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都未必會相信

2020年09月15日15:56:10 歷史 1161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執掌大清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崩於中南海儀鸞殿,享年七十四歲。

首先,慈禧是病死的這件事,史學界多數是認可的。

關鍵在於慈禧是因何種病而死的,這點尚未得到共識。

慈禧的死因,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死於痢疾,用我們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拉肚子拉死的!

慈禧臨死前的幾天,正值她七十三歲壽宴,這次壽宴如同往昔宮廷壽宴一樣的豪華,宮廷是專門請了一批京內最好的大廚擔當此次壽宴的掌勺,為慈禧準備了一百餘道美味佳肴。按理說,作為行將就木的老人,慈禧應該要講究飲食健康了,因她的內部器官基本已退化,很多食物已是不能再吃。但是在宴席上慈禧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吃了大量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且還飲了不少白酒。

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都未必會相信 - 天天要聞

這下可好,暴飲暴食下,當天慈禧的身體頓時就垮了下來。據清末宮廷史官惲毓鼎在《澄齋日記》所載:「辰正,皇上率王公百官在來熏風門外行禮,臣毓鼎侍班,入寶光門後始知聖躬不豫」,第二天百官前去行禮時,慈禧的身體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據史所載,慈禧感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每天達幾十次,並帶有膿血。

料想是因突然的暴飲暴食,加之所吃的食物又多是三高、辛辣的食物,致使慈禧的胃、腸道出現嚴重的不適,繼而誘發痢疾,從而出現腹瀉、便血的現象。而要知道,此時的慈禧已是七十四歲高齡,連日的腹瀉,還帶有便血,即使是健壯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承受的起這樣的折磨,更何況是慈禧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想像,連日的腹瀉,加之便血,對於本就疾病纏身的慈禧來說,就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此時,即使慈禧是太后,擁有著彼時世界上最好的醫療條件,也依舊是無力回天,畢竟年齡擺在那裡,內部器官早已退化,身體機能也已達到一個冰點,此時除非將慈禧身體內的器官全部更換,不然只能是等待死亡。

其實,慈禧早年就疾病纏身,壽宴上的暴飲暴食,只是壓倒慈禧的最後一根稻草。

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都未必會相信 - 天天要聞

從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窺知慈禧早年就患上了「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疾病。

所謂「糖尿病性胃輕癱」,就是一種糖尿病胃腸植物神經病變常見的癥狀,典型癥狀為腹脹、早飽、厭食、噯氣、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此類癥狀容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胃張力缺乏,胃動力紊亂,從而引起胃瀦留,從而引起小腸和結腸排空異常,引起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癥狀

據光緒元年(1875年)關於慈禧的脈案載述,慈禧在40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心脾不足」的癥狀。所謂「心脾不足」,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見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脈細弱。

之後從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的脈案就經常出現「飲食運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的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脈案中:「太醫施煥診得慈禧太后脈兩寸關弦滑而數……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煩熱難受,小便頻數,大便泄,喉中痰涎瀝瀝有聲,乃胃熱肝燥、腎不攝津所致。曾仿飲一沫一之消渴處理,用此方治療,希冀取效」。中醫的「消渴」,指的就是西醫所說的「糖尿病」。

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院士在《清代宮廷醫話》一書中就這樣說道:「縱觀現存西太后一生的脈案,以脾胃違和的疾病居多,晚年更加嚴重,或氣滯食積、或胸脅震響、或溏泄,不一而足」,氣滯食積、胸脅震響、溏泄,這些表現皆是糖尿病性胃輕癱的典型癥狀。

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都未必會相信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慈禧很早的時候,就患有「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疾病,是經常性的腹瀉、腹脹,彼時鑒於慈禧還算年輕,且保養的也可以,所以並未引起嚴重的後果。但是,隨著慈禧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老化,突然之間的暴飲暴食,慈禧的身體就再也支撐不住,瞬間垮掉。

至於,為何慈禧那麼早的就疾病纏身,其原因說白了就是好吃懶做。身為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那是絕對養尊處優的,不用干任何事,走路有人抬著,甚至連剝水果皮,她還不用動手,這樣的人絕對是懶做型的。而從關於慈禧的飲食檔案來看,慈禧十分喜歡吃各種點心、動物內臟和油炸食品。

而這些皆是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在懶做的前提下,是極易造成慈禧身體的超重與肥胖的。且,過量的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膳食的攝入,還會加重慈禧胰腺、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生理負擔,使心臟負荷加重,繼而引發腹痛、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癥狀,甚至還會引發胃穿孔、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心絞痛、心肌梗死。

由此,對於一個很喜歡吃三高食物的慈禧來說,中年疾病纏身,也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與今天我們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時,名是名,字是字。《顏氏家訓》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就是說「名」是用來區別彼此的,「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後便有父親給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陳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陳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谷嘉先生,於2025年5月14日上午8時逝世,享年91歲。陳谷嘉陳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1959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執教於湖南大學。1959年11月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從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嗣後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 天天要聞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曹操死後,他大兒子曹丕當了皇帝。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順眼,為啥呢?因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歡他,差點讓他接班。現在曹丕當了皇帝,越想越氣:這小子留著遲早是個禍害!這天上朝,有個大臣打小報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寫詩發牢騷,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 天天要聞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14日公開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8604部隊和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東京,日本細菌戰研究專家、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召開說明會。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5月14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工作人員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的留守名簿。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民國人物張宗昌 - 天天要聞

民國人物張宗昌

給了我們所知道的很多負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殘暴冷血,鎮壓勞工,,扼殺新聞自由、橫徵暴斂等等。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 天天要聞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