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有哪些帝王呢,他們是如何把商朝帶上頂峰,又如何讓商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商朝帝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商朝的歷史。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鳴條之戰後由商湯所建立,在牧野之戰後被周武王所滅亡,大約從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延續500餘年,前後相傳17世31王,也有人說商朝大約是公元前1675年至公元前1029年,延續600餘年,你覺得是哪個呢?
這麼說吧,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出生,公元前1587年死去,而公元前1675年人家商湯還沒出生呢,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稱王13年後駕崩,根據時間推算應該是公元前1600年建立的商朝。
而現在很多視頻裡面雖然說是,從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但是你們細心一點,把他們所說的君王在位時間全都加起來,差不多都是600以上,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王位繼承不一定要等上一任駕崩了,才開始算時間。
好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商朝的君王,看看他們的在位時間,以及事迹,他們是如何把商朝帶上頂峰,又如何讓商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其中表述的君王之間的關係,保證你一看就懂。
商湯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佐下,在鳴條之戰中大敗夏桀,最終建立商朝,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這人很有禮貌,當時商朝成立後,許多諸侯國都來朝賀,他都以禮相待,因此得到了很多諸侯國的擁護,商湯在位期間,對內設立刑法,安撫民心,鼓勵生產,對外擴展統治區域,為商朝的發展尊定了基礎。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也就是天下人乃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後來的王朝都是這麼更迭的,因而史稱「商湯革命」。
商湯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稱王13年後駕崩,在位30年
商朝第2王,商代王(太丁)
商朝第二王,商代王(太丁),這位仁兄比較慘,本來太子是他的,結果沒能把老爹熬死,自己先死了,並沒有繼承王位,所以很多史學家並沒有把他列入商朝帝王中。
商朝第3王,商哀王(外丙)
商朝第三王,商哀王(外丙),是商湯的第二個兒子,在位3年,上位的時候年紀也不小了,身體也不怎麼好,還沒啥作為就生病,駕崩了。
商朝第4王,商懿王(仲壬)
文章已經錄製視頻,可以直接觀看
商朝第四王,商懿王(仲壬),是商湯的第三個兒子,在位4年,這位仁兄也是厲害,把二哥熬下去了,終於上位了,結果年紀太大,4年後也跟著駕崩了。
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太甲是商朝第二王,商代王(太丁)的兒子,在位23年,剛剛繼位時,雄心勃勃,想要當個好君王,結果不到兩年就堅持不下去了,開始我行我素起來,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十分不堪,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怕商湯的帝業毀在這個不肖子孫的手裡,於是就把太甲流放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就此史上唯一一個被大臣流放的君主出現了,史稱「伊尹放太甲」,在這三年里,伊尹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三年後,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於是就親自去迎接他回到亳都,而這回他知道伊尹這人惹不起,於是只能乖乖做一位明君,勤政愛民,由於出色的表現,伊尹還特意給他寫了文章《太甲訓》來稱讚他。
商朝第六王,商昭王(沃丁),是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的兒子,在位29年,沃丁繼位8年後伊尹去逝,他又選擇咎單輔佐,也是推行以德治商,也算中規中矩吧,商朝的國勢也在上漲。
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他是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的兒子,商朝第六王,商昭王(沃丁)的弟弟,在位25年,關於他的記載寥寥無幾,只知道他的行為準則完全按照湯法來執行,後面的如果沒有多少事迹的話,我就只介紹人物關係和在位年限了哈。
商朝第八王,商敬王(小甲),是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兒子,在位36年,這位仁兄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太庚之子,也有說是太庚之弟,在位時間有說36年的,也有說17年的。
商朝第九王,商元王(雍己),是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兒子,商朝第八王,商敬王(小甲)的弟弟,在位12年,這位仁兄是個人才,商朝在他的治理下,逐漸衰落,直接導致了諸侯不來朝,他上位就開始敗家業,荒廢政事,治理國家的技能點好像沒能點上,
此時的商朝社會就有很明顯的階級了,主要分為奴隸主,奴隸,平民,其中奴隸主一般都是以前部落首領,奴隸是對外戰爭獲得的,而平民就是商朝的原住民,在奴隸主眼裡,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各種虐待,拚命的壓榨奴隸的剩餘價值,根本不管奴隸的死活,有時還會被拿來祭祀,而奴隸主們就整天沉迷在飲酒、打獵和歌舞之中,這也為後來商朝滅亡埋下伏筆。
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兒子,商朝第九王,商元王(雍己)的弟弟,在位75年,司馬遷評價他說:「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說明他在位的時候,商朝又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諸侯又開始來朝貢了,他的妙招就是啟用伊尹之子伊陟擔任國相,後又任用巫咸輔佐朝政,他自己呢勤政修德,治國撫民,直接後果就是使得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興盛,收貨了後世一堆好評。
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兒子,在位13年,仲丁在位期間,東南方的夷族時不時來騷擾商朝,最後還打起來了,被仲丁派兵擊退,其本身的勢力也嚴重受創,他發現自己的弟弟們,開始爭權奪利,為了國家穩定,仲丁才選擇了遷都,將都城從亳遷徙到了囂。可惜最後還是沒能避免,仲丁死後,諸弟爭奪王位,從而拉開了「九世之亂」的序幕。
商朝第十二王,商思王(外壬),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兒子,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的弟弟, 在位15年,這位仁兄就厲害了,他開啟了誰拳頭大誰就能當王的先例,以後的每一任君王繼任前,都比比誰拳頭大,直接打亂了原來的兄終弟及制度。
商朝第十三王,商前平王(河亶甲),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兒子,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的弟弟, 在位9年,他上位後可不安生,可以說是內外憂患,不少人反對他上位,於是他決定遷都,又將都城從囂遷都到了相,遷都完成後,有對蘭夷發動了戰爭,結果蘭夷逃往班方,最後班方也被打服了,為其後的祖乙復興打下了基礎。
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是商朝第十三王,商前平王(河亶甲)的兒子,在位19年,這位仁兄有些倒霉,是一個遷都狂魔,上位後就想著遷都,於是從相遷都到耿,結果第二年被洪水給沖了,又開始遷都,這次又從耿遷都到邢,沒過多久安穩日子,邢也受到了洪水的威脅,於是,他又把都城從邢遷都到了庇,祖乙在位期間,蘭夷、班方也經常出來作妖,祖乙數次出兵,解除東南方的夷族對商朝的威脅,使得商朝的國勢再度好轉。
商朝第十五王,商桓王(祖辛),是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的兒子,在位16年,內亂不斷,導致商朝國勢又開始衰落。
商朝第十六王,商僖王(沃甲),是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的兒子,商朝第十五王,商桓王(祖辛)的弟弟,在位25年。
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是商朝第十六王,商桓王(祖辛)的兒子,在位9年,也有說32年的。
商朝第十八王,商頃王(南庚),是商朝第十六王,商僖王(沃甲)的兒子,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堂弟,在位25年,由於繼承權的問題再次爆發,國內動蕩,經過這麼多年的積壓,終於快壓不住了,於是南庚想起了老祖宗們的老辦法,繼續遷都,這才將都城從庇遷徙到了奄。
商朝第十九王,商悼王(陽甲),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兒子,在位7年,此時的商朝,內亂不止,諸侯不朝,除了爭奪繼承權外,奴隸主貴族之間也相互殘殺,商朝持續衰落中。
商朝第二十王,商世祖(盤庚),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兒子,商朝第十九王,商悼王(陽甲)的弟弟,在位28年,盤庚算的上是能幹的君王了,他繼位時,國內是殺來殺去的,很多諸侯國還有反叛之心,也不來朝貢,他繼位後,就把國都從奄遷到了亳,美其名曰,追尋先祖的步伐,這是龍興之地,但還是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最後不得不再次遷都,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費了好大力才說服了貴族們,於是把都城從亳遷到了殷,盤庚遷殷後,他以強硬手段制止貴族們搬回舊都的企圖。他還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終於安定局面,並且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此後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這裡。故後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諸侯國也陸陸續續的前來朝貢,商朝國勢呈現上升的態勢。
商朝第二十一王,商章王(小辛),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兒子,商朝第二十王,商世祖(盤庚)的弟弟,在位21年,他就很聰明,覺得盤庚的治國之策太落後了,於是放棄了,結果好不容易有點起色的商朝,又開始走下坡路了。
商朝第二十二王,商惠王(小乙),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兒子,商朝第二十一王,商章王(小辛)的弟弟,在位21年,這位仁兄和他哥哥一樣,採用自己的方法治國,使得商朝衰落的趨勢更加嚴峻。
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王,商惠王(小乙)的兒子,在位59年,他繼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除了不是貴族不能擔任重要職位的規矩,因為當時內亂的原因,導致人才匱乏,出身貧賤的傅說、甘盤等人,對商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進行改革,令商朝很快恢復了國力,這時候他就想要解決內亂了,解決的辦法就是把所有權利集中在自己身上,形成了以自己掌握一切軍政大權的統治機構,因此以後的一百多年幾乎沒發生過內亂,而對外,則以德服人讓諸侯國臣服,不服的就打到你服為止,因此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諸侯國臣服,定期朝貢,疆域擴大十倍。
商朝經過武丁的治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經濟富庶、百姓安居、國力強大,史稱「武丁盛世」。
商朝第二十四王,商後平王(祖庚),是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的兒子, 在位7年,他是武丁的次子,老大被後母誣陷,被父親武丁逐出京城,後含冤而死,他的弟弟也不想和他爭王位,不想再次出現「九世之亂」的局面,所以這王位來的很輕鬆,然而武丁本來就覺得他沒多少才能,結果也正是如此,上位後沒多大成就。
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是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的兒子,在位33年,武丁之前就很看好他,還想把王位直接傳給他,結果他怕再次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於是離開了王都,把位置讓給了祖庚,他在位時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顧民眾,商朝中興,並創造了「周祭」之法,盛行於商朝的後半期,並逐漸達到最高峰。
商朝第二十六王,商甲宗(廩辛),是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的兒子,在位6年,他在位期間西方一些部落騷擾商朝,決定出兵正壓,結果卻差強人意,沒有被拿下,成為隱患。
商朝第二十七王,商康祖(庚丁),是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的兒子,商朝第二十六王,商甲宗(廩辛)的弟弟,在位1年,他在位時,羌方屢犯商王朝,庚丁要求一些部落一起出兵鎮壓,最後戰爭取得勝利,擒殺羌方伯,佔領羌方部分土地,但是羌方並未被攻滅,成為隱患。
商朝第二十八王,商武祖(武乙),是商朝第二十七王,商康祖(庚丁)的兒子,在位35年,武乙在位時,巫教勢力極大,經常假借天意鉗制商王的行動,武乙便想方設法打擊巫權,與此同時,西方方國部落不停的騷擾商國,武乙集齊兵力,發動戰爭,武乙晚年經常用兵於渭水流域,最後死於征伐西方方國部落的戰鬥中。
商朝第二十九王,商匡王(太丁),是商朝第二十八王,商武祖(武乙)的兒子,在位13年,太丁繼位後,為了解除周人的威脅,殺了季歷,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武乙曾授季歷以征伐之權,而季牧是周國的人,所以他攻打過的很多地方都歸附了周國,太丁為此而感到恐懼,決心抑止周的發展,所以殺了季歷,這導致商朝和周國的矛盾加劇。
商朝第三十王,商德王(帝乙),是商朝第二十九王,商匡王(太丁)的兒子,帝乙在位期間,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當時,江淮之間的夷族又強盛起來,準備大舉進攻商朝,帝乙為了不至於東西受敵,將文丁的一個幼女,嫁給了姬昌,向周國致歉,帝乙緩和了與周人的矛盾之後,平定了東夷的叛亂,晚年遷都朝歌。
商朝第三十一王,商紂王(帝辛),商朝第三十王,是商匡王(帝乙)的兒子,根據記載,他太過於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於民,大修宮舍,過度的征伐,導致民不聊生,使用的一些刑法殘忍至極,使得很多諸侯國反叛,最終牧野之戰敗北,自焚而亡。
我覺得紂王其實是很有能力的君王,但是官員都是貴族,這麼說吧,貴族出身的即使是個傻子也可以為官,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當時紂王要做一個決定時不僅會受到貴族的反對,連祭司都能反對,為了穩固朝政,並任用有才華的平民入朝為官,外部也有很多諸侯國反叛,商紂王便率兵討伐,一路橫推,捷報連連,但是戰爭太過於頻繁,國內青壯年好多都被徵兵了,導致家庭失去了頂樑柱而家破人亡,在加上當時商國刑法太過於殘忍,祭祀也太不人道,最後導火索就是商紂王抓的周文王,即使後面放回去,也阻止不了人家反叛啊,再加上祭司和貴族的權力被剝奪,懷恨在心,於是投靠了周國,裡應外合之下,才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可見帝辛還是一個十分有才能的君主,他的殘暴只是為了穩固統治地位而已。如果真的像歷史說的那樣,商朝怎麼可能堅持那麼久呢?
毛澤東曾說: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 商朝亡了國。我覺得很有道理,歷史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推翻一個王朝必定需要一個正義的理由,不然就會落得一個不忠的罵名,新王登基後才能服眾,這叫順天應人,而紂王也很不幸,成為了史上最慘的背鍋俠。
商朝雖然滅亡了,但其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經過一次次朝代的更迭,無數先烈的前仆後繼,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和諧社會,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好了,文章已經製作視頻,喜歡的話就去主頁觀看吧,順便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