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投靠劉備之後,首次用兵就是博望坡之戰,也就是鼎鼎有名的火燒博望坡,諸葛亮指揮若定、略施小計,就打得曹軍丟盔棄甲,擊敗夏侯惇的十萬大軍,為劉備解了第一次兵戈之危機,那麼博望坡之戰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投靠劉備之後,早就想到了曹操會派大軍前來進攻荊州,而劉備駐守的新野又是荊州最北邊的前線,早在曹軍還沒有來的時候,諸葛亮已經開始讓劉備招募民眾而訓練陣法,真等到夏侯惇率領大萬大軍前來進犯時,諸葛亮早就做好了安排,以關羽、張飛各自率領一支軍隊作為伏兵,劉封率領一支軍隊專門放火,劉備和趙云為前鋒,以敗戰引誘夏侯惇進入博望城。
夏侯惇是曹操最親信的將領,也是這次曹軍的主帥,其麾下還有于禁、李典等將,夏侯惇仗著實力雄厚,兵多將廣,根本不把劉備放在眼裡,一直追著劉備打,結果就被引進了包圍圈,在一處道路狹窄,雜草叢生的地方被前後堵住放火,結果就是曹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而這一切,都是諸葛亮在幕後坐鎮指揮的功勞,這一戰也扭轉了關羽、張飛對諸葛亮的看法,由懷疑到佩服。
同時,這也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展示其軍事才能,只用了火攻的計謀就大破夏侯惇的十萬大軍,這給了弱小的劉備與曹操對抗的底氣,要知道劉備當時僅有數千兵力,實力是弱小得一塌糊塗。
由於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同時用的又是火攻,再加上三國演義中博望坡之後又相繼發生了諸葛亮指揮和策劃的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加起來一共是三把火,因此後來的人把新官上任一定要放三把火作為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引申為新官要想有所貢獻,必須在剛剛就任期間做出一些有益於政績的工作,也就是後來俗稱的「新官上任三把」。
但以上內容全部是三國演義中所記載的故事,由於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並不代表真實的歷史,因此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與真實歷史上的火燒博望坡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點不一樣就是:領導博望坡之戰的人不一樣。三國演義上說是諸葛亮領導的,實際真實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是劉備領導的,正史上當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隱居,還沒有投靠劉備呢,
第二點不一樣就是:博望坡之戰的方式不同。三國演義上說是諸葛亮用誘敵深放之計加上火攻擊敗夏侯惇的,實際真實歷史上並沒有用火攻,雖然有引誘夏侯惇進包圍圈的計謀,但沒有用火,只是安排了伏兵擊敗了夏侯惇。
第三點不一樣就是:博望坡之戰發生的原因不一樣。三國演義上說是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主動進攻劉備所在的新野,而博望坡是必經之路,實際真實歷史上是劉備趁曹操在北方作戰時,主動率軍進攻曹操的核心地區許都,在博望這個地方曹軍被迫反擊的。
下面簡單地說一下真實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這可是劉備平生第一次打的大勝仗,而且是對戰白地將軍夏侯惇(都說夏侯淵是白地將軍,其實夏侯惇也是),夏侯惇是曹操最親信的大將,雖然軍事才能有限,但是實際權力和受信任程度沒有人能比,這一戰是劉備率軍主動攻擊許昌,當時曹操還遠在北方征服袁紹的殘餘勢力,由夏侯惇、于禁和李典在博望這個地方阻擊劉備軍。
劉備與夏侯惇對峙,採用自毀營寨、佯裝撤退、誘敵深入的方法,成功地把白地將軍夏侯惇引進了埋伏圈,並且擊敗了夏侯惇所率的軍隊,當時李典還勸諫夏侯惇不要追擊劉備,有可能會中了劉備埋伏,夏侯惇不聽,結果真中了埋伏,還打了個大敗仗。
由於李典早就推測到劉備可能是假意後退,因此在夏侯惇被劉備包圍的時候,李典與于禁率軍救援了夏侯惇,當時由於劉備兵力也不多,劉表也不願意多給劉備兵力,導致劉備沒有能力同時擊敗夏侯惇與李典,要不然夏侯惇還真有可能命喪劉備手下,這一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
真實的博望坡之戰沒有諸葛亮的參與,雖然那個時候徐庶投靠了劉備,但也沒有跡象表明徐庶參與了博望坡之戰,所以這一戰還是完全憑藉劉備多年的軍事經驗打出來的,雖然勝利的戰果不多,但對於劉備來說,好歹是其人生少數幾次勝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