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到110歲,請你們吃大餐!
這豪邁聲音的主人,早已離去一年多,他就是103歲的抗日老兵郭運生。
2021年4月4日,103歲的郭雲生老爺子顯得特別反常!
那一天他的飯量出奇的大,讓家人分外高興,因為能吃證明健康嗎。
誰曾想,這卻是老爺子最後一頓飯。
4月5日一早,老爺子跟往常一樣在院子中靜坐,因為昨日吃多了點,早上的他沒什麼胃口,就跟家人閑聊家常,臨近中午有點困的老爺子去午休了。
過不多時,家人弄好午飯就去叫老爺子吃飯,結果卻發現,老爺子歸隊了。
歸隊為何?當然是追隨自己的戰友。
按老爺子孫女說法就是:俺爺這是無疾而終。
無疾而終言語之後,是一個老兵的離去。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英魂不滅,只是歸去。
歸去來兮,輪迴跌宕。
盛世中華,銘記過往。
這過往有曾經的歷史為證,也有老爺子動人的話語為憑。
(老兵郭運生)
在一次接受老兵志願者拜訪時。
志願者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您當年怕嗎?後悔嗎?
老爺子是這樣回答的:那時候大刀都開口了,那時候就不害怕了,一接觸就不害怕了,你不要他的命,他該要你的命,你就不怕了。
當兵就是這樣,沒發現敵情時,會躊躇,一發現敵情,見面了,也就不怕了。
這就是對於那場戰爭的回憶,而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七七事變。
老爺子,當時就是負責守護盧溝橋的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9連普通一員。
七七事變當晚,他勇立橋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正面迎敵。
(盧溝橋)
那麼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日本為何非要在盧溝橋挑起事端?
後來的日子,郭老爺子又經歷了啥?
我們繼續看!
今日,生活在祖國繁盛時代的年輕人,很多都聽聞過盧溝橋事變,卻少有人尋思。
為什麼作為中國心臟,北方最大城市的北京,咋就成了抗日前線?
憑什麼驕狂的日軍會駐紮在北京附近。
說清楚這一點,要追溯一段歷史!
日本明治維新後,就有了蛇吞象的心思。
按福澤諭吉的說法就是:先侵佔朝鮮、後吞併台灣、在謀求佔領東三省,完成這一切之後,日軍將吧國旗插上北京城頭。
(福澤諭吉)
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到二戰前的戰略構想。
隨著構想而來的就是日本的步步進逼。
1894年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讓日本控制了朝鮮半島,強佔了台灣,收穫了大筆的賠款,也獲得了許多特權。
1901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
隨這個條約的規定,列強們紛紛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還有山海關至北京沿途12處要害區域安營紮寨。
這就是日軍首次正式在中國駐軍的開始。
當時日本駐軍共計2600人,分別部署在北京、山海關、秦皇島 、天津 、灤州 、昌黎 ,塘沽。
此後十多年,截止至清朝滅亡前為止,日軍的「清國駐屯軍」兵力一隻在減少,但駐紮點卻一個不少,守了不少要害之地。
(日軍)
1912年清朝滅亡後,日本將曾經的「清國駐屯軍」改名為「中國駐屯軍」,並在後續歲月,多次以保護鐵路和僑民為理由,增加兵力部署。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不希望中國統一的日本,將北平駐軍從307人增加到800人,將天津駐軍從1000人增到2500人,還配置了炮兵和航空兵。
這些處於中國心腹京津之地的日軍,成了阻隔中國東北和華北的屏障。
北伐戰爭止步東北,除了張作霖兵強馬壯之外,日本人也是因素之一。
後來,日本人悍然刺殺張作霖引發東北易幟,也讓中華民國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
(東北王父子)
眼見中國名義上統一,日本人不安了!
隨後他們開始了籌謀進逼,這籌謀之後,就讓曾經的帝國心臟成了戰爭前線。
東北方面,日軍在1931年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嚴令東北軍不得跟日本交戰,也讓東北男兒憋屈無比,在屈辱中離開了家園。
僅僅三個月後,東北大好河山被日軍佔領,隨後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
1933年,日軍進攻熱河。
負責熱河防禦的原東北軍將領李守信選擇投降,並在日軍支持下,佔領了察哈爾重鎮多倫,建立了「察東特別自治區」李守信甘當漢奸成了日本人的鷹犬。
(漢奸層出不窮)
1935年,日本又策動所謂的華北五省「自治」,意圖將河北、察哈爾、綏遠、山東、山西這五個省脫離中國,在關內弄一個新的偽政權。
形勢陷入岌岌可危之境。
更難堪的是,危機時刻漢奸還層出不窮。
1935年11月24日,河北省薊密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悍然通電全國,宣布脫離國民政府獨立,成立了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自任委員長。
一個多月後他又在土肥原賢二的慫恿下,弄了「冀東事變」,自此冀東22個縣被日本幕後掌控。
河北之後,日本人又將目光盯上蒙古。
1936年夏,日本又扶持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德王),成立了所謂的「蒙古軍政府」,配合早就投靠日本人的李守信一起,以獨立為名義,投靠了日本人,成了關東軍的爪牙。
同年6月和9月,日軍先後在北平城西南的戰略要地丰台挑起事端,並在9月19日搶佔丰台,隨後又弄了一系列軍事演習。
(偽政權)
自此,日軍完成了對北平城的三面包圍,北平唯一跟外界聯繫的通道只有盧溝橋。
盧溝橋失,等於北平跟南方斷絕聯繫,也意味著整個北平和天津,還有華北成為日軍的盤中餐。
然後七七事變來了。
7月7日當晚,日軍在北平城附近弄了一場實彈演習。這演習不過是開戰借口而已。
演習進行中時,日軍借口士兵失蹤,要求深入中國軍隊駐守的宛平城搜查。
宛平城是防衛北京的衛城,駐紮在城中的29軍當然不會答應,拒絕了日軍的要求。
北平唾手可得,日軍如何會善罷甘休。
7月8日凌晨五點,炮火劃破了寂靜。
戰爭來了。
一看日軍如此,29軍將士們不忿了,抗戰了。他們在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指揮下,選擇了堅決回擊。
當時的軍令就是: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處於弱勢的29軍將士不畏強敵,手持武器,肩扛大刀沖了過去。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盧溝橋和宛平城,副軍長佟麟閣奮戰殉國。
一場事變,讓無數人成了烈士,也成了英雄,但這不等於沒有犧牲的就不是英雄。
(老英雄)
2021年無疾而終的103歲老爺子郭運生就是無數英雄中的一員。
而他的故事,也是當年無數普通平凡英雄的投影,值得所有人銘記。
郭運生,1918年10月7日出生在駐馬店西平,家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一個姐姐和妹妹,父母靠著給地主種田維持生計。
少年時讀過兩年私塾的郭運生,按文化水平看,應該有高小水平。如果一切如常,沒有戰爭跌宕,或許他成不了老兵和英雄。但這淳樸的溯源,卻被現實改變了!
1936年時,郭運生18歲,成了大小夥子!
但那一年家裡收成不好,讓全家人吃飯都成了問題。
咋辦咧?作為家中唯一的男丁,郭運生決定參軍。
一來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
二來可以謀一份前程。
在跟家人商量後,郭運生就在風雨飄搖的1936年走上投軍路,投奔在北平當兵的叔叔。
(參軍)
誰曾想,這北平投軍之旅並不順利,去了北平之後沒有找到叔叔!
但鐵心當兵的他,還是在合水入伍了。
隨後又在長葛訓練三個月,成了29軍37師110團3營9連的一名士兵。
新兵連訓練後,郭運生跟隨部隊北上,駐地就是盧溝橋。
隨軍作戰的歲月,郭運生回憶起來飽含深情。
按他的說法就是:剛去北平時手上連槍都沒有,赤手空拳,就要準備打仗!
七七事變當天,日軍天上飛機轟鳴,地下坦克滾滾,眼見就要接敵,連隊才給每人一把漢陽造,連熟悉槍支的時間都沒有,就跟隨部隊抵抗、撤退,一路奔波。
撤退的時候,為了躲避小日本,郭運生所在的部隊,餓極了連草和草根都吃,不少戰友沒有死在日軍搶下,卻因為後勤問題犧牲了,這畫面,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壯士抗日)
盧溝橋事變後,郭運生繼續跟隨部隊抗戰,成了33集團軍77軍37師110團迫擊炮連的一名士兵。
跟隨的指揮官就是張自忠將軍,當時他們部隊的軍長是馮治安,師長是吉星文,團長是孫汝鑫。
老爺子對於這段歷程也記憶猶新,當時部隊主要在湖北抗擊日軍,邊打仗邊犧牲,連長前後換過4次,他自己也因為瘧疾病差點殞命,幸好部隊用進口葯「金雞大霜」救了他一命。
扛著迫擊炮奔跑在遠安、當陽、鎮荊、宜城這四個縣的郭老爺子,連字打過多少仗都記不清楚,卻對於張自忠將軍記憶猶新。
因為1940年5月5日,他跟隨張將軍奮戰在襄陽宜城縣,
那場戰鬥中,日軍從武漢集結了五個師團,準備從老河口突破進攻四川再打重慶。
為了阻擊日寇的進攻,張自忠親自帶隊到前線,跟日軍發起陣地戰,將日軍切斷成了幾截。
後來日軍發現了國軍總部,就集中大量兵力圍攻,張自忠將軍就是犧牲在這圍攻之下。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部隊繼續抗日,日軍突破了湘江防線,佔領了湘江西岸。
自那以後,日軍的兵鋒遲滯了,抗日戰爭也從防禦階段進入了僵持階段。
戰場上英勇奮戰的郭運生,有了休整的機會,也收到了來自家裡的信。
原來是家裡要他回鄉一趟,有事要安排。
在跟領導請過假之後,他就回去了,然後等待他的是一個可人的媳婦兒,還有無數歡迎壯士回村的鄉親們。
拜堂成親,鄉親雲集,聽聞這是打鬼子的英雄,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可前線戰況還在繼續,軍人的使命感讓他在回到家鄉沒多久之後,就告別了新婚的妻子,回到了部隊。
隨後的郭運生,在湖北又打了幾年仗,然後就聽聞了一個消息,小日本投降了,中國勝利了。
抗戰勝利之後,他跟隨部隊前往武漢和孝感等地接受日軍的武器。
一看勝利了,希望回家的郭運生卻沒有如願,反而是被迫參與了淮海戰役,隨後又跟隨部隊起義,成了解放軍的一員。
當了解放軍之後的他,再一次面對上級詢問,是要繼續當兵還是回家的時候,對於家鄉的思念,讓他選擇了回家務農,在村裡當了會計,過上了平淡的日子。
誰曾想,這平淡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就因為抗美援朝的戰火而經歷了變故。
村中消息不通,知道人民志願軍出擊朝鮮,抗擊美國人消息的時候,已然是1951年勞動節,正在田地裡面割麥子的郭運生聽聞消息二話不說,就跟妻兒告別說,自己要上前線。
在經過審查和撒選之後,曾經的抗日老兵歸隊,穿上新軍裝,成了抗美援朝的一員。
興匆匆前往前線的郭運生,也遭遇了人生的一個遺憾!
當軍列抵達山海關之後,郭老爺子被分到了暫編2團某連。負責運輸物資,卻因為年歲已經33,被領導給勸退了。
領導的說法很有道理:響應國家號召、重建家園也是對國家的貢獻
於是,1952年,郭運生結束了短暫的第二段軍旅生涯,回到了農村,成了一名建設祖國的新中國戰士,只是這戰場,換成了生產糧食的沃土。
自那以後的近70年時光中,這個可敬的老者,就用自己一聲的堅守,成就了普通但傳奇的一生。
是他們用奮戰,讓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慘敗!
是他們用奮戰,讓堅持14年的中國收穫了偉大勝利!
今日的宛平城還有盧溝橋,曾經的槍彈洞依舊在,他們無聲的訴說,那段過往崢嶸歲月,也時刻不忘告誡後人,要銘記這些為了祖國壯烈犧牲的勇士,為了守衛家園流下鮮血的中華男兒。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英魂不滅,只是歸去。
歸去來兮,輪迴跌宕。盛世中華,銘記過往。
在沉浸與過往的緬懷之後,一個讓人深思的問話出現了。
這群可親可敬的逆行者們,曾在戰場上奮戰,如今脫下軍裝的他們,回歸了生活。
他們也有妻兒老小,也會生病,也會遇到困難,甚至會時刻承擔無法忘懷的心靈創傷。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在沐浴著和平陽光的今天,誠邀請您一起,用點滴的愛守護致敬我們的英雄。
參與下方公益卡片的老兵關懷計劃。
(此處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贈需求,請到今日頭條 APP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