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繞不開一名特殊的女子,這個人就是章含之。她是章士釗的養女,是毛澤東老師,也是喬冠華的妻子。為此,她也曾笑著說道:「我頭上有三座『大山』,唯獨沒我章含之。」
2008年章含之逝世,臨終前留下遺言:不要把我和喬冠華葬在一起。洪晃這才知道媽媽的用意,說道:「媽媽是個聰明人。」那麼,洪晃為何會這麼說呢?
晚年章含之
2006年,頭髮花白的章含之在史家衚衕接受鳳凰衛視陳魯豫的採訪。雖然當時的章含之已經步入晚年,但她思維仍然敏捷,談吐優雅。
章含之
章含之的晚年,仍然受到了她「頭上三座大山」的影響。她也曾多方接受媒體採訪,不斷地敘述著自己的一生,還為父親出版了《章士釗全集》,為丈夫出版了《喬冠華文集》,在福壽園為丈夫塑銅像。
不僅如此,每一次新書出版她都會親自出席簽名售書。也許很多人會問,章含之為何在晚年仍然這樣忙碌?
實際上就是因為,喬冠華的逝世給了她重大的打擊,所以她為了逃避悲傷讓自己忙起來,這樣一來,她也能轉移視線。
不過,在大家的面前,她仍然從容得體,雍容華貴。
據章含之的好友介紹,她幾乎從來不買衣服,在北京、上海、青島各有一位專職裁縫,每套衣服都會搭配好,而她不管在哪裡都會把自己收拾得非常精緻體面。
章含之
就連章含之的女兒洪晃都在書中寫道,每當母親要寫書的時候,都要買新文具,都會把桌子收拾乾淨,跑上碧螺春,在青島買下一套面朝大海的房子,便開始了她的寫作。
章含之相繼出版了三本書,書中不僅寫到了她和喬冠華,還有一些歷史細節。在中國進入聯合國代表團的活動中,中美建交、尼克松訪華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她作為翻譯也展現了她的才能。
不過,章含之的書,在紅牆回憶錄系列中是最為暢銷的,每一次簽售會,章含之也都會出席。
章含之
有一次,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參加上海簽名售書儀式,但讀者們為了見她一面,一早就站在書城門口遲遲不肯離去。於是,工作人員只好借來章含之的印章,代替她的簽名。
其實,如果單說章含之一個人的經歷,似乎不足為奇。但在她的生命中,交織著三位風雲人物,偉人毛主席,著名學者章士釗,著名外交家喬冠華,正是這三位風雲人物圍繞在她的身邊,也讓她的人生變得鮮活了起來。
晚年時的她一直都在寫書,但有一天她卻再也不想繼續寫下去了。因為她覺得:「我的書里始終沒有自己。」從那之後,她開始為自己寫英文自傳,寫了兩個月之後,她卻被醫院診斷出肺部纖維化。
章含之
章含之躺在病床上,說自己想去換肺,就算是成功率很低也要去換,因為她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自傳。
可半個月之後,章含之怎麼都沒想到自己竟然這麼快離去。
2008年1月26日,章含之逝世,洪晃說道,母親在臨終前並沒有留下遺言。不過,當她去世之後,一個照顧了她13年的護士長還是轉達了章含之的想法,她希望自己在死去之後,能與父親葬在一起。
眾所周知,章含之為了喬冠華「冒天下之大不韙」,雖然兩人在一起的時間比較短,卻是能讓章含之能回憶一生的人。
章含之和喬冠華
當他去世之後,章含之還寫了不少關於他的書,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卻拒絕和喬冠華合葬,卻要和章士釗葬在一起。而她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就是因為:「到另外一個世界,就不想再有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了。」
當洪晃得知母親的遺言,似乎也理解母親的選擇,她說道:「媽媽是一個聰明的人,這樣做,她就可以同一生最愛的兩個人,父親和丈夫永遠在一起了。」
洪晃
洪晃還說道,她知道母親最大的遺憾是在醫院離開,而不是在家裡。女兒洪晃對於母親的選擇是很透徹的,那麼章含之為何會作出這樣的決定呢?
和父親章士釗從敵對到不舍
年少時,章含之對自己的家庭誤解很深,因此也一直和父親章士釗處於敵對的狀態。
章士釗
從七七事變爆發開始,章含之便跟隨父親從北平遷居到了上海,上海淪陷之後,章士釗不得不逃往香港,直到1945年才回到了上海。而在這8年間,章含之和母親一直在上海苦等了八年。
1949年4年,父親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的成員,跟隨張治中去到了北平,在這之後竟然全無消息。很快,國民黨特務也來不斷騷擾他們,還要殺她全家,要他們去台灣。
後來,中共上海秘密組織才告訴他們不要聽信謠言,他們一家人很快就會團聚,她和母親也放了心,拒絕去台灣。
上海解放之後,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安排4名戰士站在他們的門口日夜守護,而這也是章含之第一次對共產黨有了印象。
章含之
1949年,章含之和母親在父親的安排下遷居北京。當時的章含之只有14歲,剛來北京一切都很不習慣,學校也沒有聯繫上。對此,她也對父親產生了埋怨情緒,整天一個人悶在房間里看小說,也不喜歡和父親溝通。
後來,章含之如願就讀北京貝滿中學,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學校領導也特彆強調反對愛國思想教育,章含之在學校的教育下思想變化很大,甚至要求參軍入朝,當她的名字上報到北京市委之後,組織上考慮到章士釗的地位也就沒有同意。
小小年紀的章含之認為是家庭阻止了她參加革命,因此她和家庭劃清界限,搬到了學校去住,為此章士釗也管不住她,母親也只能默默流淚。
章含之
年少時的章含之很是叛逆,當她在上課時得知父親在擔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時鎮壓學生運動,她認為父親的行為讓她感到很是恥辱,她氣沖沖地回家,問父親為什麼要迫害魯迅、鎮壓學生?
章士釗也並沒有生氣,平靜地對女兒說道:
「一個人的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公論。現在對你講,你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你長大了以後自己去讀歷史,自己去判斷吧。」
這一時間,章含之和家庭的關係不太好,尤其是和父親的關係,針尖對麥芒。大學畢業之後,周恩來去看望章士釗的時候,問他有什麼困難。
章士釗為了讓女兒留在身邊,便提出要求希望能讓她留在北京工作。然而,當章含之得知後,再次衝進家裡對父親發脾氣:
「我正爭取入黨,你們卻要求照顧,這不是個人利益至上嗎?我的事你們別管。我要靠自己,畢業後也不留北京。」
章含之
1957年1月,章含之如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也與父親的關係緩和了許多,和父親的感情也越來越好了。
1957年,章含之從學校畢業之後,去農村鍛煉了一年,又經過兩年研究生學習,開始留校任教。這期間,她的人生也經歷了結婚生子。1961年,洪晃出生,這也給年近八旬的老父親帶去了不少歡樂。
1973年,九十二歲高齡的章士釗,接受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邀請,去到香港促成國共和談的事宜。對此,章含之的心裡也很不踏實,畢竟父親年事已高。然而父親的堅持,卻讓她無可奈何。
章含之和孩子
1973年5月,章含之帶著孩子跟隨父親來到了香港。從當時的輿論來看,父親的身上肩負著許多人的期望。父親到達香港之後,情緒並不興奮,甚至出奇地冷靜,話也不多。她也知道,這似乎是父親在人世間最後一次使命,他也在盡自己最後一點餘力。
一周之後,章含之便帶著孩子回到北京,臨行前,父親專門交代她,回到北京轉告毛主席和周總理,他很好,正在聯繫各方。還最多在香港停留三個月就回北京,叫總理不要忘記派飛機接我。
然而,當章含之準備辭別父親時,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情緒,也對老父親有了依依不捨的感情。父親也有這樣的感覺,他特別不捨得孩子,臨別前再三撫摸孩子的手和臉,要她三個月之後來接爺爺。
章士釗和孩子
世事無常,三個月的時間還沒到,僅僅在一個半月之後,章含之卻得知了父親在香港逝世的消息,她和孩子再次看到父親卻是他的骨灰。
這樣的現實,卻讓章含之難以接受。當她在電話里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章含之在電話前呆坐了很久很久,回想起了他們父女間三十多年的所有事,她一個人來回地在房間里走著,心底滿是惆悵。
在父親去世後的十年中,章含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她幾乎嘗遍了人世間的冷暖,飽嘗酸甜苦辣,更多的卻是辛酸和苦澀。
章含之和洪晃
如果說,父親的逝世,讓章含之迷茫惆悵;那麼,喬冠華的逝世,卻讓她徹底失了魂。
對丈夫的留戀和最後的抉擇
1983年9月2日,喬冠華逝世。臨終前,章含之正給喬冠華喂蛋白水,沒想到就在他喝了六七口之後,喬冠華卻閉上了眼睛突然睡著了,沒有了呼吸。章含之連忙去叫護士,護士告訴她最後的時刻已經來臨。
後來,章含之陷入了恍惚,她只記得自己趴在丈夫身上大哭,隨後自己就被架出了病房。甚至,她都不記得是誰把她送回家的。
喬冠華
那段時間,章含之只想吃藥,隨喬冠華而去。
杜修賢看到章含之的時候,只見她神情獃滯,只是躺在床上默默流淚。章含之告訴杜修賢:「我沒有力氣了,活不下去了!」杜修賢說道:「沒有什麼活不下去的,你要為老喬活下去!」
章含之淚如雨下,下床站了起來。之後,便強撐著料理了喬冠華的後事。章含之在死亡的邊緣掙扎了一年多的時間才逐漸康復。
章含之深愛喬冠華,甘願陪伴他入黃泉。但在喬冠華逝世時,她卻下定決定不與丈夫合葬。
喬冠華夫婦
其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自從他們兩人結合以來,就受到了不少非議,所以章含之也不希望在她去世後還被戳脊梁骨。第二,也是為了陪伴父親。
為此,章含之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喬冠華逝世時,就交代護士長,等她去世之後,就把這兩縷頭髮放在她的骨灰盒,這樣她就和丈夫永遠在一起了。
而這也是女兒洪晃認為母親的聰明之處,既不受人非議,也能和自己一生最愛的人永遠在一起。
章含之
章含之逝世後,洪晃按照母親的心愿,將她安葬在了上海老家福壽園墳地,和父親章士釗葬在了一起。
據了解,章含之在晚年時經常懷念父親,她想到過往的種種自己的不懂事,充滿了悔恨和愧疚,所以她才下定決定帶著丈夫的頭髮和父親合葬,希望以此能彌補她曾經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