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我和我的父輩」,名將石璧的先祖與父母

作者:安徽省舒城縣新四軍研究會

石璧的先祖姓何,祖居安徽省舒城縣千人橋區瓦屋庄(現狀鵬翔·夢樂帝巧克力玫瑰小鎮),莊上有七、八戶人家,以何姓為主,姓何的在當地是個大姓,也是個大族。民國初年雇有8個長工種地,房屋甚多,南北三排房,東西有廂房。大門前大廣場,廣場前有小河溪,後院有水池、竹林、樹林,還遍布花草,整個莊園有小溪渠圍繞,想像中是個有氣派的莊園。在千人橋鎮上開有黃煙店,從民間收購煙葉加工,向外批發各種煙絲併兼顧零售;還開有唯一的一家澡堂。以上兩店都是僱人經營。

2014年,瓦屋庄拆遷消失(來源 | Google Earth)

他母親對他說,祖父的名字她忘了,只記得是個秀才,是個教書的,專教官宦人家的子弟。祖母是家庭婦女,祖父母他都未見過。他父親弟兄三人,大伯二伯名字他不知道,也未見過。父親排行老三,是個讀書人。先祖們是書香門第,父親和伯父們都是書生氣十足,不會種地,不會做生意。民國之初,家鄉發生特大洪水,瓦屋庄的房屋全被洪水沖塌,祖父母相繼去世,父輩們逃難到上海,從此先祖的家業無人管,也就衰敗下來,直到1932年日寇侵略上海,爆發了淞滬戰爭,母親帶他逃難回老家,那時家鄉除了幾畝地以外,一無所有。

一·二八淞滬抗戰(來源 | 資料圖片)

石璧父親何海清,生於1890年前後,因家鄉特大水災,逃難到上海,不久把他母親也接到上海。他父親當時在黃浦江碼頭上工作,接觸面很廣,主要是工人,還有少數官府人員,也有個別海上大盜。不知何因,大約在1925年左右,國民黨出布告捉拿他父親,於是就化裝成挑擔子賣餛飩的小商,帶著家人隱蔽地逃難到吳淞。他母親在一廣東人家當奶媽,父親賣餛飩。

上海吳淞(來源 | 資料圖片)

時隔不久,父親又帶著他們回到上海,而且是一步登天到英租界巡捕行當巡捕,不久又升任巡長。那時他已6歲,記憶中的父親身高在1米7、8之間,不胖不瘦穿上警服很帥;家裡很有錢,天天來往的人在家吃飯的很多,多數是碼頭上的工人;父親很有能耐,在社會上活動力很強,給小舅鍾誦榮安排到英輪上工作,給二伯兒子何本揚安排到稅務局工作,大伯兒子何本根一直在父親身邊工作。何本根在他父親的教誨下,政治思想都進步很快,後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於1938年初在上海被捕押解南京就義,現何修清就是他的長子。在他的印象中,父母之間的關係好,和諧、融治,父親於1927年不幸病故,至今也不知道是誰組織的送葬隊伍,馬車黃包車排了兩華里長,浩浩蕩蕩,喪事很隆重。不久就有人自動地將他父親的靈柩及小弟的小棺材一起,雇了個大木船沿長江把他們屍骨運回安徽老家,並且安葬在祖上墳地里,四周全是松樹林,風水很好。

上海英租界(來源 | 資料圖片)

石壁母親姓鍾,在習慣上一般都稱何鍾氏,如果她還在世就是110多歲,是大家閨秀,鍾姓在當地是大族,外公有大小老婆。他母親雖是封建社會造就的小腳,但人長得很秀麗。雖然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但她明白世禮,確得世俗規矩。雖然身處封建家庭的一套舊禮教束縛,但她跟隨丈夫來到上海,見了世面。接觸人多面廣,而且多為工人階級,特別是在丈夫的影響之下,造就了堅強的性格。她忠於家庭、忠於丈夫,熱愛孩子的一顆慈善之心,在家族中永放光彩。她跟著丈夫吃苦受累,甚至在人家當奶媽從無怨言,為掩護丈夫能夠生存下去,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丈夫時來運轉時,家裡來往客人甚多,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艱辛地操勞,對堂侄和小弟等親友們,穿衣吃飯找工作都有她一片愛心和心血。她是一位典型的心胸開闊、顧全大局的賢妻良母,對人非常地慈愛善良,親友們都讚揚她雖是舊社會封建大家庭的閨秀,在現代社會裡能這樣落落大方,處處體貼他人,給人以溫暖愉快,真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尤其是她在三十七歲時丈夫就去世,可以說她是年青守寡,帶著何家唯一的一棵幼苗,在上海那樣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裡掙扎,艱苦的生活著,真是不易!除了丈夫去世後有點節餘外,主要靠她幫人做盒飯,幫人洗衣服,吃盡了苦頭,供兒子上學一直到1932年日寇發動淞滬戰爭,讀到初中二年級才帶兒子回老家避難。

上海街頭(來源 | 資料圖片)

她把何家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她說即使勞累而死,也要把兒子帶大成人,使他像他父親那樣有出息。她從無改嫁的念頭,把一顆慈母的愛心,完完全全獻給兒子。在老家的幾年裡,一直堅持讓兒子讀書,後來又送兒子到商店學徒。由於她的堅貞,一生的操勞為何家而生,為何家而死,在家族鄰里中有很高的聲望。對於石壁來說,母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母親。從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為他付出的是太多太多,他在家時就深深地懂得誓要給母親回報,要使老人家幸福度過晚年。他參加革命前,在母親身邊就非常的聽話,想方設法討母親的喜歡,從不讓母親生氣。小時候夏天晚上母親洗澡,他生怕母親熱壞了,總是用芭蕉扇給她搧風,鄰里們都贊他為孝子。

1949年10月,石璧於北京(來源 | 資料圖片)

參加革命後的1949年夏,他將母親接到南京,母親見兒媳左笙是個革命軍人,是解放軍的幹部,人又長得漂亮,又賢惠懂事,讚不絕口,他覺得這是對母親最大的安慰,心裡樂滋滋的。婆媳倆相處2個多月,左笙對她是無微不至的侍候,他母親十分地開心和滿意。直到1950年夏他在福建準備第二次打金門,在泉州市接到電報說母親發生急性頭痛病去世,當時手拿電報傻了,忍不住當眾哭了起來。他失去這樣一位慈愛的母親,而是未能盡到做兒子的孝道,悲痛萬分,特別是要準備打金門又不能回家處理喪事,總覺得對不起她老人家。於1953年10月抗美援朝回國後,回老家給母親安葬,跪在母親墳前痛哭不已,覺得心靈深處永遠也挽回不了對母親不孝的創傷。在爾後漫長的歲月里,他和老伴左笙經常去母親墳上掃墓,每次都跪在母親墳前祈禱懺悔。他心想母親晚年時自已未能在她身邊侍候她,陪伴她,哪怕能盡一點孝心也安心點,雖然客觀有因也不能原諒,使他悔恨一輩子,直至迄今想起此事,他心裡還難過得要流淚。

1953年10月,石璧與左笙合影(來源 | 資料圖片)

附:石璧簡介

石壁(過去他本人習慣用「完璧歸趙」的璧),原名何本山,安徽省舒城縣千人橋鎮人,1920年7月1日(一說1919年8月)出生於上海。1939年參加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所屬第39救亡工作團,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2月(一說1939年12月)入伍,歷任:新四軍江北游擊隊教導隊學員,二師旅文工團支部書記,旅政治部文化幹事,旅留守處指導員、隊長、旅部參謀、作戰股長,34軍102師作戰科長,華中軍區炮兵第3師、第7師炮11團副團長、團長,炮12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南京軍事學院學員,原國務院石油部軍管會副主任,中央軍委炮兵科研部研究員、學術處副處長、科技部處長、司令部偵察處處長、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處處長(正軍職),1985年離休。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2017年8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952年,石璧於朝鮮上甘嶺(來源 | 資料圖片)


  • 作者:安徽省舒城縣新四軍研究會(原刊於《舒城抗戰烽火》第三輯)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出外龍舒人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