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2025年05月31日16:43:07 歷史 126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文|CC

編輯|t


引言

說起「猶太自治州」,很多人腦子裡可能立刻浮現出中東沙漠、巴勒斯坦、特拉維夫這些詞。但您知道嗎?蘇聯當年也整了這麼個東西,還偏偏建在了黑龍江對岸、遠東深林裡頭

一州之地,面積頂仨北京,總人口十六萬,卻只有幾千個猶太人。聽起來像個玩笑,其實是正兒八經的政治安排。

本來想搞個「社會主義的猶太家園」,結果活生生變成了「沒有猶太人的猶太州。這場折騰,從1928年開始,幹了半個多世紀,最後連猶太人自己都散場了。為啥弄成這樣?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給你個州,你搬家不?

蘇聯幹事,有時候講究「先畫靶子,再練槍法」。1928年,蘇聯決定為猶太人建個自治州,地點選在遠東比羅比詹,黑龍江邊上,離中國就一河之隔

這個地兒,遠得可以,冷得徹底,荒得扎心。

據1930年代蘇聯自己統計,這片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里,沼澤密布,林子遍地,適合耕種的面積不足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一年裡得有七八個月凍土期,冬天零下四五十度。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但蘇聯一錘定音:這裡就是「猶太民族的社會主義家園」。政治信號比民生需求更重要

這是在反擊西方猶太復國主義——你們要去巴勒斯坦,我們蘇聯搞本地版;猶太人從歐洲調過來,正好替國家站崗放哨;而且還證明了蘇聯民族政策「先進」,給世界做榜樣。

政策下來,動作很快。1928年開始遷民,1934年5月7日正式宣布比羅比詹成為「猶太自治州」,蘇聯宣傳機器全面啟動。

大幅宣傳畫上,猶太人在田野中駕駛拖拉機,意第緒語學校開張,《比羅比詹·斯塔》日報上天入地,意第緒劇院、民族幹部培訓中心、工廠農場一樣不少。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問題也馬上出來了。現實里的比羅比詹可不是宣傳畫。到1937年,全州猶太人總數不過2萬人,佔總人口不到20%

而大批從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遷來的非猶太人口,卻成了主力勞工。

很多猶太移民一來就嚇退——房子是木棚,冬天沒爐子,工作是伐木種菜,語言不通,醫療匱乏。留下的,大多靠信仰和理想撐著。

而就在這時,比羅比詹已經在政治賬本上「達標」了:一個寫著「猶太自治」的遠東州級單位,被牢牢地釘在了蘇維埃地圖上接下來,蘇聯更要做一件事:讓這個州「看起來像猶太的」。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人來了,文化走了

文化這事,強推沒用,尤其推的是少數民族文化。蘇聯當局為了讓比羅比詹「名副其實」,開足馬力推廣意第緒語

小學教材、街道標識、機關招牌、劇目海報,全都印上了猶太文字。

政府文件規定:幹部要學意第緒語,劇團演出用意第緒語,報紙必須用意第緒語辦刊。甚至,幹部晉陞也被捆綁上「文化表現」,搞成一場語言運動。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問題在於:很多猶太移民早就不會說意第緒語了。1930年代從歐洲遷來的猶太人,多數講俄語德語,在家用希伯來語禱告,意第緒語反倒成了官方規定的「冷門語言」

教育系統推廣時,學生在課堂上磕磕絆絆,一回家照舊說俄語。報紙發行量長期低迷,劇團招不來觀眾,幹部內部也常常臨時「背詞應付檢查」。

與此同時,非猶太人口在持續增長。到1939年,整個比羅比詹州總人口已達10.9萬,其中猶太人佔比下降到16%

這些非猶太人自帶語言生活習慣,對「民族文化推廣」不買賬,甚至部分地方機關開始「選擇性執行」語言規定。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實際運行中,意第緒語成了「擺設」,猶太文化被「封裝進政策材料里」,現實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

文藝陣地是最後的掙扎。意第緒語劇院多次改制換人,經費從1935年起持續縮水,到1941年劇院演出場次降至個位數;意第緒語廣播只維持了3年,因收聽率太低被叫停。

「民族文化平台」變成「政策性留白」,比羅比詹走到了文化斷層的邊緣

而就在這文化低潮里,新的矛盾也悄然逼近。1941年戰爭爆發,東線撤退潮把新一撥猶太人趕進了比羅比詹。→新移民來了,氣氛卻完全不同了。

從家園試驗田,到政治避雷區

二戰期間,蘇聯西部淪陷,數十萬猶太人被納粹屠殺。遠東成了「避風港」。

1941—1943年間,大批猶太難民被安置到比羅比詹,最高峰時州內猶太人口接近3萬人,佔總人口比例提升至近四分之一

官方鬆口氣,文化部門趁機復興,劇團重新排戲,意第緒語學校一度擴張到三十多所。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但這短暫春風沒吹幾年。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蘇聯立場驟變,擔心「猶太民族主義」蔓延。同年,蘇聯國內開始肅清猶太高層,包括比羅比詹在內的各地猶太幹部被停職、調查、清洗

民族出版社被關閉,劇團被解散,民族學校統一改為俄語教學。文化政策從「扶持」瞬間轉為「壓制」

1952年,「醫生案件」爆發,全國範圍的反猶氣氛高漲,比羅比詹成了高壓區。州內所有猶太文化機構全部關停,曾經的劇作家、教授、編輯大多被監控或解職

曾經寄託理想的「家園」,變成了「少說多做、少動多看」的政治敏感地帶。

蘇聯把猶太自治州建在黑龍江邊,結果十六萬人口,只有幾千猶太人 - 天天要聞

這場肅清徹底打散了猶太群體的社會根基。到1970年代,猶太人口已銳減至7000餘人,1989年官方統計僅剩4700人2000年後,這個數字維持在3000人左右,只佔全州人口的2%左右。

如今的比羅比詹還有「猶太自治州」的牌子,有紀念碑,有意第緒語街名,有文化節。但那只是表象。

真正的比羅比詹,是一個以俄羅斯人口為主、行政功能大於民族象徵的遠東普通州。人們對它的認知,早已不是「家園」,而是「失敗的民族試驗」。

至此,一場持續近百年的社會工程,留下的,只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和一地歷史的回聲。

參考資料:

猶太自治州_百科

俄羅斯遠東的「猶太民族家園」.世界歷史.2007年02期

比羅比詹計劃始末.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影響深遠,但類比到車圈,不免有些『望文生義』之嫌。」 文 / 巴九靈 汽車行業似乎正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收緊。 帶動這種氛圍的,是一則尋不見來源....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聞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據媒體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顯示,德國政府計劃加快國防採購,以便使軍隊做好戰鬥準備。該文件稱,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絕不能因過於複雜的採購程序或冗長的授權流程而失敗」,同時警告稱,俄羅斯的軍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烏克蘭。此前德國總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項預算框架,預計德國的軍事總開支將從2025年的950...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無論特朗普是否會出現在9月3日的閱兵儀式上,就全世界來看,正義必勝!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計劃邀請特朗普參加九三閱兵儀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如此問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上周國新辦介紹了關於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外國領導人的情況和安排。你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 天天要聞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今年11月,曾經的八路軍女戰士付瑞芝將迎來百歲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戰鬥中的烽火硝煙,抗戰歲月無疑是濃墨重彩且令人銘記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東臨沂蒼山縣(今蘭陵縣)湧泉村。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聞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說長安的荔枝,我大吳越的楊梅表示不服。 當真不服。明朝的李東陽稱楊梅「價比隋珠」,因為在京城想吃到它實在不易——荔枝運到京城,不過是「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