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場是二戰打得最猛烈的戰場之一,蘇德雙方是陣亡、死亡人數最多的,軍事才能最為出眾的也是蘇德指揮官們。曼斯坦因是德軍中公認的戰略家,很多德軍高級將領都願意讓曼斯坦因擔任陸軍總司令,可見其在德軍中有很高的威望。朱可夫是蘇軍勝利的象徵,是蘇聯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頭號功臣,兩人都代表了各自國家的最高指揮水平,兩人在戰場上相遇,誰的指揮才能更勝一籌呢?
毫無疑問曼施坦因元帥是德軍頂級戰略家,他修改的施里芬計劃,讓德軍成功入侵法國,橫掃西歐,在蘇德戰場上運用靈活的戰略頭腦,接連打下多次大規模勝仗,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放眼整個世界,他的戰略頭腦絕對算得上數一數二的。
朱可夫元帥作為決定二戰勝利的關鍵人物之一,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守列寧格勒整整900多天,讓德軍自始至終沒有拿下這座城市。還領導蘇軍打贏了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兩場戰役。
由於他赫赫的戰功,直接被授予了蘇聯英雄勳章,該獎章在蘇維埃漫長的歷史中,只有他和勃列日涅夫兩人獲得過,稱他為蘇聯頭號戰略家也毫不過分。那麼曼帥與朱可夫元帥,究竟孰強孰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兩人的戰略思維不同。曼施坦因元帥作為閃電伯爵,沿用閃電戰思維,強調無休止的進攻,並且要出其不意,針對交通線路,主要城市等目標發動突襲,短時間讓對方陷入混亂,迅速取得勝利。
朱可夫元帥與之大不相同,他沿用大縱深戰略,利用廣袤的土地和較長的作戰時間,打這場戰役的時候,提前安排好下一場戰役,與敵人主力進入反反覆復的交戰狀態,盡全力保證後援部隊的到來,直至將敵人實力消耗完。
然而大縱深戰略不怎麼適用於二戰,因為這種戰略還是一戰後提出的落後作戰思想。二戰已經轉變為現代戰爭,在坦克、突擊部隊的面前,沒有反覆的餘地,這也是為何蘇聯前期付出巨大傷亡的原因之一。
哈爾科夫反擊戰一錘定音,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德軍陷入被動局面,一直被追趕到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地區,這時候是曼施坦因一人對抗蘇軍的瓦杜丁、戈利科夫、朱可夫三位將軍,他們竟然朝著正西的方向挺進700公里,抱著極為盲目的看法,認為德軍無力反擊,全然無視後方補給線的安全。
讓曼施坦因盯准一個空子,接連幹掉蘇軍52個師,一舉讓蘇聯剛得到的優勢蕩然無存,讓盟軍各國都陷入悲觀當中。從此戰役就能看出蘇聯指揮官的決策能力,有點不講究實際。
兩人的作戰理念不同,曼施坦因用戰略戰術彌補軍隊實力差距,講究就能放棄就放棄,日後還能反攻,不需要讓士兵一味地死守。朱可夫則是用軍隊實力差距彌補戰略不足,他不讓士兵後撤,總是堅守一些無意義的土地。
事實證明,這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價,而且誰撤退就把誰送上軍事法庭這種規矩,一度讓士兵們軍心渙散,雖然蘇軍最終取得勝利,但是付出了數倍於德軍的傷亡。評價元帥能力強不強,不僅僅要看能不能打勝仗,關鍵還得看是否愛惜士兵,運用戰略頭腦儘可能得減少士兵的傷亡。
總的來說,曼施坦因擅長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朱可夫擅長對戰場的把握,臨場發揮性質的。曼施坦因的戰略眼光相對比較強,現場大兵團指揮朱可夫強些。兩個人各有千秋,各有優點。優秀的將領就是能夠熟悉手裡的軍隊,並讓他們發揮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