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的開國副總理,毛主席曾笑稱:不夠朋友,夠英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他開啟教育上的紅色革命,為人清廉,毛主席評價他夠英雄,但不夠朋友。

毛主席一生廣交好友,尤其在革命時期,為了革命的順利進行,結交了大量黨外好友,其中不乏眾多名人。

主席對這些朋友大多都是評價甚高。

像著名的「國母」宋慶齡,和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被毛主席稱作最親密的戰友。

但有這樣一位朋友卻曾被主席評價為:「不夠朋友,夠英雄。」

熱衷教育,為國為民

這位朋友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黃炎培先生。

主席之所以評價他夠英雄。

是因為黃炎培出生於1878年的上海,此時清朝雖然早已經被外國列強打開國門。

即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隨著國門的打開,開始不斷衝擊我國千年的封建文化。

但當時的封建思想文化依舊濃厚。

男尊女卑,深受階級、列強壓迫,不敢反抗,官僚地主深深殘害國人,等封建思想、行為依舊是當前的社會主流。

尤其在教育方面,中國當時還是難以打破封建桎梏,諸多學生還是在上私塾,強調三綱五常。

就在這封建文化下,出身封建的黃炎培卻絲毫不封建,反而走上帶領國人破除這封建文化的道路。

當時破除封建的道路的最優選擇,無疑是教育這個從人們思想中改變人們想法的重要手段。

於是1903年,25歲的黃炎培在恩師蔡元培的指點下,回鄉興辦學校,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化。對學生進行新式教育,解放被封建文化禁錮的思想,開啟教育上的紅色革命。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他已經建立、擴建和修繕了大量的學校,為革命輸送了很多人才。

彼時黃炎培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家出身,擴建和修繕這些學校的資金,有很多都是他募集而來的。

過手的錢成千上萬,但他不取一分一毫,將募集得來的錢全部用於教育和革命事業,他自己連工資都不要,只留足生活費。

1917年他又聯絡教育界和實業界的名人,在上海建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自任辦事部部長,這是一所專註於研究和推行職業教育的學校。

其目的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這所學校對於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黃炎培也有了「近代職業教育之父」的美譽。

多年來在教育界的深耕,黃炎培早已桃李滿天下,諸如張聞天、徐特立華羅庚等名人都是他的學生。

黃炎培熱衷於教育,自然也沒有放鬆對自己子女的教育。

黃炎培子女眾多,幾乎都是才俊,個個都有技藝傍身,沒有一人經商投機,更沒有一人不學無術,遊戲人間。

其家訓:「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至今被人們奉為經典。

黃炎培用實踐踐行了自己「教育救國」的理念,家裡家外一視同仁,是真正的教育大家。

而黃炎培對上海浦東的發展也是居功至偉。

他在1908年創建了浦東電氣有限公司,是浦東最早的供電設施,1926年其又依靠復興股票和社會集資完成了浦東第一條鐵路的修建。

他由此獲得「開發浦東第一人」之稱

合縱連橫,心向共產黨

他拒絕袁世凱任命,書寫我黨延安革命,最終靠攏我黨。

黃炎培既有精明也有豪邁,因此他交友廣泛,和當時諸多勢力的著名人物都有來往。

國民黨人、共產黨人、地方軍閥、地方梟雄等他都說得上話,社會活動家的名號名副其實。

辛亥革命之後,黃炎培成為名人,被各方勢力拉攏,袁世凱拋出了民國教育總長的橄欖枝。

而黃炎培堅持自己「不做官」的原則,繼續一心一意地興辦教育。

黃炎培不做官是因為,他不想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為伍,所謂的高官厚祿根本打動不了他。

他雖然不肯做官,但他願意做實事,除了在教育界的重大貢獻之外,他還熱衷於為革命和國家的和平統一工作奔走。

他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入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

他在上海創辦了《救國通訊》宣揚愛國主義,該刊廣收國難消息和國際要聞,呼籲民眾抗日救國。

同時他還組織成立了上海市民維持會,為淞滬會戰籌集物資。

他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者,每當有戰敗的消息傳來時,他總會掩面痛哭,同時佩戴黑紗,為陣亡將士守靈。

1941年他又和張瀾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4年後又發起成立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這一系列的政治活動都是為了中國革命鋪路。

1945年7月,他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和其他幾位民主人士一起應邀前往延安,為國共兩黨調停,以期避免內戰,和平共處。

黃炎培一行人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親自接機,毛主席一和他見面就稱好久不見。

而黃炎培則感到疑惑,因為他之前並未和主席見過,此次見面應該是第一次見面哪來的「好久不見」。

主席笑呵呵地解釋,二十多年前他還是個窮學生,聽過黃炎培的一次演講,和他有過一面之緣。

這話讓黃炎培十分感動,不禁感嘆主席記憶力驚人,同時也感受到了主席的真誠。

黃炎培一行人和主席一行人,氣氛熱烈地來到了,中共領導人居住的窯洞,

之後,黃炎培和毛主席進行了著名的延安「歷史周期論」的討論。

毛主席「以民主為新路打破歷史周期論」的言論振聾發聵,讓黃炎培自此對共產黨刮目相看。

這場「窯洞對」也讓黃炎培認識到了共產黨的偉大,同樣也讓共產黨人對黃炎培熟悉起來。

黃炎培的這次延安之行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他充分地見識了解放區人民的精神面貌,也領略了共產黨人的理念。

他從內心中敬佩共產黨的所作所為。

於是離開延安後,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延安歸來》一書。

書中詳細地記載了我黨在解放區的各項政策的實施情況,同時還記錄了解放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書一出,不僅打破了國民黨對我黨解放區的污衊造謠,而且為共產黨爭取民意,尤其是爭取知識分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這次的訪問,讓黃炎培逐漸遠離國民黨開始向中共靠攏,直到1949年,他決意跟著共產黨走。

違清名出山,利國利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社會各界也在期待中共的作為。

主席為了向工商界的民營實業家傳遞共產黨的聲音,決定邀請黃炎培出山,想讓他以自己的影響力做新中國民營經濟的牽頭人。

黃炎培素有「不斂財,不做官」的清名,他也實實在在地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因此,面對主席的邀請,他還是委婉地拒絕了。

但主席人是覺得其才能不能埋沒,於是讓周總理親自兩次誠懇地邀請黃老出山,而黃炎培最終被共產黨的誠意所打動,決定答應出山。

出山做官有違黃炎培的清名,他對此向自己的子女解釋,自己現在是出來做事,是為人民做事,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做事。

他最終能答應做共產黨的官,也是因為周總理向黃炎培解釋,共產黨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共產黨的官員是人民的官員,做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民。

這樣的理念打動了黃炎培,之後,他以72歲的高齡擔任了新中國的副總理和輕工業部的部長,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

與此同時,他也為新中國的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抗美援朝時,中央最初為中國軍隊入朝作戰商定的名字叫「支援軍」,雖由衷地表達了我國的意願。

但支援二字難免會被國際上有心之人解讀為,我國公然派軍插手他國事務的不懷好意。

這時黃炎培提出以「志願」為名,意為人民之自願,既是自願支援朝鮮,也是自願保護祖國邊境安危,可謂是「師出有名,戰無不勝」。

毛主席聽後欣然同意,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號得以確立。

而關於國家領袖和政府的命名,黃炎培也有自己的見解。

1954年在討論《憲法》草案時,黃炎培提出以國家元首應稱呼為「主席」,而中央政府稱為「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以下各級機關應當都稱為「人民政府」。

此建議最終被通過採納,如今「人民政府」的稱呼早已深入人心,收穫各界的稱讚和認同。

在旅遊和文化保護方面,黃炎培依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最早提出對江南水鄉周庄進行保護的第一人就是黃炎培。

在黃炎培晚年,他曾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已經徹底被共產黨折服,願意為此奮鬥終生,而中央最終考慮到黃老在黨外對在黨內作用更大。

黃炎培也認可了這個理由,只要能為國家做貢獻,他並不在意這些。

如此所作所為,被主席稱為英雄也就不為過了。

而主席之所以說其不夠朋友,其實也是源於一件趣事。

1959年,毛主席從黃炎培手上借到了一幅王羲之的字帖真跡來觀摩,約定一個月後歸還,而歸還的時間還沒到,愛帖心切的黃炎培就屢屢催促主席歸還。

主席依舊堅持如約按時歸還,不肯提前,笑稱他是失信之人,並將字帖包好以後,讓警衛員在最後一天的零時整去歸還。

因此才有了對黃炎培「不夠朋友,夠英雄」的評價。

不過這也只是主席對這位朋友的調侃。

實際上,黃炎培和毛主席的私交也很好,他和毛主席的通信高達一百多封,內容涉及方方面面,足可見兩人來往之密切。

可見黃炎培不僅是主席的朋友,更是民族的真英雄!


參考文獻:

鉤沉|伯父黃炎培的人生道路 政協聯線

毛主席跟他討論「周期率」,他改寫了中國職業教育的歷史 共青團中央

回顧歷史,民盟中央歷任主席:黃炎培 民盟蚌埠市委

有借無還,叫保管不叫私分 中國青年報

黃炎培的歷史周期律: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