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歷史學家如何解釋和神聖化白人西進?



我們看到的這本《聽亞當斯講歷史》,很有意思。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亞當斯(1878-1949)是20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全書主要致力於闡述美國史,歷史觀念充斥著那種盎格魯-撒克遜人高高在上的天定優勝論思想,比如在介紹北美大陸的文明發展時,仍然不免輕率地將印第安人統統說成是未開化人類;書中也大量可見對於美國社會所謂冒險精神的誇讚的記述,還認為美國人並不像歐洲人那樣熱愛金錢,認為美國大地之於美國人,就像是巴勒斯坦之於猶太人那樣是應許之地.


《聽亞當斯講歷史》這本書系統地闡述了所謂「美國夢」,認為這是「一種宗教情感,是一種偉大的信仰行為,是一種敢於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當然,書作者也承認,美國人的邊疆開拓,的確擠佔了、搶奪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這種觀念相較於18世紀、19世紀美國人將北美大陸視為無主之地,神聖化自己的佔領行為,也算是有所開明。

全書開篇毫不隱晦地指出,英國人、西班牙人、法國人在進入北美大陸後,最初是將印第安人視為略高於狼群的種群,也就是「非人」。所以,將印第安人的領地予以佔領,清除其文化,從歐洲原封不動地移植文化,對於當時的歐洲殖民者來說,不僅是正確的,而且簡直是必須的。

這本書誕生於20世紀上半葉,也就不可避免帶有當時以及之前歷史學界的普遍看法。書作者對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統治提出的評價是「並非一無是處」,承認其帶來了政治體制、進步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教化作用。這種承認,其實也是為了佐證美國開國的合法性——而英屬殖民地發起的起義,被論證為發揮了邊疆開拓精神,人們積極反抗英國政府試圖阻礙殖民地白人對於更廣闊大地的墾殖熱情。

有意思的是, 《聽亞當斯講歷史》這本書試圖證明美國哪怕在殖民地時期,不僅引入了英國、歐洲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精髓,大書特書美國一些城鎮的市民文化甚至開始在殖民地時期接納了高雅藝術——但是事實上,美國曾長期被歐洲國家視為粗鄙之國,沒有思想、文化和藝術,這一切的扭轉要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一眾「強盜資本家」熱情贊助了美國很多大城市建造了高規格的藝術博物館、大學,20世紀更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出現了批量化的歐洲科學家、思想家跨越大洋移居美國。

《聽亞當斯講歷史》這本書一方面要論證前面提到的美國人不貪財,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要涉及對於美國開國後延續蓄奴體制、在英國廢除奴隸制後繼續如此,還有就是美國開國後北方地區暴露齣劇烈的貧富差距等問題的敘述,就只能予以事實性的迴避,強調開拓西部為美國中下階層的平民找到生存空間提供了合理性理據。

這個邏輯推進的方式是比較奇特的:首先承認印第安人是北美大地原有的主人,但是隨即宣稱對方是不開化,所以「佔領有理」;然後承認殖民時期就有貧富差距,種植園經濟、北方工業化經濟都加劇了這一點,所以為中下階層白人通過墾殖西部來獲得生存空間,是美國邊疆開拓精神的體現,因此救贖了政治和經濟體制不完善的問題;繼而謳歌西部牛仔的戰鬥精神,暗戳戳地指出19世紀的英國人丟棄了清教徒的精神,而是美國人延續了這個傳統;接下來再因此以幫助眾多的中下階層白人獲得生存空間,尤其是其中一些具有探索精神和經營意識的個人從貧賤實現躍升為依據(「這裡不存在任何不可逾越的社會障礙,成功便成為對任何人士都開放之競賽」),為美國建國後不斷侵蝕法國和西班牙在北美的殖民地,還有就是已經獨立了的墨西哥的大片土地,提供辯護。

所以,《聽亞當斯講歷史》可以很熱情地謳歌19世紀的各種新奇技術的出現和推廣,盛讚帶來生產力革命的改良工藝;也可以很自然地回應歐洲人對於19世紀美國人沒有文化的指責:「為了滿足競爭之需,這些文化信條要一一拋棄。時間就是金錢,不能浪費在無法賺錢的事情上。在美國西部,先驅者將文化蔑稱為柔弱無用之物,因為它無法幫助他們砍倒樹木,清理空地」。

當然,到了19世紀晚期,隨著美國西進已經使得其疆域擴大到了太平洋沿岸,這個步伐不得不停下腳步。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美國集中釋放出十分巨大的產能,但沒有約束的壟斷企業和金融資本開始使得美國經濟變得震蕩不斷。再加上勞工運動,這已經證明美國已經不能再依照粗放式的擴張來消解內部矛盾。再加上傳統政治領域的利益集團對於民眾權利的劫持。所以這種情況下,美國對外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帝國主義姿態,而在其內部,就必須致力於約束強勢資本來為平民獲得社會和政治參與創造空間。

所評圖書:

書名:《聽亞當斯講歷史》

作者:(美)詹姆斯·亞當斯

譯者:徐彬、吳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