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億清史」背後的故事:一場國家級的學術豪賭
2003年,一項號稱「新中國史學最大工程」的項目悄然啟動。這就是清史纂修工程。
目標宏偉:全面、系統地編寫一部權威的《清史》,填補「二十四史」之後的空白。
背景光鮮:由老一輩學術泰斗戴逸擔綱主持,數百名專家學者參與,集中了全國史學界最優資源。
資金充足:據媒體披露,整個項目投入約6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瞠目的天文數字。
起初,人們對這項工程充滿期待。畢竟,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三百年歷史牽動著無數後世命運。晚清的衰落、列強的入侵、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些章節都還沒有被真正系統地書寫過。
然而,從2003年啟動到如今的2025年,20多年過去了,這部《清史》卻始終沒有正式出版面世。這也引發了公眾的疑問:「錢花了,時間也夠了,為何還沒個結果?」
二、不是沒人幹活,而是活太難干:這部《清史》,比想像複雜得多
先說史料。清朝三百年,留下的檔案資料量級極其驚人。僅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清代文件,就超過一千萬件。不少還是滿文檔案,需要翻譯、註解、比對,再進行學術分析。光是史料的校勘、分類、錄入,就讓人應接不暇。
再說人員。清史工程涉及全國幾十家高校和研究機構,上百位專家教授分布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民族等若干領域。看似「兵強馬壯」,實則「各自為戰」。每個小組有自己的節奏、方法和理解,如何整合成一套統一的敘述體系,是一個難題。
此外,學術分歧也越來越多。一派主張延續傳統「正統史」的寫法,強調帝王將相和國家制度;一派則傾向於引入社會史、文化史、邊疆史等現代視角,強調底層人民與多元文化。
這種觀點上的撕扯,常常會導致一個章節反覆改稿、難以定稿。一些章節甚至在送審前一周,突然被「打回重寫」。
更何況,一些歷史事件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敏感性,比如清末的民族問題、邊疆治理、宗教衝突、中外關係等。既要寫實,又要避免不當解讀,對作者和審稿人都是極大的挑戰。
換句話說,這不是寫作文,而是「走鋼絲」: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議。
三、誰都想講清史,但沒人能「一錘定音」:這是一場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拉扯
為什麼清史編不出來?從表面看,是資料繁雜、學術爭議、協調困難;從深層看,其實還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今天該如何書寫清朝這段歷史?
有人說,要從民族融合的角度出發,突出清朝的統一大業。有人說,要強調它的封建本質與社會矛盾,也有人主張更多關注普通人的命運與文化變遷。
但問題在於,一部正式出版、寫進「正史系列」的清史,最終必須選定一個統一的立場和框架。它不能只是「論文合集」,而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邏輯和表達。
可在這個學術分歧前所未有複雜、信息傳播異常敏感的時代,想達成共識,實屬不易。
再加上時代變化帶來的現實考量。有些章節寫好後,可能因為新的社會背景,需要重新審視某些觀點;有些資料在網上被熱議,也可能影響最終選材。可以說,這部書既要面對歷史的審判,也要經受現實的考驗。
不僅如此,工程後期還面臨學者老去、人才更迭的問題。最初帶頭的戴逸先生如今已年逾九旬,許多老專家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主持編寫。而年輕一代學者,雖然研究能力不俗,但缺乏整體把控能力,又不願墨守成規,導致進度進一步受限。
結語:一部史書的「難產」,是中國現代學術生態的一個縮影
20年、6億投入,換來了一部至今未完成的《清史》。有人感到惋惜,有人質疑效率,也有人反思體制。但說到底,這背後折射出的,正是現代中國在處理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複雜關係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錢花得冤」,也不能草率地下結論說「工程失敗」。相反,正因為這部《清史》承擔的使命太大、目標太重,所以才難以「輕裝上陣」。
也許最終,這部清史仍將面世,但它可能不再是我們想像中的「完美正史」,而是一個「多視角」的成果合集——它的最大價值,也許不在於「寫成了一本書」,而在於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如何看待過去、處理歷史的一段探索歷程。
因為歷史,從來不只是寫給過去的,更是寫給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