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為什麼要謀反?真不是姜維忽悠,只能怪他自己運氣太好

公元263年,魏國以鍾會率軍十萬為主將,鄧艾諸葛緒各率三萬為副,兵分三路攻伐蜀漢。當年蜀漢滅亡,但是精彩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蜀漢滅亡後不久,鄧艾因居功自傲,擅行封賞之事,惹怒眾人,最終被司馬昭以欲謀反的罪名拿下(後在押送長安的途中被處死)。

前腳剛送走鄧艾,後腳鍾會就在成都接著宣布造反。但是僅僅過了兩天,成都就發生兵變,鍾會和姜維一起死於亂軍之中,這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敗俱傷」。

鄧艾謀反基本可以實錘是誣陷,那麼鍾會為什麼要謀反呢?從他的速亡可以看出,謀反非常倉促,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準備,這不應該是統領一方的大將所為。難道真的是傳說的那樣,被姜維灌了迷魂湯么?

鍾會的出身很顯赫 -- 潁川鍾氏,這是魏晉時期的門閥望族,並不比當朝的司馬氏差多少。鍾會本人也能力出眾,深得司馬氏的賞識和信任,被司馬昭視為心腹。所以鍾會年紀輕輕就成了魏國朝堂舉足輕重的人物,但這也為他日後的「謀反」埋下了伏筆。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提出伐蜀,但是此時司馬昭的目的並不是滅蜀。其實他也沒有想過滅蜀,為什麼這麼說呢?

公元258年5月和260年4月,魏國的傀儡皇帝曹髦兩次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均推辭不受。不是司馬昭不願意,是「三辭三讓」的戲碼必須做足,而且也需要通過「誰反對」來發現和消滅異己。

司馬昭第二次推辭後,曹髦也明白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當年五月初四,曹髦孤注一擲,親率侍衛出宮欲討伐司馬昭。結果被賈充忽悠太子舍人成濟當街弒殺(後成濟被司馬昭以弒君之罪滅三族)。

天子知事泄,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

晉書

所以此時司馬昭提出伐蜀,只是想製造出一些戰功,挽回一點弒君的惡名,並完成篡位的最後一步,封晉公、加九錫。

由於魏國之前幾次伐蜀,因蜀漢防禦穩固加上道路艱難均失利。所以這次朝堂上下別說認為可以滅蜀,覺得能不敗的人都不多,因此基本沒人贊同司馬昭之議。最後還是鍾會堅定支持司馬昭,並且說服了鄧艾,才讓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得以成行。

註:伐蜀前鍾會主要職位為司隸校尉(關內侯),是司馬昭的重要幕僚和掌軍將領,鄧艾為鎮西將軍(鄧侯)、都督隴右諸軍事。

原本只是想占點便宜就收手,但是從魏軍正式開始伐蜀後,鍾會的好運氣就擋不住了。

首先姜維放棄了據險要關隘固守的策略,選擇將魏軍放入漢中腹地。結果不但沒能設伏包圍魏軍,反而被魏軍將整個漢中打穿。鍾會意料之外的佔領了漢中,超額完成了任務,司馬昭也迫不及待的加了九錫。

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曰:「……封公為晉公……今進公位為相國,加綠綟綬。又加公九錫……」公卿將校皆詣府喻旨,帝以禮辭讓。司空鄭沖率群官勸進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帝乃受命。

《晉書·文帝紀》

姜維率軍退守劍閣後,才穩固住防線。這個時候蜀漢地利的優勢也凸顯出來,魏軍在劍閣陷入了膠著。因為久攻不克、運糧困難,鍾會就準備結束戰事班師還朝了。

如果這次伐蜀就這麼結束,鍾會不會謀反,也自然會無事,還會跟著司馬昭一起加官進爵。但是鍾會的不幸就在於運氣太好了。

鍾會與姜維在劍閣僵持時,鄧艾出人意料地率偏師從陰平小道殺入成都平原並嚇降了劉禪。伐蜀瞬間變成了滅蜀,軍功也成了不世之奇功,相關人等的命運也在這一刻發生了逆轉。

首先是鄧艾被巨大的功勞沖昏了頭腦,他效仿東漢將軍鄧禹,以天子的名義在成都大肆封賞投降的蜀漢君臣,還說了些授人以柄的話(後被誣告籠絡降將欲不軌):

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三國志

註:吳漢為東漢劉秀麾下大將,曾平蜀地並縱兵大掠。

不論鄧艾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司馬昭看來這是在無視、挑釁他的威權。加上後面鄧艾不知進退,反覆要求趁勢討伐東吳並討要兵權。在急於收攏權力和威望以篡位的司馬昭看來,這不是為朝廷開疆擴土,這是個故意搞事的刺頭。

所以鍾會適時的誣告一下,鄧艾的結局就註定了。解決了鄧艾,事兒並沒有完。因為在司馬昭眼裡,此時的鐘會比鄧艾更危險,原因還是功勞。

雖然滅蜀的是鄧艾,但是鍾會作為此次出征的主帥,這滅國之功自然有他的一份(而且是大頭)。給鍾會什麼樣的封賞都是小事兒,關鍵是鍾會身後的家族在這份天功的加持下,聲望、威信必然攀升,甚至會趕超司馬氏。

急於篡位的司馬昭怎麼會不擔心、不顧忌?

至於說鍾會是他信任的心腹,不但抵消不了司馬昭的顧慮,反而會加重他的擔憂。當年他們司馬父子不也是曹操曹丕的心腹么?在司馬昭看來,如果不及時處理,尾大不掉、養虎為患,重蹈曹氏覆轍不會是什麼稀奇事兒。

因此鍾會本人是什麼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緊時間抹殺掉鍾氏的機會。

因為鍾會原本沒打算涉險謀反,所以司馬昭玩了個陽謀。在給鄧艾定罪之後,他去信鍾會。說準備與他在長安相會,而鍾會收到書信後就不得不選擇謀反搏一把了。

文王書云:「恐鄧艾或不就徵,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

會得書,驚呼所親語之曰:「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三國志》

司馬昭以彈壓鄧艾及其屬下為名,親率十萬眾來「支援」鍾會。鄧艾的部屬滿打滿算只有三萬人,而此時鐘會手下的魏軍加蜀漢降卒有十幾萬眾,不存在鍾會彈壓不住鄧艾的問題。所以這是「支援」誰,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鍾會很清楚無論他怎麼做,司馬昭這次來都要拿下他。無路可退之下他只能放手一搏了,換句話說,鍾會本沒有打算謀反,他是被司馬昭逼反的。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鍾會趕到成都後先派人將鄧艾收監並押往長安。第二天他召集魏軍將領議事,以魏明帝郭皇后遺詔為名,宣布要起兵廢掉司馬昭,並要求眾將寫下同意的字據。

會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及蜀之故宮,為太后發喪於蜀朝堂。矯太后遺詔,使會起兵廢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議訖,書版署置,更使所親信代領諸軍。

《三國志·鍾會傳》

但是眾將不從,鍾會只得命人將他們先關押起來。這裡有個細節,姜維這個時候建議鍾會將這些不聽話的將領全部殺掉,以免生亂,但是鍾會沒有答應。

這也旁證了鍾會謀反的倉促,因為他都沒有在軍中安插足夠的親信。殺了這些人,他就更加無法掌控軍隊了。鍾會也不傻,真的全殺了,他這個光桿怎麼控制姜維和他手下的蜀漢降卒?

兩天後被抓將領的親兵在謠言的煽動下(謠傳鍾會要處死他們)發動了兵變,當天鍾會和姜維死於亂軍之中。這也再次說明了,鍾會謀反是倉促起事,他此時對軍隊的掌控很微弱。

雖然史書上沒有相關佐證,但是有理由相信,司馬昭在暗中起了關鍵作用。他敢公開地逼迫鍾會,八成是他已經和蜀地的魏軍建立了聯繫,篤定他們不會跟著鍾會謀反。不然這十幾萬人蹲守在蜀地,司馬昭一時半會還真不好平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