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母親烏雅氏究竟是怎麼死的(二)?

關於胤禵的本名,有兩種主要說法:

一說原名「胤禵」,後改「胤禎」,在雍正帝即位後改用先改回「胤禵」、再改「允禵」;

一說原名「胤禎」,雍正帝即位後改「允禵」,且雍正帝為掩蓋事實,還篡改玉牒,使人誤以為其本名就是「胤禵」。

從史料來看,胤禵、胤禎、允禵這三個名字,在史料中都有出現。

上回講到,烏雅氏因雍正胤禵手足相殘,鬱鬱而終。

不過,野史中流傳著截然不同的說法,稱烏雅氏之死並不是雍正所宣布的那樣是病死的,而是自盡身亡。

據說,卧病在床的烏雅氏想見自己的小兒子胤禵,但雍正卻一再阻攔,不讓母子相見。烏雅氏一怒之下,爬起身撞向了宮中的柱子,一命嗚呼了。

在此,我們不妨結合有限的史料,對烏雅氏的死亡做出分析。

我們知道,德妃,也就是烏雅氏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人,她幾乎不可能在雍正屬於合法繼承的前提下,還會偏心於小兒子胤禵,更不可能在違背祖制的情況下讓雍正難堪。不過,烏雅氏的賢德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下的,那就是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繼承。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烏雅氏在成為皇太后以後性情大變,也就能夠理解了。

雍正元年三月,在為康熙發喪時,雍正、烏雅氏、胤禵全部前往景陵。四月初,雍正將十四弟胤禵留在了景陵。這也就代表著,烏雅氏患病期間,胤禵未能在皇太后身旁盡孝。這是正史和野史都公認的說法,也為野史中烏雅氏因見不到胤禵而性情大變提供了背景。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如果歷史真的像正史記載的那樣,雍正合法繼承皇位,而胤禵又真的「平日素為聖祖皇考所輕賤」,那麼,雍正為何會如此忌憚胤褪?是什麼驅使雍正甘願冒著大不孝的罪名、不顧及母親的顏面也要將胤禵軟禁在景陵?以烏雅氏的立場來說,如果雍正是合法繼承,就算她已卧病在床,也必須要顧及新皇的威儀,為何要一再要求胤禵返京探望自己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正,起碼不像史官記載的那樣名正言順。

作為一個母親,烏雅氏了解到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雍正坐上龍椅,合法繼承人胤禵卻無法繼承大統,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而失去皇位的十四子,又被上位後的另一個兒子雍正迫害,這讓一個母親如何不憤怒?

還有就是幾乎所有史料中都提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烏雅氏「素稱康健」,她的身體素質不錯,為什麼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過世了?

《清世宗實錄》中的記載模糊不清,《清史稿》也是一筆帶過,倒是九阿哥八阿哥的貼身太監提到:

「太后要見胤禵,皇上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

不過,由於九阿哥、八阿哥都是雍正的死對頭,史學界認為這種說法有誹謗的嫌疑,可信度不高。

不過千萬別忘了,胤禟、胤禊二人在雍正登基後遭到了清算,他們身邊的親信、太監不可能善終。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他們還有必要栽贓雍正嗎?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至少他們的話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再來看看康熙生前,烏雅氏有哪些反常之舉:

康熙六十一年,烏雅氏曾公開表示:

「欽命予子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這句話出自《雍正起居錄》,其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從這裡就能看出,在烏雅氏的心中,雍正並不是「夢想所期」。

烏雅氏之死,畢竟是過去的糊塗賬,我們雖然能對正史提出質疑,但也無法拿出更詳實的證據。

總而言之,烏雅氏一命嗚呼,對胤禵的打擊是最大的。先是父皇駕崩,又是疼愛自己的額娘去世,這一連串的打擊讓胤禵這個曾縱橫沙場的男兒淚如雨下。

在此期間,雍正的表現非常微妙,他打著「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封十四弟為郡王,但並沒有賜下封號,注名黃冊上胤禵仍是貝子。對於胤禵來說,這份恩寵反倒是一種侮辱,所以「並無感恩之意,反有憤怒之色」。

這件事過後,雍正偶爾會前往景陵祭拜先皇,同時羞辱一下胤禵胤禵恨雍正恨得牙根直痒痒,平時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雍正。雍正笑眯眯地坐在院子里,對弟弟說道:

胤禵,雖說你自詡才華橫溢,深得先皇寵信。可你最後還不是敗在朕的手裡?」

胤禵仍一語不發,雍正繼續說道:

「其實你也沒必要與朕爭,我們本來就是一奶同胞。朕得到了江山,這江山也有你的一份,你為什麼不理解皇兄的心意呢?」

胤禵沉默著,並未做出回應。

從這以後,胤禵的勢力被雍正逐步瓦解,徹底失去了與雍正抗衡的實力。

過了一段時間,胤禵的福晉染病離世,雍正為了展現氣度,批了一塊風水不佳的土地作為弟妹的葬地。胤禵聽說這件事後,立即跑到皇宮面見雍正,問雍正為何如此安排。

雍正表示:

「十四弟,不必多言,你的福晉過世,朕也非常痛心,這塊地就算聊表心意了。」

這番無關痛癢的場面話,讓胤禵無所適從。胤禵本來就對雍正頗多微詞,但他畢竟已貴為一國之君,自己無法太造次。胤禵跪在地上請求道:

「感謝皇上為臣的福晉選墓址,不過那塊地的風水不怎麼樣,還請萬歲收回成命,臣會自行為福晉選擇墓址。」

胤禵的口氣非常強硬,他已處於崩潰的邊緣。雍正不以為意道:

「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你跪安吧。」

普天之下,誰能拒絕皇帝的「美意」呢?胤禵自討了個沒趣,只能悻悻而歸。

隨著雍正的地位越來越穩固,他對其他兄弟的打壓力度也越來越大。雍正二年,有探子向雍正彙報胤禵的家中正在修建木塔,雍正當即命令當地總兵胤禵府邸展開清查。胤禵氣得「在住處狂哭大叫,厲聲徑聞於外,半夜方止」。

雍正三年,在雍正的授意下,宗人府胤禵進行了彈劾,以「違背聖祖仁皇帝訓示,任意妄為,哭累兵丁,侵擾地方,軍需帑銀,徇情靡費」的名義將胤禵定了罪。雍正再次剝奪了胤禵的爵位,將其貶為貝子。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由於胤禵的名聲較好,許多八旗貴族都希望由胤禵來繼承大統。當時有個名叫蔡懷璽的旗人前往景陵,想要與胤禵共襄盛舉。此時的胤禵已心灰意冷,不願與皇兄爭權,拒絕接見此人。誰知蔡懷璽竟往胤禵住的院子里丟了一張寫有「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后」字樣的字條。

胤禵接到字條後,將字條交給馬蘭峪總兵,並表示:「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我不想奏報到皇上那。為了自證清白,所以我把字條交給總兵,希望總兵能證我清白。」胤禵沒想到,總兵竟將這份字條奏報給雍正。雍正見到字條後,對此事十分重視,當即派人前往馬蘭峪,對胤禵展開審訊。

雍正認為,之所以發生這種事,社會上一定有一股反對自己的勢力,他們想要通過胤禵推翻自己。為了永絕後患,雍正命人將胤禵帶回京城囚禁。胤禵百口莫辯,但他心裡清楚,這起事件剛好給了雍正處死自己的把柄,雍正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此時的胤禵十分孤獨,他的至親均已離世,胤禵感覺世界上似乎只剩他一人,沮喪不已。被帶到京城的胤禵,不止一次地向雍正告饒,表明自己並無反心,他對雍正說:

「皇上,如今我的身邊已無親人,我的生命也已失去意義。希望皇上念在手足之情,給我一條生路,我不會與你爭權的。」

同年九月,雍正除掉了胤禩、胤禟後,諸王大臣再次奏議,希望將胤禵正法。雍正派人威脅胤禵道:

「阿其那在皇考之時,爾原欲與之同死,今伊身故,爾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聽爾意。」

胤禵服了軟,對來人說道:

「我向來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

或許是胤禵先前的一番話打動了雍正,亦或是雍正的地位已無可撼動,打算饒過弟弟一命。總而言之,雍正並未將胤禵趕盡殺絕,而是下令:

「暫緩其誅,以徐觀其後,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

從這以後,身陷囹圄的胤禵銷聲匿跡,被皇兄囚禁了九年。

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政治上的緊張氣氛,釋放了自己的十四皇叔胤禵。後來,乾隆又將胤禵封為輔國公,恢復了他的貝勒身份,晉封多羅恂郡王。不過,這時的胤禵已垂暮老矣,在政治場上已無建樹,不可能再有一番大的作為了。

乾隆二十年正月,命運多舛的胤禵咽了氣,終年六十八歲。在其死後,乾隆賞了一萬兩喪葬費,並賜謚號「勤」。至此,胤禵風風雨雨的一生被畫上了句號。

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胤禵的下場算是比較好的。反觀其他皇子,他們或被雍正迫害致死,或被貶為庶民鬱鬱而終。說起原因,可能是因為胤禵與雍正屬一奶同胞,雍正才未對胤禵痛下殺手。

從雍正、胤禵、烏雅氏的故事我們能看出,在皇權面前,親情究竟有多淡薄。

參考資料:

【《清史稿·后妃列傳》、《清世宗憲皇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