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微言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結束。蔣介石一方面虛與委蛇地與中共方面談判,一方面調兵遣將,從大後方搶運國民黨軍隊到大城市接收地盤。
一場中國命運的大決戰即將拉開大幕。
林彪、粟裕,這兩位被稱為中共軍隊最會打仗的將領,不但分赴各自戰場建功立業,還上演著高手之間的「隔空對決」。
一、林彪到東北,粟裕據華中
抗戰方畢,毛主席就將雪藏多年的林彪派往東北戰場,力圖控制這一背靠蘇聯的戰略要地。
中央「不惜血本」給林彪選調精兵良將,八路軍在山東的6個師、新四軍黃克誠部1個師,共11萬精銳,還有彭真、張聞天、高崗、陳雲四位政治局委員,悉數開往東北。
這是一個獨冠各方的強大陣容。
林彪也摩拳擦掌,竭盡全力控制東北。但此時,杜聿明率領的國民黨2個軍攻克了山海關,林彪不得不暫時放棄獨佔東北的打算,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剿滅土匪、開闢根據地、建立地方政權上,「準備渡過整個冬天,到明春再集中打大仗。」
與林彪久居延安不同,日本投降時,粟裕正在江南與日軍作戰。
粟裕所在的華東、華中地區,是國民黨重兵集結地,徐州一帶有13個軍,沿江一線還有5個軍,粟裕面臨的壓力遠遠大於林彪。
粟裕就近部署指揮消滅頑固的日偽軍,完成了中央「鞏固華北、華中」的戰略目標。隨即,1945年9月17日,粟裕奉命率新四軍所部渡江北上。10月8日,毛主席致電「同意粟裕留華中任司令」。
二、林彪養精蓄銳,粟裕小試身手
1946年1月,國共簽署停戰協定。但蔣介石深知東北的重要性,把東北排除在停戰協定之外,命令杜聿明加緊佔領全東北。
國民黨除了第13軍、52軍外,還調派了5個軍支援,包括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一時間國民黨在東北兵強馬壯。
杜聿明加緊進攻,1946年4月18日至5月19日,「四平保衛戰」爆發,東北民主聯軍未能抵禦住國民黨軍的進攻,四平失守,東北民主聯軍傷亡8000餘人。
杜聿明逞戰勝之威,繼續北進,東北我軍撤退至第二松花江以北固守。1947年2月,東北民主聯軍在給中央的報告曾提到,經過這次失敗,「許多主力部隊失去戰鬥力」。這是林彪一生中最大的作戰失敗之一。
幸運的是,由於國民黨在東北戰線拉的太長,不得不停止追擊。在馬歇爾的調停下,雙方停戰四個月。
東北我軍得到了寶貴的休整,黨中央鑒於東北形勢的需要,將林彪從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直接提拔成東北局書記,從此黨政軍一肩挑,全權負責東北大政。
粟裕與林彪不同,抗戰期間,粟裕始終在前線未曾離開,親手將部隊從幾千人擴充到數萬人,從游擊戰到運動戰,一步一個台階,對戰鬥和戰役指揮遊刃有餘。
黨中央和毛主席交給粟裕的任務是,組建一支強大的野戰軍,目標人數5萬。但是他麾下最精銳的葉飛部三個旅跟隨陳毅去了山東,粟裕便將王必成、陶勇所部和地方部隊合併,組成了四個野戰縱隊。
但粟裕不愧是戰術大師,他利用抗戰後期逐步發展的運動戰經驗加以推廣,組織縱隊指揮員學習大兵團作戰經驗,很快就把這四個野戰縱隊訓練成了一支強悍的勁旅。
粟裕決心在華中地區南北兩線各組織一個戰役,於是,華中野戰軍相繼組織了高郵戰役、隴海路東段戰役,全部完成了預定的作戰任務和戰略目標,並使得山東和華中兩大戰略區連成一片。
粟裕的積極主戰,給我軍在華中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
三、全面內戰爆發,粟裕大顯身手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撕毀《停戰協定》,430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與120萬土槍土炮的共產黨軍隊,開始全面角逐。
粟裕所在的華中,位於南京周邊,是蔣介石政權的「畿輔」,面臨著國民黨軍的重點「照顧」。粟裕承受了國民黨軍隊蓄勢已久進攻的第一波狂潮,接連不斷苦戰。
李先念部中原突圍時,粟裕在外線大膽出擊,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華野3萬人進攻黃埔一期生李默庵率領的5個整編師12萬人,殲滅其5萬餘人,以少勝多,七戰七捷。
蘇中七戰七捷,成為粟裕指揮作戰的神來之筆和戰例經典。
我軍能不能打得贏,毛主席最開始很擔心。蘇中戰役第一次作戰結束時,主席還反覆致電粟裕,詢問戰果情況。可自從第二次作戰勝利後,毛主席再也不來電詢問了,而是直接發電祝賀。
戰後,毛主席通令全軍推廣華野和粟裕的作戰經驗,稱讚他「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為了給粟裕更大的施展才華空間,1946年10月15日,毛主席確定華東地方軍政指揮體制,明令「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以副手作為最高軍事負責人,這是毛主席做出的不同尋常的決定,也是前所未有的特例。
粟裕負責戰役指揮後,又取得了宿北戰役勝利,國民黨整編69師中將師長戴之奇自殺,所部2.1萬人被殲,創造了國共內戰以來我軍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人數的記錄。隨後,又取得魯南大捷,活捉國民黨2名中將師長。
粟裕再接再厲,1947年2月,他發起萊蕪戰役,一戰殲敵5.6萬人,不但再創殲敵濟記錄,還活捉了黃埔一期生李仙洲等17名將官。
四、林彪欽佩粟裕
蔣介石把進攻重點方向放到了陝北和山東,沒辦法給東北戰場更多的兵力,林彪就利用這段有利時機,對東北民主聯軍進行整訓。
一時無戰事,林彪便研究起關內戰事。毛主席通令全軍學習華野戰績的電報,林彪也收到了,他讓參謀收集粟裕指揮蘇中戰役的資料。
劉亞樓給林彪送來了資料,研究琢磨多日,林彪說:「粟裕盡打神仙仗。」他還進一步說到:「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林彪在東北
粟裕和林彪在南昌起義時,同是朱德麾下的連級軍官。上井岡山後,林彪逐漸得到毛主席青睞,粟裕卻因機緣不至而長期止步不前。紅軍時期後段,林彪已經成為軍團長,而粟裕卻還是個師級幹部。
抗戰時期,林彪在平型關大捷後因負傷長期遠離一線,而粟裕則經過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天目山戰役,迅速脫穎而出。到此時,已經成為與林彪比肩的一位戰略方面軍負責同志。
紅軍時期,林彪雖然身為第一軍團長,但指揮部隊人數僅在一萬人上下。抗戰初期,林彪長期遠離戰場,此時驟然指揮十幾萬、幾十萬軍隊,他對大兵團作戰出現了不適應和生疏感。
林彪致電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要求提供粟裕、劉伯承的作戰總結。毛主席很快滿足這一要求,林彪按照轉發過來的電報,「以便研究吸收」。
東北民主聯軍漸漸恢復元氣,從1946年12月到1947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相繼進行了「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等戰役,東北我軍大兵團作戰能力明顯提升,此時已能在戰役中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一個師。
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在作戰前線
蔣介石的最大噩夢隨後將至,5月份的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被粟裕連根拔起,從中將師長張靈甫到馬夫伙夫,一個也沒漏網。毛主席事後說,消滅74師,他和蔣介石都想不到。
陳毅高興地對粟裕說:「老夥計,這個仗,你硬是越打越精神了!」
五、陳毅說:粟裕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
到內戰整整一年時,延安公布了各野戰軍的戰績,華野戰績高居榜首。(其中,華野殲敵43.4萬人,東北民主聯軍殲敵17.5萬人。)
華野的前身是新四軍,新四軍是長征時期留下來的南方八省13個紅軍游擊隊發展而來,屬於地地道道的「偏師」,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卻能異軍突起,成為一匹意料之外的黑馬,這不能不說是粟裕的功勞。
粟裕的輝煌戰績,給了毛主席戰勝蔣介石的信心,1947年7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小河會議上說「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五年解決。看過去這一年的成績,是有可能的。」
一個月後,毛主席給華野去信,對粟裕特別予以褒獎:「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戰區戰績最大的軍隊。」
在關外,杜聿明因胃病調離東北,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越戰越勇,國民黨軍則越打越少、兵力枯竭。到一年後,林彪指揮大軍包圍了錦州,重新被蔣介石啟用的杜聿明趕到瀋陽「救火」,但已無力回天。東北戰場,大勢已去。
解放戰爭第二年,粟裕與陳毅率軍挺進中原地區的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大軍組成「品」字形配置。粟裕還主動致電毛主席,提出了採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即軍史上著名的「子養電」。
中央五大書記專門招來粟裕聽取彙報,最終同意粟裕的建議。粟裕很快打開了局面,於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取得了豫東戰役勝利,完成了毛主席給予的殲敵10萬人的任務,迅速改變了中原我軍一度膠著的戰局。
粟裕指揮豫東戰役勝利,毛主席高興地說:「我們過山坳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正如陳毅1947年8月給毛主席的電報中所說,粟裕的脫穎而出,「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毛主席則回電錶示讚許:「所見甚是,完全同意」。
六、兩大戰將兵鋒所至,席捲江山
有意思的是,在解放戰爭的最後階段,林彪與粟裕這兩名戰將,都與毛主席唱了一次「反調」。
林彪堅持北上而不南下,粟裕堅持不渡江。
結果,粟裕不渡江卻促成了淮海戰役,林彪未南下,堅持打北面的長春,屯兵堅城之下進退兩難,直到轉戰錦州,這才有了遼瀋戰役。
經過兩年多的爬坡,國共決戰的時刻到來。林彪率先承擔了生死決戰之責,因為東北戰場是我軍唯一占絕對優勢的地區,而林彪也不負眾望,以超絕優勢,風捲殘雲、乾淨利落地將東北國民黨軍消滅,取得了空前規模的勝仗。
粟裕在華東戰場,主動請纓,根據戰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將最初設想的規模較小的小淮海戰役,演化為戰略決戰的大淮海戰役,從此長江以北再無大的戰事,解放軍百萬雄獅浩浩蕩蕩下江南了。
粟裕以七戰七捷,為我軍取得了全面內戰勝仗的開端,又以淮海戰役的完勝,為解放戰爭大規模戰役進行了收尾。
粟裕譜寫了一名卓越戰將最精彩的篇章,他出神入化的作戰藝術,不僅征服了偉大統帥,也令我軍那些經歷十幾年槍林彈雨的戰將們欽佩,當然折服了林總這位優秀的軍事家。
—全文完—
作者: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