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周顯】
特朗普向巴拿馬政府施壓,宣稱美國必須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必要時不惜動用軍隊。此後不久,兩名美國律師向巴拿馬最高法院提訴,要求撤銷「長江和記實業」的經營合約,並指該合約違憲。同時,巴拿馬審計署也向港口公司展開詳盡審查,以確保其遵守特許協議,並要求提交全面的收支報告。
拉鋸了兩個月後,「長江和記實業」終於跪下,把巴拿馬運河拱手相讓給「貝萊德集團」。
「貝萊德集團」是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並且在香港扎基甚深,持有5.08%的「長江和記實業」,8.9%的「滙豐控股」。
事實上,「貝萊德集團」行政總裁芬克在收購洽談期間,曾到白宮向特朗普報告。很明顯,這場交易非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特朗普把此仗的勝利視為向國內人民表示打敗了中國的「戰功」。
特朗普和貝萊德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在白宮。 (資料圖)
中國商船貨運量佔了巴拿馬運河的21%,美國佔73%。在這之前,特朗普已簽署了行政命令草案,計劃向中國船隻收取特別停靠費用,並敦促盟友效法,否則將遭到報復。如今得到了這批港口,特朗普不用政治施壓,只憑商業手段,通過加價打擊中國貿易的競爭力,甚至以此為樣板,通過政治施壓,在全球獲得更多的關鍵港口,讓中國貨物「無泊可卸」。
國家之失,卻是「長江和記實業」之得。撇除上述資產的債務,此次長江和記可得回142.12億美元現金,券商及國際評級機構均認為交易屬重大利好,其股價單日急升21.86%。
事實上,李嘉誠家族雖是香港首富,「長江和記實業」的股票編號是「1」,因而有「長江一號」之稱,足見其超然地位。但是近年來,公司的股價長期遠遠低於資產值,市值不足2000億元,市值榜排不到前二十,而且越跌越低。這次交易不啻是一針強心劑,罕有地刺激了其委靡多年的股價。
3月13日,《大公報》刊登了一篇由王俊熙撰寫,題為《莫天真,勿胡塗》的評論文章,質疑這宗交易是「包裝成商業行為的強權政治」,並引用網友的留言:「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全體中國人。」
同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在官方網站上轉載此文。受此影響,翌日「長江和記實業」下跌了6.38%。
兩日後的3月15日,《大公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的評論文章,指出「在大是大非面前……偉大的企業家從來不是冷血投機的逐利者,而是熱誠傲骨的愛國者!」
文章以柯麟、柯正平、霍英東、曹光彪、包玉剛等愛國商人,以及比亞迪、寧德時代、科大訊飛、大疆等成功民企作為例子,得出「唯有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勇敢鬥爭,才能保家衛國,才能贏得尊嚴、守住清譽。」
文章雖無指名道姓,然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都知道其主旨。同日,港澳辦也再次於其官方網站刊出此文,反映出官方對此宗交易的不滿。
3月17日,《大公報》再發文「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以東深供水工程為例,說明「香港如今發展欣欣向榮,正是因為與國家利益保持了高度一致。對接國家戰略不是一句空話,貢獻國家更不能只是一句口號」。
政府如此憤怒,接連三評,除了事件本身,還有就是涉及如此大宗交易,「長江和記實業」居然沒有事先和政府商討,也不問問中資背景公司如「招商港口」、「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有沒有興趣購買,不打照會,而是打一個措手不及,這完全是蔑視國家,沒有一點兒尊重。
從另一方面看,「長江和記實業」以快打慢,未必沒有小心思:成了既成事實方才公布,與「貝萊德集團」的買賣合約,多半還有「必買必賣」條款,中國政府縱然激烈反對,也無可奈何了。
在特朗普的堅持之下,巴拿馬港口的遲早會被弄走,如此下來,資產的價值必然快速流失,從商業角度看,識時務者為俊傑,實時賣出必然可獲得優惠的條款。
長江和記實業旗下子公司運營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bbc
然而,誰都知道,死戰而失,與不戰而降,前者是英勇,後者是賣國,兩者結果相同,評價卻是天淵之別。當漢奸可得到榮華富貴,愛國往往需要付出代價,正是疾風見勁草,板蕩見忠臣,利字當頭,方知該人愛國還是賣國。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開口要巴拿馬運河,「長江和記實業」居然「賣一送百」,把分布在全球23個城市的43個港口,共199個泊位也一併出售。換言之,「貝萊德集團」不費吹灰之力,控制了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三大港口運營商。
「長江和記實業」把三十多年辛苦經營得來的無價之寶,一下子送給了美國。對後者來說,好比是天上掉下了一個大餡餅,做夢也想不到居然有這好事。至於美國得到這些港口,對中國構成的潛在破壞力,可管不得了。
話說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港英政府「招安」本地精英,政策上和財政上大力扶植,李嘉誠正是首位力捧對象。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堅持在1997年收回香港,英國在撤出之前,指定在香港的代理人,主軸人物正是李嘉誠。
1863年,「黃埔船塢」成立。1877年,「和記企業」成立。1975年,兩公司面臨清盤,股權落入了債權人「滙豐銀行」的手中,並在1977年把兩公司合併,是為「和記黃埔」。1979年,「滙豐銀行」以低廉價格把「和記黃埔」出售給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並提供了優惠貸款,算是半賣半送。
自此,「和記黃埔」成了李嘉誠進軍全球的踏腳石,經過了40年的努力,成為了業務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業務範圍包括貨櫃碼頭經營商、零售連鎖集團、地產發展與基建業,以至電訊及電台廣播。從2012年起,李嘉誠成為《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前50名,此後從未間斷,比比爾·蓋茨還多出了一年,時間跨度是此榜之冠,正是有賴於「和記黃埔」這間跨國巨無霸。
1994年前,港英政府在撤退之前,批准李嘉誠興建史無前例的巨廈,就是現在的旗艦總部「長江集團中心」,總樓面面積125萬平方呎,現市值超過一千億元。李嘉誠亦投桃報李,在香港地產業賺到的資金,大舉投資英國,現在英國的業務包括電訊專營的three uk,兩個集裝箱港口,零售、水電等基建,總值數百億英鎊,比香港的投資還要多。至於李嘉誠本人是否擁有英籍,則不可知。
此外,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李嘉誠就已投資內地的房地產市場,隨著內地經濟發展,房地產隨大市升值,賺到盤滿砵滿。2017年,他精明地把內地的房地產高位出售,可惜卻沒有把資金重新投放到建設內地的新經濟/高科技,引來了社會的極大不滿。羅天昊的一篇批評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發聾振聵,在國內被廣傳了。事後諸葛看來,李不把錢留下來投資內地新經濟,而是投在沒落中的英國,是他的損失。
李嘉誠(左)與長子李澤鉅資料圖
話說李嘉誠已達96歲高齡。2018年,他把「長江和記實業」的主席讓位給其長子李澤鉅,自己則出任資深顧問。我們無法知曉此次出售資產給貝萊德集團的決定是出自李嘉誠本人,抑或是李澤鉅。以李嘉誠的老練,縱然真要把資產賣給美國人,以達到最高利益,想來也應有比較圓滑的手段。例如2015年,「長江和記實業」以重組為借口,把原來的「長江實業」控制「和記黃埔」的垂直架構,分拆為「長江和記實業」和「長實集團」兩間獨立公司,乘機把公司註冊地點從香港改為開曼群島。
現時「長江和記實業」和「長實集團」的市值加起來不到3000億元,遠低於資產值,以李家的經濟實力,不難把它們私有化。如此,則可完成逃跑出香港/中國內地的大計,徹頭徹尾的成為一家外國公司。
香港有的富豪只講賺錢,不談愛國,也從來不踏足內地,姑不足論。也有一種是說一套做一套,想要把好處佔盡。現在網上還能搜索到2013年3月26日李嘉誠在業績報告記者招待會中,大談「愛國」:「要講真話、做實事,要真實的貢獻」。然而觀其行,卻截然相反。
李家父子深受國恩,卻如此相報,未免令人失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