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這座全國唯一以花朵命名的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為了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而渡口水泥廠,作為攀枝花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承載著無數三線建設者的辛勤與汗水,見證了攀枝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
渡口水泥廠的建設始於1965年,正值國家啟動三線建設的高潮期。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渡口水泥廠應運而生,成為攀枝花工業基地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廠由建工部、建材部負責籌建,直屬建材部領導,旨在為攀枝花市的城市建設和重要工廠提供建築材料。
1965年2月,建工部西南管理局和四川省建設廳決定從德陽、嘉華、重慶等地的水泥廠抽調人員,前往渡口籌建水泥廠。籌建人員們身背行李,翻山越嶺,步行數十里到達建設地點,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僅用9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廠房建築和設備安裝任務,於1965年12月投入試生產。隨後,渡口水泥廠又相繼建成了兩條濕法迴轉窯生產工藝線,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成為攀枝花市主要的水泥生產基地。
在渡口水泥廠的輝煌時期,這裡曾經有上萬人在這裡生活和工作。工廠不僅擁有自己的生產廠房,還配備了完善的生活設施,包括學校、醫院、俱樂部等,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工人們在這裡工作、生活,共同為渡口水泥廠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據統計,渡口水泥廠在投產後的20年中,累計生產水泥431.09萬噸,占攀枝花市水泥總產量的83.13%,為城市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渡口水泥廠的建設初期,條件異常艱苦。工人們住在簡陋的工棚里,吃著粗茶淡飯,卻滿懷激情地投入到生產建設中。他們不畏艱難,勇於挑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於使渡口水泥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攀枝花市的重要企業之一。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渡口水泥廠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由於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環保政策的收緊,渡口水泥廠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經濟效益逐漸下滑。最終,在時代的衝擊下,渡口水泥廠被迫破產,工人們也不得不離開這個曾經充滿回憶的地方。
如今,渡口水泥廠的生產區已經荒廢多年,廠房破敗不堪,設備銹跡斑斑。而曾經熱鬧非凡的生活區也變成了無人小鎮,只留下一些破舊的房屋和荒蕪的空地。這裡的居民大多已經搬離,只有少數老人還留在這裡回憶著過去的時光。
儘管如此,渡口水泥廠在攀枝花的歷史上仍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見證了攀枝花從一個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的歷程,也承載了無數三線建設者的夢想與追求。如今,雖然渡口水泥廠已經成為過去式,但它所代表的三線建設精神卻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