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44年,為了打通京城、成都至拉薩的通道,清廷下令在這個巨大的峽谷上架橋,這就是瀘定橋,這是一座由鐵索支撐起來的空中弔橋。
13根碗口粗的鐵索連接兩岸,其中9根為橋面,4根為扶手,鐵索分別固定在兩岸的鐵樁上,瀘定橋橋長101.67米,橋的兩端各有亭式橋樓。
1935年5月29日,大渡河兩岸的河谷上鐵索空懸,此刻,橋面鐵索上鋪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橋頭的橋樓已被沙袋緊圍,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壘,從堡壘的射擊孔中伸出的機槍,正對著鐵索。
在北岸防守的是川軍李全山的38團,這個團的先頭部隊三營就是與紅軍隔河舉著火把齊頭並進的那支川軍。
三營的先頭連比紅一軍團四團早兩個小時到達瀘定橋,連長饒傑命令士兵立即拆除橋板,但是由於士兵實在太累了,又有不少人犯了鴉片煙癮,因此橋板拆除得極其緩慢。
三營營長周桂到達後,增派了士兵去拆橋板,同時開始構築阻擊工事。
天亮的時候,團長李全山率領李昭營到達北岸橋頭堡,南岸紅軍四團也到了,雙方沒有猶豫就開始了射擊。
萬丈深淵之間,僅憑几根鐵索就想突擊到河對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下午,紅軍四團奪橋的作戰方案制定了:二營和三營火力掩護,特別注意用火力阻擊兩側的增援之敵,一營分三個梯隊正面強攻。
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帶領的22人突擊隊,他們必須強行攀索到達北岸;三連在他們身後,任務是跟在後面鋪橋板;三連的後面是一連,任務是在鋪好的橋板上發起衝鋒。
下午四點,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戰鬥打響了,沒有任何出路,只有沿著槍林彈雨強行衝過13根寒光凜冽的鐵索。
22個年輕的紅軍勇士向鐵索衝去!
川軍開始了瘋狂的射擊,紅軍的掩護火力也開始了猛烈壓制,炮彈呼嘯,大河兩岸皆成一片火海,川軍的子彈打在鐵索上,火星爆迸。
紅軍勇士一手持槍,一邊抓索,毫無畏懼地一點點向北岸靠近。
三連連長王友才帶領的官兵緊跟在後面,他們人人抱著木板,只要前面的突擊隊員前進一步,他們就在鐵索上鋪上一寸。
川軍看著在鐵索上越來越近的紅軍,他們驚駭地瞪大了眼睛,他們不知道世間除了紅軍,還有什麼人能夠空懸在萬丈深淵上,順著那些搖晃的鐵索發起衝擊。
22名紅軍突擊隊員沒有一人中彈掉下深淵,勇士們在川軍輕重機槍和炮火的阻擊下,已經靠近瀘定橋北岸的橋頭堡。
這與其說是一場戰鬥,不如說是意志和勇氣的較量。
看著攀著光溜溜的鐵索衝過來的紅軍勇士,川軍目瞪口呆,驚恐萬分,他們平生從未見過這樣捨身忘死的場面。
就在紅軍勇士接近北岸的時候,北岸橋頭突然燃起了大火,川軍把拆下來的橋板堆在橋頭,潑上煤油點燃了,大火封住了橋頭。
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連長喊了一聲,同志們,跟我前進!然後他站起身第一個衝進火海,第二個迎著火海衝進去的是一個苗族小戰士,緊接著,突擊隊員一個跟著一個衝進了大火中。
頭髮眉毛和衣服都被燒焦的紅軍勇士衝過火焰,衝上了瀘定橋橋頭堡陣地,後續梯隊踩著橋板,不顧一切地過了橋,蜂擁衝進瀘定縣城。
最後的時刻,川軍團長李全山得知自己的身後也出現了紅軍,他立即命令周桂的三營掩護團主力撤退,周桂把掩護的任務交給了饒傑連長,饒傑連長還沒等紅軍到跟前就先跑了,周桂營長一邊撤退一邊收容自己的官兵,最後發現他的三營只剩下了十幾個人。
傍晚時分,劉伯承率領的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沿著大渡河北岸到達瀘定橋邊,兩軍在橋頭匯合了。
第二天,由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主力和由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主力以及中央縱隊先後到達瀘定橋。
22名搶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每人得到一套列寧裝,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一隻搪瓷水杯和一雙筷子,這是當時中央紅軍官兵所能得到的最高的物質獎勵。
紅星閃耀【第三十期】
瀘定橋
作者簡介
自小喜歡文字,小學生時,作文已常做範文。文青時期,多篇文章獲獎。風雨幾十年,愛好未改,喜讀文史,堅持寫作,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