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2020年03月31日15:03:03 歷史 1500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從中國封建歷史看,改朝換代無非就是權臣篡位、農民起義、外敵入侵等原因。但是,如果簡單地用這幾種認識套在李氏朝鮮上,顯然過於主觀且不切合實際。朝鮮王朝能夠國祚500多年是有其獨特原因的。

一是獨特的半島地理位置

其實,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的壽命都不短,並非李氏朝鮮一朝壽命長。像李氏朝鮮之前的高麗王朝持續了474年,而在高麗王朝之前的新羅王朝從它成為朝鮮半島的統一王朝起算也有230多年,這要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個壽命較長王朝。如此看來,李氏朝鮮的長壽並不是因為其本身在制度等方面如何先進或者優越。

前文說到,一般王朝更替換代大都因權臣篡位、農民起義、外敵入侵等情況,但下文還說到這幾個方面在朝鮮基本沒怎麼發生過。其實,李氏朝鮮國祚500多年與其所處的半島獨特地緣環境有直接關聯。

朝鮮半島在東亞大陸和海洋之間的一個比較封閉的地理位置上,而通常情況下這種地理的環境發生顛覆性革命的概率較低。像島國日本比朝鮮半島更加封閉,日本皇室已經綿延了2000多年,李氏朝鮮的500多年根本無法與日本皇室相比。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中原王朝對李氏朝鮮的朝鮮半島似乎並不興趣,而且中原戰亂的衝擊波到它那裡已經是餘音了了了。可是島國日本與中原王朝就不同了,日本大陸政策的發起者豐臣秀吉首先覬覦的就是朝鮮半島,他發動的侵略戰爭讓半島第一次面臨亡國的威脅。

李氏朝鮮的地緣優勢:一個是在當時看來與中原不遠不近的距離,使其與中原保持了一種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既避免了中原王朝對它的同化,又保持了民族的獨立性。另一個是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恰好沒有讓雙方無法交流,所以千百年來半島崇拜中華文明,並與其保持了宗藩朝貢關係,所以在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時身為宗主國的明朝出兵相救理所應當。

在古代,由於受航海條件的制約,能夠對朝鮮半島構成威脅的只有日本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有宗主國的保護朝鮮王朝避免了被吞併。繼豐臣秀吉侵朝之後皇太極東征也曾一度對朝鮮王朝造成生存危機,這時宗主國明朝已經衰落。然而,皇太極的興趣並不在朝鮮而是入關滅明,東征朝鮮只是為消除側翼的威脅而已,所以在與朝鮮王朝確立稱宗藩納貢關係後,再無對朝鮮王朝動武。

二是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屈居人下是朝鮮王朝立國500多年以來,一直奉行的基本外交方略。除在甲午戰爭之後,與清朝解除宗藩關係獨立後暫短依附沙俄外,其餘時間都屈居於中原明清兩朝。

朝鮮王朝承認中原王朝為自己的宗主國,因為這樣不僅避免了自己被吞併,還能在受到外敵入侵時得到中原王朝的有效保護。在1592年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政權企圖吞併朝鮮半島,兩次侵入朝鮮,朝鮮瀕臨亡國。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打敗了日本,使朝鮮王朝得以光復國土,否則,朝鮮王朝早在立國200多年後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朝鮮王朝一直堅持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因為事實已經證明正是明朝與朝鮮王朝有這種宗藩關係,所以在危亡之時明朝才會出手相救。然而,在1636年皇太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被迫投降,拋棄了明朝,認皇太極為自己宗主,既化解了亡國危機,同時也使朝鮮王朝繼續存活下來。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同時,這種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使朝鮮王朝始終處於宗藩體系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懾朝鮮國內不穩定因素的作用。因為朝鮮國王的合法地位需要得到宗主國的認可和冊封才行。說到底,就是在朝鮮國內無論是權臣篡位,還是農民起義軍即便是推翻李氏朝鮮想要自立,也必須要經過宗主國認可這一關。

而這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因為作為宗主國想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朝鮮半島。如果與宗主國合作多年李氏朝鮮被推翻,會生出諸多變數,平添不少麻煩,所以相較之下宗主國更願意與李氏朝鮮保持這種穩定的宗藩關係。所以朝鮮半島生亂,李氏朝鮮有危機中原王朝不會坐視。像大明萬曆援朝抗倭、清末北洋軍平定壬午兵變、「東學黨」起義,目的就是保住李氏王族。

三是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

我們應該清楚,朝鮮王朝國祚500多年還是其內部起著主導作用。這才符合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原理。也就是說起主要作用的是李氏朝鮮統治階層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主要是標榜中國儒學的士大夫階層,他們長期壟斷教育、科舉、為官等特權,在中央和地方關係盤根錯節,十分複雜,發展到中後期時,一些權臣和黨派權勢發展到了極致,甚至控制了王權,左右國王廢立,比較有影響的權臣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坡平尹氏、驪興閔氏等,有影響力的黨派如東人黨、西人黨、老論黨、少論黨、南人黨、北人黨等,勢力都十分龐大。

然而,這些權臣或黨派無論怎樣折騰都沒有引起王朝更替。因為他們顧忌宗主國的威力,所以是有賊心而沒賊膽,只有通過政變廢立國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絕不敢自己稱王。而在朝鮮王朝500多年裡僅有兩次成功的政變,即「中宗反正」和「仁祖反正」,均為士大夫階層發起的政變。燕山君和光海君被推翻,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擁立另外的李氏宗親繼任國王,並以此居功至偉,享受特權,而朝鮮王室仍為李姓從未改變。

再有就是他們內部鬥爭激烈且分化嚴重。這也使朝鮮權臣和黨派難以形成氣候。因為這些權臣和黨派為了爭權奪利,不惜打壓限制其他派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其內部不斷分化。像東人黨分為南人和北人兩派,西人黨分為老論和少論,北人黨分為大北黨、小北黨、骨北黨和肉北黨等等,彼此鬥爭難解難分。這個問題的根就在於從李氏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起把整個社會人為地劃分為王族和士大夫(兩班貴族)、中人 、平民、賤民四個等級。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如此一來,黨爭無休無止,各方實力此消彼長,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以消解,更有利於李氏王族存活與延續。像大院君李昰應打擊勢道政治就是個例證。

總之,李氏朝鮮的朝堂之上,就是各派政治勢力黨同伐異的戰場。然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為李氏朝鮮提供了延續國祚的保護。

四是實力弱小的農民起義

在我國封建歷史中,農民起義是王朝更替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這一條放到朝鮮王朝似乎就不對了,因為在朝鮮王朝農民起義力量十分弱小,影響力也微乎其微,難以撼動李氏的統治。

李氏朝鮮國小且土地貧瘠,人口數量也極為有限,資源與物產也相對匱乏,通過與中原的朝貢貿易,李氏朝鮮有比較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所以很少有農民起義。而且身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的保護不僅限於外敵,也有維護朝鮮半島內部穩定的責任。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 天天要聞

到19世紀末,隨著朝鮮民族危機的加重、基督教的快速傳播,東學思想逐漸形成,朝鮮農民以此為指導爆發了朝鮮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度席捲半個朝鮮。在朝鮮政府的邀請下,身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出了兵。東學黨起義最終在朝鮮政府和日軍的聯合剿殺下告敗。

看到這裡,我們多少能明白朝鮮王朝何以能國祚500多年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聞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個延續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開國君主必定上膺天命,獲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續數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順民心,得到了民眾擁護的正當性。而真正贏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後代的文獻中,成湯被描繪成一位體恤民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