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這句曠世名言的人是東漢名將馬援,馬援起初並不是劉秀的部下,他在王莽末期任新成大尹(太守)一職。
不久,天下大亂,王莽敗亡,他投奔了已在天水起兵的老友隗囂,被任命為綏德將軍。
說起來,馬援也是將門出身,他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趙奢曾被封為「馬服君」,所以他這一族改趙為馬姓。
隗囂滅亡後,西部羌人開始叛亂,金城郡已被羌人佔據。
而金城郡又毗鄰隴西,馬援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光武帝劉秀認為馬援是平定羌亂的最好人選,於是任命他為隴西太守,這一年馬援已經四十九歲,在古時,這個年齡已是遲暮之年。
上任後,馬援快速挑選了三千精騎兵,對臨洮的先零羌發動奇襲。
先零羌猝不及防,抵擋不住東漢精銳鐵騎的攻擊,四散而逃。
首戰告捷,俘獲牛、馬、羊等牲畜萬餘頭,逼降羌人萬餘。
潰逃的先零羌人與其他部落聚集於浩亹,有數萬人馬,經常四處劫掠,殘害當地百姓。
馬援與趕來增援的揚威將軍馬成會師,共同進剿浩亹。
羌人吃過馬援的大虧,知其歷害,不敢與其正面硬杠,只好攜家小和輜重轉移到允吾谷,握險而守。
這樣並不能使羌人高枕無憂,在當地牧羊人的帶領下,馬援率軍趁月黑風高之際從一條秘密小道開進,天明之際突然發動攻擊。
羌人大驚,倉皇逃命,退守唐翼谷。
善謀的馬援以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派千餘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四處縱火,狂呼大叫,造成大部隊進攻的態勢。
羌人大亂,奪路而逃,輜重和牲畜損失殆盡。
經此一役,羌人的勢力被逐出金城郡,前後只用了半年時間。
金城郡剛平定,武都的羌人又發生暴亂。
武都地處嘉陵江上游,是漢人與氐羌雜居之地,當地羌人勾結塞外羌族,劫殺漢民與官吏。
光武帝急命馬援前去平叛。
馬援領五千精兵南下,一路攻破羌人據點,進抵氐道縣。
羌人不敵,退據山嶺,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但馬援卻有了破敵之計,他命部隊在水草豐茂區域安營紮寨,日夜守備,並不發動攻勢。
僅過了數日,羌人因缺乏飲用水和牧草,軍心大亂,羌人諸部首領率主力逃離武都,剩下的老弱病殘約萬餘人向馬援投降。
武都郡平復。
公元40年,南方交趾(今越南北部)爆發大規模起義,此地屬大漢領土。
起義的誘因是當地麊泠縣土族將領的女兒徵側的丈夫被交趾太守蘇定所殺,於是她與妹妹徵貳聚眾起兵,想替夫報仇。
隨後,周圍的九真、日南、合浦等三郡越人起兵響應,一時間聲勢浩大,佔據了六十五座城邑,徵側被推舉為王。
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領軍南征。
兩年後,馬援的南徵兵團抵達浪泊(今越南河內附近),徵側率起義軍迎戰,可他們都是當地土著,如何能與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較量,起義軍被打的大敗而逃,投降者萬餘人,斬首數千。
徴側姐妹後撤至禁溪,馬援窮追不捨,不給她們任何喘息的機會,起義軍四散潰逃,無心再戰。
徵側姐妹拒絕投降,走投無路,投江自盡。
平定交趾後,馬援在當地興修水利,完善當地的法律制度,以緩和漢人與越人之間的矛盾。
並在當地立了根大銅柱,上面刻六個大字:「銅柱折,交趾滅」。
公元47年,南方蠻夷部落發生叛亂,前去平叛的漢軍將士在武溪被蠻夷人伏擊而全軍覆沒。
已六十二歲高齡的馬援向武帝請命出征,皇帝見他年事己高,不忍心在讓他效命疆場。
馬援當場秀了一把武力,皇帝見他依然身手矯健,就任命他為南征統帥,另派中郎將馬武、耿舒為副手,率四萬大軍,南下武陵郡。
漢軍到達武陵後,在臨鄉打敗當地蠻夷武裝,斬俘兩千餘人,首戰告捷。
其餘蠻夷退入山林中,馬援指揮漢軍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成,逐漸逼進到蠻夷的要塞壺頭山,佔據此山便可直搗蠻夷的中心地帶。
但蠻夷在此山據有重兵,加上地勢險要,戰役打的十分艱難,此時,南方濕熱的氣候又使疾病在漢軍中蔓延,馬援不幸身染疫病。
但他依然拖著虛弱的身體指揮戰鬥,最終病死軍中,時年六十三歲。
實踐了他自己「馬革裹屍」的信念。
馬援去世後,監軍宗均挺身而出,效仿前朝陳湯,矯詔安撫蠻夷各部,歸降者既往不咎。
疲憊不堪的蠻夷各部出現了分歧,主和派殺掉主戰派的首領,向漢軍投降。
這次聲勢浩大的南方蠻夷叛亂,終於在馬援去世數月後平定,也算是為他的戎馬一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