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2025年07月09日17:30:14 歷史 3313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8100,閱讀時間:約21分鐘

編者按:1987年始皇帝的萬里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此長城既是我國古代軍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更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那麼始皇帝長城是在什麼基礎上修建的?戰國時代的北方諸侯國又有哪些長城?蒙恬的北擊匈奴之戰又與始皇帝長城有什麼關聯?與長城配套的秦直道又是個什麼樣的工程?

趙武靈王的開疆擴土:趙北四郡間的長城

趙武靈王時期的趙國曾經有過一波開疆擴土。其中就包括了趙北四郡: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雁門郡(今山西寧武至大同、內蒙古豐鎮)、代郡(今蔚縣)。

然而此四郡之地人口稀少,這對於趙國的農業補助並沒有太大的益處,但為趙國增加了對匈奴的防禦縱深的用處還是非常大的。因此這時期的趙武靈王便將趙武侯時期修建的趙北長城進行了擴建。

為此武靈王基本放棄了與列國的合縱的同時還調動了大批的中原人口「填」入了北疆。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可能得不償失。

但從日後的結果來看不僅是為趙國日後保留了一支胡服騎兵的有生力量來抗秦,更為日後秦漢反擊匈奴留下了可提供的借鑒和經驗。具體到長城的走向則是東起河北蔚縣,過雁門轉入陰山山脈後西至烏拉特中旗的兩狼山。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風雲戰國》趙武靈王劇照

而關於趙北長城的行政區域這裡要重點解讀下東邊的代郡和西邊的九原郡。

其實趙人能夠得代郡用的其實是「陰招」:趙襄子將姐姐嫁給了原代國國主後又將其誘騙至雁門殺之。這種得地「不正」的手段只能滅其國卻並不能收服人心。因此趙國直至武靈王時期才在此設郡。

但這也反應了代郡的重要性:其地域主要是在蔚縣盆地,而且靠近中山國的北疆。盆地的性質不僅能讓趙軍在此進可攻退可守,還能做為攻打中山國的前沿基地。趙武靈王正是利用了此地才得以攻滅中山國。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風雲戰國》趙襄子劇照

而九原郡則因為其設立的時間到底是趙武靈王還是日後的秦國發起北征匈奴的蒙恬?對此向來都有爭議。關於這點筆者還是傾向於是趙武靈王。理由是雖然九原郡沒有具體設郡的時間,但趙武靈曾經將趙國邊境拓展至九原地,而且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趙武靈王曾經提出過一條繞道雲中,九原南下從秦國北面發起攻擊的路線。

雖然這樣的路線最終沒有成為現實,但這並不代表九原郡就不是趙武靈王時期設的。而且倘若趙武靈王沒有在最近的九原地設郡,那麼日後又該從何處出發去完成這條攻擊路線呢?因此可以大膽的判定九原郡不僅是趙武靈王時期設下的。更是直接面對秦國上郡的前沿基地。

然而到了秦滅趙之戰中,王翦選擇的攻擊路線並沒有從秦國北線的上郡出發去攻打九原郡。這是因為保留九原、雲中兩郡秦軍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對匈奴,而雁門、代兩郡所在的大同、蔚縣盆地地形則很容易讓秦軍陷入持久戰。

雖然憑秦國的國力並不懼怕持久戰,但王翦還是找出了一條切割南北兩線趙軍的路線:從井陘、漳水兩線出兵包圍邯鄲,再加上秦國又使用了用外交手段使趙國又一次陣前換將賜死李牧從而使趙北長城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火的情況下被秦國較為完整的接收了。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風雲戰國》李牧劇照

而當趙國滅亡之後,秦國在北邊的敵人就只剩下了燕國。

燕昭王的「遺產」:燕北長城

戰國中後期,燕昭王治下的燕國開始短暫崛起。此階段標誌性的軍事行動除了樂毅伐齊外便是昭王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前283一前279)的秦開率燕軍襲破東胡開地千餘里。

由此燕國的版圖便延伸到了遼東。此後陸續設置了上谷(治所今河北懷來)、漁陽(治所今北京密雲)、右北平(治所今河北平泉)、遼西(治所今遼寧錦州)、遼東(治所今遼寧遼陽)四郡。

並修築了西起造陽(今河北赤城),東至滿潘漢(今朝鮮西北部博川)的燕北長城,以及將原來的燕南長城進行了擴建,其大致範圍應該是從長城門(今河北易縣)沿易水直至太行山附近。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遼河文明:燕拓北疆》劇照:瀋陽秦開銅像

但是新增的五郡之地其實都在燕山南北,也就是說既有南部平原又有北部山區。那為什麼燕國幾百年歷史上唯一的雄主燕昭王會做這樣的行政規劃呢?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風雲戰國》燕昭王、樂毅劇照

其實這是因為燕國雖然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也和秦、趙一樣面臨北方游牧的威脅。如果將五郡南部的平原集中起來單獨設郡雖然會方便燕國爭霸中原,但相對應的就會有北疆農業資源不足而無法建立有效防禦來保護南部農耕區的困境。因此將五郡分設才能最有效的穩固北疆同時又能爭霸於中原。

而且這樣的行政規劃還為戰國末年的燕國留下了兩道天然的地理防線:南邊的易水和北邊的遼河。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當嬴政開啟了統一戰爭後,在國力不成對比的情況下秦國要滅燕國其實只是戰略時機的選擇問題。因為在秦滅趙之後,趙國的公子嘉逃入了代郡,於是秦軍便有理由屯紮在易水南岸。但這樣的軍事布置便讓燕太子丹在《史記》中留下了一個名篇:荊軻刺秦王。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風雲戰國》燕太子丹、荊軻劇照

雖然秦國要滅燕國是早晚的事,但「荊軻刺秦王」無疑還是讓這個時間點提前了。於是燕、代便組成了聯軍屯紮在易水北岸。然而就像後世曹操要勝馬超難,勝馬超、韓遂易一樣,秦軍很輕易就擊潰了聯軍。

其道理卻很簡單:比起曹操使用的難度係數稍高的離間計,秦軍只需要發揮其「看家本領」:以持久戰逼出聯軍野戰。而後來的結果也正如秦軍所想的一樣。

這是因為本土作戰的燕軍如果單獨防守燕南長城,那麼後勤就不會是太大的問題。而且就算秦軍的戰力再強也必須有戰船才能渡過易水,然後再想要強攻燕南長城勢必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但如果加上了代軍,那麼聯軍後勤的壓力就完全落在燕國一邊。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軍糧不足聯軍就只得選擇與秦軍野戰。所以聯軍的戰敗只能是理所應當的結果。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戰國燕南易水長城劇照

好在燕昭王為後來的燕人留下的遼東有著遼河這道天然防線,再加上秦國準備開啟滅楚之戰,於是秦軍這波攻擊到了遼西便結束了。燕國便「苟活」了一段時間。雖然最終還是難逃亡國的命運,但是燕昭王的另一個「遺產」:燕北長城也算是在未受大面積戰火波及的情況下被秦國接收了。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遼河文明:燕拓北疆》劇照:燕北長城遺址實景

戰國時代的秦長城

秦國最早的長城可以追溯到秦厲共公時期修建的河西長城,此長城後來還經過秦簡公的進一步擴建,其目的就是為了與晉、魏爭奪河東。其具體位置應當是在洛水流域附近。

如果考慮到春秋戰國時代秦與晉、魏爭奪洛水流域期間,秦大部分時間處於「弱勢」地位。那麼防禦工事的修建對於秦來說是必要的。因為晉、魏想要西進就必須攻克秦國的河西長城。只不過到了戰國中後期魏國只得「反過來」也修建大量的防禦工事以應付秦國的攻擊。由此也能看出百年來秦、魏兩國在國勢上的對比。

但秦國在戰國時代最出名的長城還是秦昭襄王時期修建的北地三郡長城,其目的便是為了防守義渠國。本來義渠為古西戎的一個部群,因此很多時候也被成為義渠戎。其存在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商代。

到了戰國時代已經立國數百年。與秦的關係卻只能用時叛時降來形容。尤其是惠文王時期居然還參加了對秦的合縱,而且一度兵臨渭河。雖然最終還是在昭襄王三十五年被秦所滅,但義渠的存在無疑是大大拖延了秦國東進的步伐。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秦昭襄王長城、烽燧遺址劇照

於是昭襄王在攻滅義渠之後,設立了隴西郡、北地郡、上郡,並在此區域內修建了長城以防止更西、北邊的游牧南下。其位置大約是在西起今甘肅岷縣東至今內蒙古准格爾旗。

而且秦昭襄王的這段長城在之後很長時間的內都以「故塞」成為了秦漢的邊關,直至後來的衛青收復「河南地」後漢武帝才將邊疆進一步擴展。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隴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雲中郡所在區域

華夏的第一次北伐:蒙恬北擊匈奴之戰與秦直道

在始皇帝發動統一戰爭期間匈奴也完成了內部整合從而以一個部落聯盟的態勢出現在了新生的秦帝國北面。而且此時的匈奴甚至已經佔領了河套地區的九原地。由此匈奴的存在其實嚴重威脅到了秦王朝都城咸陽的安全。於是始皇帝二十六年時嬴政便想要北征匈奴。

然而此舉遭到了秦相李斯的反對。因為李斯認為匈奴人行蹤不定,在茫茫草原上很難找到其蹤影。而且即使找到其蹤跡只派小股騎兵突襲則無法解決後勤補給,如果派大兵團壓境那麼匈奴人只要聽到風吹草動就可以拔營,等到下次再找到其方位又不知等到猴年馬月。

其次就算打贏了匈奴,對秦國也毫無利益。另外便是戰後對於普通的匈奴民眾應該如何處置?如果安防地點不合適還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而當嬴政聽到李斯這樣的分析以後便冷靜了下來,所以北擊匈奴便暫時擱置了下來。沒想到到了始皇帝三十二年時方士居然向始皇帝稱「亡秦者胡也」。這下子早想打擊匈奴的始皇帝再也按捺不住了。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風雲戰國》嬴政劇照

由此蒙恬的北擊匈奴之戰便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拉開了序幕。

關於蒙恬的此戰必須要弄清楚的就是進兵的路線。

如果按照當年趙武靈王的攻擊路線那麼就是從北地邊郡的雁門、雲中兩郡往西攻擊河套平原。因此如果想要收復九原「失地」那麼雁門、雲中仍然是一條可能的進兵路線。

然而蒙恬想要向九原發起攻擊,那麼從關中平原出發的秦軍可以沿黃河北上直接進入河套地區,靠著黃河眾多支流的存在也可以讓秦軍在這次遠征中的水源和補給都不是問題。因此從上郡出發就成了最近的路線。

只不過上郡的兵力雖然是此次遠征的主力,但考慮到《史記蒙恬列傳》記載了遠征的兵力達到30萬,那麼臨近的雲中、雁門、北地、隴西的數郡兵力應該都有參與。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秦始皇》劇照:匈奴騎兵

如此可能的攻擊路線便是兵分三路:一路主力由上郡出發從南往北發起攻擊,一路由雲中、雁門兩郡出發由西往東包抄匈奴東側。最後一路從北地、隴西郡出發從蕭關西南往東北包抄匈奴西側。

在這三路的鉗形攻勢下可將匈奴在河套地區的軍事力量就地圍殲。等將匈奴在河套的軍事存在消滅後再北上跨過陰山,然後再發起一波攻擊,將匈奴勢力徹底逐出陰山草原。

考慮到此時秦帝國的實力比當年趙人強得多。因此戰爭的勝負其實沒有懸念。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鞏固帝國的北疆,畢竟始皇帝的時代還不具備後來漢武帝那樣能在漠北打擊匈奴的能力。

於是一項偉大的軍事工程:「秦直道」便成了新生的秦帝國鎮守帝國北疆的關鍵。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秦始皇》劇照:現存秦直道場景圖

秦直道的起點是在今陝西咸陽西北部的淳化縣,秦代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叫林光宮的宮殿(或者是要塞)。直道從這裡往北經過石門關、過馬欄河後上子午嶺過雕嶺關再經過五里墩後到達興隆關。

而在興隆關這裡開始除了繼續往北橫穿鄂爾多斯高原到達河套地區的主道外還有往兩條各往東、西的支道。

往西的支道從子午嶺向西的山澗幹道入北地郡。即今天的甘肅寧縣後經過合水、華池到達陝西定邊縣。往東則是從子午嶺向東進入上郡。即今天陝西延安富縣、志丹、甘泉、安塞等縣到達榆林。

如此看來所謂秦直道其實並非是條單一連接咸陽所在的內史郡與新收復九原郡的縱向通道,而是要在九原郡的南部再加上一條連接北地郡、上郡的橫向通道的「十字」型道路。

那麼秦直道為什麼是「十字」型道路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看從兩方面考慮:首先是九原郡的位置。前文提到九原郡是趙武靈王初設,地理位置則是在河套西部的後套平原。如果考慮到到其的地緣潛力,那麼如果不在這塊區域設郡,就不光是農耕潛力無法成為秦帝國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成為匈奴南侵的跳板。

因此當始皇帝完成統一的任務後,如何在繼續開疆擴土增加農業耕地的同時盡最大可能的保住現有的版圖不受匈奴騷擾便成了在帝國北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秦直道的道路走向之所會是「十字」型則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因為如果匈奴只是小規模騷擾,那麼光以九原郡和東部相鄰的雲中郡就足以完成防守的任務,再不濟此兩郡的南面的還有上郡、太原郡可以提供支援。

但是如果匈奴是大規模攻擊那麼光靠北地邊軍就很可能陷入持久戰,這便需要附近幾個郡加咸陽能夠快速的將物資、兵力直接投送到九原郡。

具體到道路的修建方法第一步便是選擇高度和寬度都合適的道路。道路上如果有山巒則採取「塹山」的辦法,也就是從將山體間挖出一個「豁口」從而使道路可以通行。

但「塹山」並非是將山頂削平,而是將阻擋道路的山體削去一部分,然後再在削去部分的兩旁堆築一段斜坡進行加固。而且整個坡度既要能使來往車輛在上坡時順利通過、也要能在下坡時平安著地。

當坡度的角度、高度都合適後再在山坡上修建自上而下的水利系統。如此一來以塹山、堆土、排水的「三合一」立體工程便在始皇帝的時代誕生了。與此同時始皇帝還開啟了一項人類的奇蹟:萬里長城。

人類的奇蹟:始皇帝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代的秦、趙、燕三國各自在北疆修築了關隘、堡壘、烽火台、牆體等防禦工事,而這樣的體系只能稱之為「城」。

但始皇帝不僅重新修築了大量類似的「城」,更是將原先修築的這些「城」連接了起來,而且其長度橫跨中國的西北、華北、東北。因此始皇帝時期修築的長城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城。

而負責修築長城的便是蒙恬麾下的30萬秦軍加上全國的眾多刑徒當勞力。其長度大概是從今天的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那麼為什麼始皇帝沒有繼續命令秦軍繼續深入漠南?

這是因為從經濟來說根本得不償失。

首先農民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開耕種的土地,可游牧人過的是隨草而居的生活,這也意味著不僅其流動性非常大。而且一遇天災就只能南下農耕區劫掠。面對這種軍事威脅,農民就只能依靠國家組織的武力和修建的防禦工事來抵抗。

然而把平時只會耕種的農民轉換成騎兵去與匈奴作戰就不僅需要大量的戰馬,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軍事、經濟等各項資源來訓練的同時由於農民成為了軍人就不能從事農業生產還會使國家蒙受經濟上的損失。

其次即使打造出了數萬騎兵,如果要送這些騎兵去漠南、漠北作戰,那麼光糧草的運輸都會是個「天文數字」。

而相對應的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低的多,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完全可以一邊游牧,一邊作戰。因此其後勤保障比居住在農耕區的民族容易。而且即使佔領了漠南、漠北草原卻無法耕種,那也就意味著無法獲得稅收。因此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得多,而作戰的收益卻接近於零。

因此始皇帝便按照戰國時代的經驗修建長城這種固定的防禦工事使流動的戰場變為單一的戰線便成了唯一可行的辦法。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了:從經濟上來說防守在農耕區的軍隊可以就近取糧,從軍事上來說長城一線多群山,邊軍只要固守長城匈奴騎兵便難以逾越。

以後的歷史其實也證明即使漢家王朝在佔據了軍事優勢的情況下也會修築長城,最典型的便是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因為此戰不僅曠日持久、而且漢朝付出的代價實在過於巨大,但最後還是沒解決問題。因為游牧和農耕是屬於文明屬性的衝突。在當時的背景下根本無解。

雖然修築長城一定會損耗國家大量的資源,從短期來看尤其是經濟壓力會非常巨大。但從長遠來看始皇帝的這筆經濟賬完全是划算的。

那麼「萬里長城」到底有多長?又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具體走向又是從哪裡到哪裡?

按照秦代的度量衡來看一尺合今23厘來左右,那麼秦代的一萬里便只有今天的不到八千里。

修建的時間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共12年。

第一階段從始皇帝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一前215年)。此階段六國剛滅,始皇帝要做的是鞏固內部,因此對匈奴採取的是守勢。其重點便是維修加連接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的北地長城。

第二階段是從始皇帝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一前210年)。此階段蒙恬已經收復了河南地,使得秦的邊境向北拓展至陰山一帶。為了鞏固新領地,新長城的修建便被提上了日程。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戰國秦長城遺址劇照

因此秦長城的西北段首先是由蒙恬對秦昭襄王時期長城加以修繕然後再修建了一條從隴西郡西部往九原郡並連接原趙國雲中郡的新長城。其大致走向就是從現甘肅往北經黃河到達寧夏、內蒙古的陰山腳下。

但在中段利用趙長城的部分則較少,這是因為隨著蒙恬北擊匈奴之戰的勝利秦帝國在原趙國北疆的更北面又開闢了新的領土。因此除了最東部的與燕長城的連接處有所利用之外,大部分都是以蒙恬新修的線路為主。這一部分的走向則主要是沿陰山北麓修建。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戰國趙長城遺址劇照

而燕長城的利用則最長,大致可從上谷郡沮陽(今河北懷來)向東延伸至今內蒙古正藍旗多倫縣南部再折向河北圍場後往東進入敖漢旗後繼續往遼寧境內至遼東郡襄平(今遼陽)止。但再往東則因為秦帝國的快速滅亡還來不及修繕而沒有被利用。

因此始皇帝時期的長城分布由西往東應該是:隴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按照現行政劃分便是西起甘肅岷縣、沿洮河向北後分為兩條線,一條秦昭襄王、趙武靈王、燕昭王時期的內長城:

向北從蘭州沿黃河向東,然後自東北至寧夏固原,再由固原向東到陝西靖邊、榆林往北至內蒙古境內的黃河南岸。另一條蒙恬所修築的外長城的線路則是以由陰山北麓山脈向東經內蒙古至河北懷、圍場諸縣,再向東經遼寧撫順、遼陽。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戰國燕長城遺址劇照

那麼長城所構建的是怎樣的防禦體系呢?

事實上長城不是一道單一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輔以障、亭的三級軍事建制並配備燧等結合的預警性防禦工事,然後因地適宜進行修建。其城牆的垣都是修建在地勢險要的山體間或者河間谷地,這樣的地形使得游牧的騎兵無用武之地。

只有草原、平地的無險之處修築城牆。與牆相結合的是周邊的城和障。但長城附近的「城」主要是指有防禦功能的垣牆所修築的軍事要塞。要塞里有駐軍,也有普通平民。這樣做的理由便是軍民共同守護邊疆的土地。

「障」則指的是守軍的據點。也就是所謂的「障城」。而這樣的「障城」只有駐軍沒有平民。一般是用來加強某一險要或者重點防禦區域的防禦力。「亭」則是一種具有防禦功能的小型堡壘。通常是以輔助城牆防禦的形式出現。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現存秦長城城障劇照

而預警性的「燧」指的是烽火台,一般是用於傳遞信號的瞭望台,通常以狼煙為信號。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烽火台劇照

可惜的是這樣的軍事工程不僅始皇帝沒有看到其完工,就連秦王朝都在隨後的短短几年內滅亡了。

總結:秦直道與秦長城的「十字形」防禦工事

戰國末年的農耕文明已經擴展到了與游牧的草原邊界,長城便成了兩種文明屬性的分界線。另一方面當始皇帝發動的統一戰爭結束後,六國間大量的長城被下令拆除,而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長城卻有意識的保留了下來並被連接成了秦長城。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現存秦長城遺址劇照

而秦長城與秦直道都是秦代偉大的軍事工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戰國長城是列國在冷兵器時代軍事鬥爭的產物,秦長城的作用則是進一步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

而秦直道的修建就和南征百越時修的靈渠一樣都是為了將物資快速投送到前線。但秦直道的工程量無疑遠大於靈渠。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長城與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華第一帝國北部邊防體系 - 天天要聞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圖:戰國楚、齊、魏長城遺址劇照

事實上在戰國後期,匈奴的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此前的草原諸胡,並趁著李牧死後始皇帝統一戰爭期間重新佔領了河套地,由此可見其劫掠範圍已經達到了黃河南岸。因此反擊匈奴以保華夏安危就成了新生秦帝國的始皇帝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秦長城和秦直道便成了反擊匈奴和固守領土都必須做的戰略準備。

其中秦直道可謂是開創了古代軍用高速公路的先河。尤其是其起點的林光宮。此處到了漢代經過擴建後被改名為「甘泉宮」。如果考慮到九原郡是處在橫向的長城的突出位置,那麼與縱向直道在華夏大地西北方形成的便是「十字形」的防禦工事。

這樣的防禦工事既能讓關中平原的物資可以快速的投送到長城,也確保了長城以南社會秩序的安定與經濟的發展。

參考資料

古籍

《史記》

《戰國策》

《呂氏春秋》

現代書籍

《燕國八百年》彭華著中華書局出版

《趙武靈王評傳》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戰國政區地理》後曉榮著文物出版社

《直道與長城:秦的兩大軍事工程》徐衛民喻鵬濤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秦長城研究》徐衛民余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匈奴史稿》陳序經著後浪出版社

現代論文

《戰國秦漢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軍事地理研究》孟洋洋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聞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東海域上演了一出"換旗求生"的戲碼,在霍爾木茲海峽這片火藥桶般的水域,外國商船們突然集體玩起了"變裝秀"——清一色掛上中國五星紅旗。 (在霍爾木茲海峽,大量外國船隻懸掛五星紅旗以避免....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 天天要聞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7月9日,天津市委組織部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會議,宣布中央有關任職通知和市委關於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任職的決定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嚴的標...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李人駿把萬海定為黑社會,是因為王彧的指證。王彧在幕後老闆陳勝龍和程子健的一番操作下,對萬海做偽證,陳勝龍告訴他說是零成本,只需要誣告萬海,就可以把萬海手裡的萬川集散中心搞到手。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隨著姜紅軍和孫飛被抓,李人駿被約談,並且,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學校門口,老師靜靜看著一群混混圍毆學生,不僅不制止,反而露出了會心一笑,揚長而去。被揍的學生叫江遠,他爸是東平市政法委書記,他就是因為這被壞人圍獵的,而圍獵他的人竟然是一名學校的老師叫禹天成,後來下海經商成了東平最大的黑社會組織頭目。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