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中上旬,林彪指揮的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遵照毛主席「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部署同時向湖南和廣東進軍,中南地區的解放指日可待。
林彪親自指揮四野第12、13兵團在湖南南部發起衡寶戰役,準備圍殲聚集在這裡的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主力,力圖畢其功於一役。陳賡指揮二野第4兵團(下轄第13、14、15軍)和四野第15兵團兩個軍連同兩廣縱隊、林平縱隊共22萬大軍翻越巍峨雄壯的五嶺山脈,進入廣東。
廣東的敵軍主要由蔣介石嫡系部隊、粵系軍閥部隊組成,共有第21兵團(下轄第32、50軍)、第13兵團(下轄第23、70軍)、第12兵團(下轄第10、18軍)及第39、62、63、64、109軍共11個軍31個師,另外就是空軍、海軍部隊及其他一些諸如保安、稅警、交警部隊,由蔣介石親自任命的廣東綏靖公署主任、粵系軍閥大佬余漢謀統一指揮。就番號數量而言的確不少,3個兵團11個軍的規模,放到1949年之前,不亞於當時國民黨就五大戰略集團。但是熟悉解放戰爭歷史的朋友看一下不難發現,大部分軍是被解放軍殲滅後重建的,比如第12兵團的第10、18軍。還有的軍是解放軍的手下敗將,僥倖逃脫,比如第39軍。所以,廣東守敵雖然看上去番號一大堆,但大部分是戰鬥力不強、建制不完整的烏合之眾。不僅如此,蔣介石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還繼續上演宮斗劇。按說廣東算是由白崇禧任長官的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的防區,而白崇禧也十分看重珠江三角洲這塊近代中國最富庶的地區。特別是廣州,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是直轄市,級別與省府平行,稅收高於全省。控制了廣東,他白崇禧尚存的20多萬桂軍子弟兵就有了相對可靠的糧餉來源。就在衡寶戰役之前,美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曾當面許諾繞開蔣介石單獨與桂系合作,一開口就是7500萬美元和40個師的美械裝備。這也就是為什麼白崇禧敢於拿出血本在衡寶地區與林彪過招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關於廣東的防務,李宗仁和白崇禧一直極力主張調桂系三個軍進入,同時還同余漢謀共同搞了個「湘粵聯防體系」。
桂系的這點小九九豈能讓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蔣介石就範?廣州的黨政軍大權全部由蔣介石的私人和嫡系把持,所以蔣介石專門威脅建議把廣州改為省轄市的余漢謀、薛岳等粵籍將領:「誰反對我,我就叫誰死在誰前面。」在廣東防禦問題上,蔣介石又屢屢越過李宗仁直接插手,反正就是不允許桂系部隊入粵。而身為廣東綏靖公署主任的余漢謀,雖然傾向於桂系部隊入粵,但不敢得罪蔣介石。權衡再三,他採取了一種折中方案,從廣東北面的樂昌、曲江、南雄開始經英德、翁源直到廣州,布置了三道防線,每條防線部署2—3個軍,全部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剩下自己的舊部部署到南面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從這個部署不難看出,一旦解放軍南下進入廣東,蔣系部隊首當其衝,余漢謀的舊部可以經雷州半島撤向廣西或海南島。
敵人內部的劇烈鬥爭造成的防禦漏洞,給我軍提供了寶貴的戰機。
1949年9月28日,陳賡第4兵團、鄧華第15兵團的20萬大軍正式踏上了進軍廣東的征程。正是在這個時候,衡寶戰役的大幕徐徐拉開,原先集中在湘粵邊界的桂系部隊3個軍北調,為我軍南下廣東又一次提供了便利。而布防於廣東北部的國民黨軍一群烏合之眾哪裡是解放軍的對手?大多數未戰先逃。陳賡兵團、鄧華兵團一路南下,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作戰,至10月10日就全部突破余漢謀的兩道防線,逼近廣州。
可就在陳賡、鄧華一路勢如破竹、國民黨軍一潰千里,廣州指日可下之際,林彪的一封電報從千里之外的武漢發到陳賡的辦公桌上,他要陳賡兵團停止南進廣州,轉兵向西入廣西,佔領桂林和柳州,切斷白崇禧集團由湖南撤往廣西的退路,配合四野第12、13兵團合力圍殲白崇禧集團主力于衡寶地區。
林彪之所以緊急叫停解放廣州的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南戰場的主要敵人在於實力最強的白崇禧集團,殲滅了白崇禧集團,中南地區的軍事任務就算結束了。
熟悉軍史的朋友應該很清楚,在漫長的革命戰爭年代,我軍的主要作戰原則在於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和殲滅敵人的有力量,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在敵強我弱的紅軍時代、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初期如何有效保存自己是前提,其次才是去消滅敵人。現在形勢則不一樣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喪失殆盡、殘餘的部分苟延殘喘,如有效保存自己已經不再是前提,快速殲滅敵人才是最緊要任務。就軍事觀點來說,林彪的主張並非一無是處。
但是林彪忽略了與軍事任務並行的另一個任務——政治任務。在此之前20年的革命戰爭中,我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因為形勢原因,全黨、全軍的主要的政治任務集中在農村。根據戰爭進程的發展,1948年西柏坡九月會議提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暗示了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則正式確立了這項工作。百萬大軍渡江南下,同時又有幾十萬地方幹部緊隨其後。
四野進軍中南時,特別是在進軍廣東之前,黨中央專門成立了以葉劍英、張雲逸、方方為第一、第二、第三書記的華南分局,主要負責解放廣東和經營兩廣的工作,進軍廣東的第4兵團、第15兵團接受第四野戰軍和華南分局的雙重領導,而幾十萬大軍的後勤支前工作都由華南分局承擔。如果放在經營多年的解放區,如此大規模的之前工作也不是件輕鬆的差事。更何況廣東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反動勢力的地盤,開展這樣的大體量工作,困難可想而知。而要確保大軍後勤供應工作順暢,儘快解放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則是必然的。
因此,林彪的電報一到,以葉劍英、陳賡為代表的黨政軍領導人都覺得十分意外和不解。就在林彪電報到達的當天,10月11日,葉劍英、陳賡、鄧華、方方、賴傳珠等五人聯名向林彪去電,詳細闡述了解放廣州的重要意義。他們首先堅決支持軍委和四野在湖南、廣西邊界殲滅白崇禧集團的方針,但是認為第4兵團西進桂林不妥,原因是距離太遠(1300里陸路),耽誤時間。打下廣州後以水路運輸取道梧州直取南寧比較合適。更重要的是,廣東的敵人還沒有完全消滅,第4兵團此時西去,只留下第15兵團的兩個軍壓力很大。
兩邊領導人互發的電報同時也傳到毛主席那裡。這種做法不是越級上報,而是黨中央在解放戰爭後期為了順應形勢發展,加強全黨、全軍紀律性,推進科學化、正規化而制定的一項基本制度——報告制度。具體要求有三點:各中央局、分局和各前敵委員會對下級發出的一切有關政策及策略性質的指示及答覆,同時也要發給中央一份;下級向上級所作政策及策略性的報告,也需要告知中央;每個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都有單獨向中央或中央主席隨時反映情況及陳述意見的義務及權利。
因此,就組織程序而言,葉劍英、陳賡雖然受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和華南局領導,但他們同時也是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直接向毛主席彙報問題並不違反原則。
因為距離原因,林彪最先收到葉、陳的電報。而此時衡寶戰役已接近尾聲,白崇禧的主力4個師在劫難逃,但白崇禧本人還有十幾萬人依然繼續向廣西退卻。稍稍鬆了一口氣的林彪雖然還是建議陳賡兵團暫時不進攻廣州(因為他擔心會讓廣東的敵人逃到廣西,造成敵人兵力集中的局面),但是沒有把話說死,而是提出要在以殲滅敵人為前提的情況下解放廣州的意見。
未等葉劍英、陳賡答覆,毛主席關於第一封電報的回電到了,表示同意林彪關於第四兵團提前進入廣西的意見。很顯然,在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問題上,毛主席和林彪是不謀而合的。但毛主席更是一位善於駕馭全局、洞察形勢的偉大領袖,同意林彪的意見那時因為衡寶戰役的勝敗還在兩可之間。當衡寶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凌晨,毛主席的主意就變了,他給林彪的電報中也詳細闡述了陳賡兵團不進攻廣州直接西進廣西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基本上和之前葉劍英、陳賡的意見一致。事實上,毛主席在制定「大迂迴、大包圍」戰略的過程中就非常有先見之明的指出殲滅白崇禧集團無外乎湖南、廣西、雲南三地,而以廣西的可能性最大。殲敵於湖南,對於我軍來說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條件嚴重缺乏。殲敵於雲南,我軍勞師遠征,而且會給進軍大西南的第二野戰軍主力帶來麻煩,算是最不理想的。而白崇禧和他的幾十萬桂軍都是土生土長的廣西人,輕易不會離開,殲敵於廣西的可能性最大。
前線幾位主要將領在重大戰略問題上產生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事,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就非常考驗最高領導人的領導智慧和領導藝術以及下級領導人之間的擔當力。所幸的是,我軍中高級領導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智慧和胸襟。葉劍英、陳賡在發給毛主席和林彪的電報中除了力陳自己的觀點外,結尾也表達了堅決服從的態度,「也許這是偏重局部的看法,你們從全局打算認為必要,命令一到,我們堅決執行。」毛主席在給林彪的電報中同樣也是,結尾表達了尊重林彪意見的態度,「陳賡兵團最終如何行動,須待林彪考慮成熟時再作決定。」
最後,林彪放棄了自己的想法,致電陳賡「要該兵團繼續向廣州前進。」
而陳賡則不負眾望,指揮第4兵團連續十晝夜窮追猛打,不僅解放了廣州,而且將從廣州逃出來的國民黨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第21兵團4萬多人全部殲滅在廣州和雷州半島之間的陽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