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2020年04月07日23:24:04 歷史 1414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今天,海佑老師繼續給大家講解中國歷史文化特點。

說起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很多人都會想到元朝,但是再仔細一想,好像元朝除了疆域最大之外,就沒有什麼特殊的點了。

而且元朝的皇帝,我們除了知道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對其他的皇帝幾乎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甚至元朝皇帝的陵墓一座都沒有被發現。

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 天天要聞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元朝的歷史如此鮮為人知呢?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一,蒙古人重武輕文,不重視思想建設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起來的朝代,成吉思汗曾經說過,要讓全天下的土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由此可見,那個時代的蒙古人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但與其強烈的開拓意識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其極度匱乏的統治意識。

在蒙古人看來,只要縱馬佔領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成了蒙古的土地,但是他們佔領之後,並不如何重視建設和管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雖然蒙古人的鐵騎踏到了歐洲,但是歐洲各國在蒙古人走後不久就相繼獨立,蒙古人在歐洲並沒有留下什麼影響。

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 天天要聞

在中原地區也是一樣,蒙古人佔領中原之後,並沒有繼承宋朝的政治體制,而是依舊用草原上的那一套制度來管理中原。

這是非常不合時宜的,比如廢除了科舉制度,導致大量讀書人無事可做,只能去寫曲子小說和劇本,這也導致元朝歷史缺少官方記載文獻。

與此同時,當時的蒙古統治者對中原文化也比較排斥,甚至一些蒙古皇帝只會說蒙語而不懂漢文。

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 天天要聞

這和後世的清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清朝皇帝都是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精通蒙漢滿多種語言,而且平時多以漢語為母語,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存在時間比元朝長很多的重要原因。

第二,元朝存在時間較短且比較動蕩

金庸先生的射鵰三部曲就是以元朝為背景而創作的,從成吉思汗領導蒙古人四處征伐到朱元璋建國,期間不過100來年的時間。

但是在這短短100年時間裡,蒙古人大大小小的戰爭多得數不過來,從前期的王子西征、阿里不哥爭位戰爭、李璮叛亂、滅宋戰爭、平定海都、遠征緬甸、遠征爪哇、遠征日本、遠征越南,到後期的權臣內訌和農民大起義,元朝就沒過幾天太平日子。

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 天天要聞

在這些戰爭中,就算元朝有些史書,也在戰亂中被損毀,再加上統治者對史料的重視程度不高,就導致後世編著《元史》時參考的史料比較缺乏,所以後人對元朝的歷史知之甚少。

第三,異族入主中原,法理上有天然缺憾

當時的蒙古大軍,喜歡屠城,基本是打到哪屠到哪。在消滅南宋政權的過程中,他們也屢屢屠城。這對中原人的內心,造成了非常深的傷害。

且蒙古人統治中原,這是異族入主,在傳統文化價值觀視角下,存在著天然的法理缺憾。「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

元朝疆域歷代之最,為何後世卻總對其閉口不提? - 天天要聞

蒙古人統治中原期間,使得中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漢族士大夫一直都耿耿於懷。明朝士大夫們甚至對元朝的歷史並不認可,為了避免曾經被蒙古人統治的羞辱記憶,一些明朝士大夫們選擇對這段歷史避而不談,因此明朝士大夫對元朝歷史的記載並不多。

小結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由於蒙古人重武輕文,不重視文化建設,統治時間較短,且是異族入關,存在法理上的天然缺憾。如此一來,導致後世對元朝歷史知之甚少。

現在,甚至就是蒙古人,對其祖先的諸多事迹也知道不多,這是由於當時人的歷史局限性所致,我們也不能強求。

不過這些曾經的「異族」,如今都成了中華文明大家族的一部分。在中國新冠肺炎一起大爆發的時候,蒙古國也給予了我們大量援助,而且也正是由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才有了如今我們興盛的國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處仲,出生於公元 266 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費縣)人 ,是東晉時期極為重要的大臣與丞相,同時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的堂兄。他出身於頂級士族琅琊王氏,這個家族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4日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環球網記者: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六六鱗編輯|六六鱗前言1942年2月的一個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軍戰俘營內,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 天天要聞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一、臨危受命平永昌 建興九年的雨季格外漫長,霍弋站在永昌郡城牆上,望著遠處瘴氣繚繞的哀牢山,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劍柄上的銅吞口。三日前收到的軍報還揣在懷中——夷王孟獲的族弟孟琰糾集三十七寨蠻兵,已切斷通往滇池的鹽鐵要道。"參軍大人,閻都督的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