾後世歷史研究者。因為根據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描述,他曾經用一種叫做「鸚鵡杯」的器皿喝酒。而這種「鸚鵡杯」的神奇之處在於,號稱可以每天倒出三百多杯酒。當然,唐詩裡面有誇張成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鸚鵡杯」可以源源不斷倒出許多杯酒。只是,這種描述似乎有些違反幾何原理。而李白對「鸚鵡杯」的這一屬性言之鑿鑿,曾直言「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因此,歷史學者十分渴望能知道「鸚鵡杯」的原理所在。

真相

直到1965年,「鸚鵡杯」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那一年,考古學家在南京發現東晉門閥貴族王興之的陵墓里,居然存在一件特殊的陪葬品:那就是一隻海螺。如果是大汶口居民遺址或者河姆渡遺址出現海螺,那倒無可厚非,畢竟那是原始社會的遺址。而東晉時代華夏文明已經有了長足發展,貴族老爺何必要一隻海螺做自己的陪葬品?因此考古學者斷定這其中必有玄機,後來,學者發現,這個海螺其實是一個酒杯,而且,正是困擾學術界許多年的「鸚鵡杯」!

「鸚鵡杯」原理

不過,就這樣一個海螺,其容量終究有限,怎麼可能倒出許多杯酒?專家們感覺很難理解。因此,專家用X光機針對「鸚鵡杯」進行檢測,打算看看裡面的結構,結構,這一檢測驚喜不已,赫然發現了「鸚鵡杯」的原理:原來,「鸚鵡杯」的內部存在大量小孔,將海螺內部分割成許多空間,這導致每次倒酒的時候,因為內部的阻隔,導致酒需要分很多次才能倒完,因此,「鸚鵡杯」有了可以每天倒出三百多杯酒的說法——其實並非「鸚鵡杯」容量大,而是倒出的每杯酒實在太少的緣故。

稀缺性

「鸚鵡杯」的這一特點,自問世後便得到了達官顯貴和文人雅士的喜愛。但是,「鸚鵡杯」具有嚴重稀缺性這一特點,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貴族和大文豪才能擁有這種酒杯。之所以「鸚鵡杯」極為稀少,是因為「鸚鵡杯」的原材料鸚鵡螺太少。因為鸚鵡螺位於百米之深的海底,對於古人來說,在沒有現代潛水設備下,前往百米之深的海底從事採集工作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導致了鸚鵡螺的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