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2025年05月18日14:03:06 歷史 177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六六鱗

編輯|六六鱗

前言

春日的江南,細雨綿綿。兩江總督于成龍正在公堂上審理一起關係民生的複雜案件,突然,他面色慘白,一頭栽倒在案几上。但為時已晚,積勞成疾的于成龍再也沒能醒來。消息傳到北京,康熙皇帝聞訊痛哭,破天荒地親自為他撰寫悼文,並賜謚"清端",追贈太子太保。皇帝為何對一位地方官如此看重?于成龍又是怎樣累死在公堂之上的?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被譽為"大清第一廉吏"的傳奇官員。

布衣為官:清貧一生的堅守

于成龍,字玉峰,號三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澤州市萬泉縣)人。他出身寒微,家境貧困,年少時只有一口銅鍋,借著鄰家的燈火苦讀。

雖然年輕時曾參加科舉考試中副榜貢生,但因父親去世而未能就職。直到四十五歲時,他才通過明經科的選拔,被授予知縣職務,正式踏入仕途。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對於當時的讀書人而言,四十五歲才開始做官已是遲暮之年。于成龍並未因起步晚而氣餒,反而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任上勤勉敬業,處處為民著想。"先清官,後能吏"成為他為官的座右銘。他認為,一個官員必須首先保持清廉,才能真正為百姓辦實事。

在擔任知縣期間,于成龍嚴格執行"一條鞭法",減輕百姓賦稅負擔;整頓衙門作風,懲治貪官污吏;興辦學校,注重教育發展。這些舉措很快使他名聲鵲起,被上級賞識。後來,他陸續升任台州知州、嘉興同知等職,每到一處,都以清廉公正著稱。

于成龍為官清貧,兩袖清風,個人生活極其簡樸。據史料記載,他"作為兒子時很順從,自己,人們說他像'柴桑縣裡的許由'"。上任後,他住在簡陋的衙門,以素食為主,"日食粗飯一盞,粥一盂,偶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有一次,他的兒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但只帶著一口破鍋。于成龍見到了一輩子也沒有富裕起來的兒子,不僅沒有接濟他,反而告誡道:"我做了幾十年官,只有這點微薄的俸祿,你就回去好好務農吧。"兒子失望而歸,但于成龍的清廉形象卻在民間廣為傳頌。

于成龍一生清貧,"官署二十餘年,只穿天藍色布衣,不穿華麗衣著,只讓妻子綉了二十年才得一見"。這種清廉自律的精神,使他成為當時官場中的一股清流,也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皇帝的賞識。

為政有方:整飭吏治顯身手

隨著政績的累積,于成龍逐漸被朝廷重用,升任江西巡撫。上任伊始,他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地貪腐成風,官場混亂,民不聊生。面對這種局面,于成龍沒有選擇妥協,而是堅決與貪腐勢力作鬥爭。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在江西任上,于成龍推行了一系列整飭吏治的措施。他從嚴治吏,對貪污舞弊的官員毫不手軟。一次,他查處了一起重大貪腐案件,涉及多名高級官員。這些人聯合起來,向朝廷告他"不近人情"、"苛刻"等罪名。康熙皇帝派人暗訪後,非但沒有責罰于成龍,反而因為他的清正廉明而更加賞識他。

于成龍非常重視兩件事:一是教育普及,二是水利建設。他在江西實施"一縣一校"政策,鼓勵興辦學堂,提高民眾文化水平;同時,他還主持修建了多處水利工程,解決百姓灌溉問題,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于成龍治理地方的特點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對自己要求極嚴,絲毫不苟且;對下屬卻能寬容理解,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常說:"先清而後治,不徇私情,正直清廉。"這八個字,成為他一生為官的寫照,也成為後世官員學習的榜樣。

在處理民事糾紛時,于成龍尤其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有一次,兩個村莊因水利糾紛爭執不休,鬧到官府。于成龍沒有急於判決,而是親自前往實地考察,了解情況後做出公正判決,兩村民眾都心服口服。這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使他成為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爺"。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康熙皇帝對於成龍的為政能力極為讚賞,曾評價道:"兩江總督雖重責,于成龍而後,難再得矣。"這種高度評價,足見於成龍的政績在當時已獲得廣泛認可,甚至連皇帝都對他讚不絕口。

乾隆皇帝也在《清史稿》中這樣評價于成龍:"昭代循吏,三代而後,罕有稱其代不乏人,然類多持以清操,流為狷介,以為子侄者,故循飽缽、某里初終之風,往往準直之。未若公之有世,略無外飾,何不服教與神,不疾而速,直有超於古人之上者,然後收公為真不可以,而益信誠中形外之為不近世!"

這段評價高度讚揚了于成龍將清廉品格與實際工作完美結合的官員風範,認為他不僅有清廉操守,更有治理能力,是真正的賢能之士。

智斷奇案:兩個于成龍的故事

于成龍不僅廉潔自律,還以睿智和政治智慧著稱。在他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發生了一起離奇的案件,被後人稱為"兩個于成龍"案。

事情的起因是,于成龍推薦侄子于成龍(小于成龍)接任江寧布政使。任命下達後,當地百姓歡欣雀躍,都期盼能延續于成龍的清廉作風。然而,小于成龍到任後表現卻與預期相反:貪婪成性,魚肉百姓。消息傳出,百姓嘩然,紛紛上書控訴。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更為離奇的是,這位"小于成龍"竟然對外宣稱自己就是于成龍本人,而非其侄。這一行為不僅欺騙了百姓,更是欺君之罪。得知此事後,于成龍立刻請求康熙讓他親自前往江寧處理此事。

抵達江寧後,于成龍面臨一個難題:如何識別真假?他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方法。首先,他召集當地官員和百姓,公開亮明身份;然後,他設計了一個陷阱,在公堂之上試探冒名者。

據記載,在堂審末尾,于成龍巧妙地問了一個人:"有星上炳爍,像通州的于成龍那樣的好乾部,一定全額薪俸的吧?"這看似普通的問題實則暗藏玄機。果然,冒名者一聽到"全額薪俸"幾個字,立刻露出貪婪的神色,于成龍當場識破了他的偽裝。

經調查發現,冒名者不僅假冒身份,還利用職權貪污受賄,欺壓百姓,嚴重損害了于成龍的聲譽。按照清朝法度,這種欺君之罪應當嚴懲。

于成龍卻表現出了非凡的寬容和擔當,他請求康熙皇帝從輕處理,認為主要責任在於自己推薦不當。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康熙皇帝被于成龍的寬容和擔當所感動,最終決定既懲處冒名者,又滿足於成龍的請求,給予輕判。此事過後,康熙對於成龍更加信任,而于成龍的清廉形象也在民間廣為傳頌。

鞠躬盡瘁:累死公堂的壯烈人生

于成龍擔任兩江總督期間,負責江蘇、安徽兩地的政務。作為一個高級官員,他面臨的問題錯綜複雜,工作壓力極大。然而,他始終堅持親力親為,事必躬親,從不敷衍塞責。

有一次,一場特大洪水襲擊了江南地區,造成嚴重災情。于成龍立即奔赴災區,組織救災工作。他冒著大雨,踏著泥濘,走村串戶,了解災情,安撫民心。在他的帶領下,救災工作井然有序,受災百姓得到了及時救助。

這次救災行動也大大消耗了于成龍的體力,加上日夜操勞,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儘管如此,于成龍仍然不肯停下工作的腳步。他常對身邊的官員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的生命不重要,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于成龍的為官品格。

一天,于成龍正在公堂上審理一起關係民生的案件,突然面色慘白,一頭栽倒在案几上。幕僚們慌忙將他抬回內室,請來名醫診治。

多年的過度勞累已經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于成龍再也沒能醒來,就此離開了人世,享年僅五十八歲。

消息傳到北京,康熙皇帝聞訊悲痛不已,甚至失聲痛哭。他立即下令為于成龍舉行隆重的葬禮,破例親自為他撰寫悼文,並賜謚"清端",追贈太子太保的高級官銜。在祭文中,康熙皇帝寫道:"朕痛失股肱,國少良臣,成龍子于成龍去天下康寧矣。"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于成龍的葬禮規模空前。據記載,前來送葬的民眾數以萬計,送葬隊伍綿延二十餘里。許多百姓自發前來悼念,跪拜在道路兩旁,為這位愛民如子的清官送行。當靈柩經過江邊時,無數百姓伏地痛哭,場面極為悲壯。

康熙皇帝不僅為于成龍撰寫悼文,還親自題寫"大清第一廉吏"的匾額,懸掛在於成龍的祠堂之上。這一榮譽,不僅是對於成龍個人的最高評價,也樹立了清朝官員的道德標杆。

于成龍的一生,從四十五歲才開始步入仕途,到五十八歲在任上去世,短短十三年的為官生涯,卻創造了不朽的政治業績和道德楷模。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者,政之本也"的深刻內涵,也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清官形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蘇軾曾評價:"於公輔理之性,英節啟後,始終不渝,所至民懷其惠。……五方人者,曾為役之,成龍,世給名儒,闡世傳家。"周近砥、孫文襄則評價:"康熙時期,社會于于成龍,掃除了前代明朝的一些弊端,後世清廉者不斷出現,于成龍與張伯行等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著名清官,被人們譽為'江南第一清官',天下康寧第一。"

在中國歷史上,于成龍與包拯、海瑞並稱為"古今第一清官"。他們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成為中國官場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象徵。

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親為悼文的故事,更是成為了清官為民、君臣知遇的經典典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追求清廉、正直的價值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 天天要聞

一代廉吏于成龍累死公堂,康熙痛哭,親自為他做悼文!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六六鱗編輯|六六鱗前言春日的江南,細雨綿綿。兩江總督于成龍正在公堂上審理一起關係民生的複雜案件,突然,他面
陳後主:擺爛界的祖師爺,憑啥比隋文帝楊堅活得還滋潤? - 天天要聞

陳後主:擺爛界的祖師爺,憑啥比隋文帝楊堅活得還滋潤?

前言今天咱們來聊一個堪稱「史上最強躺平學大師」——南陳後主陳叔寶。要說這位爺,那可真是把「擺爛」這門藝術玩到了極致,憑一己之力,硬生生把一個本就搖搖欲墜的王朝,加速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但最騷的操作是啥?是他亡國之後,居然比雄才大略的隋文帝
抗戰影像記憶|正義的審判 - 天天要聞

抗戰影像記憶|正義的審判

1956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首次開庭,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審判了36名日本侵華戰犯。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由中國人擔任審判官,獨立地審判外國侵略者。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愛結拜。那結拜靠譜嗎? - 天天要聞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愛結拜。那結拜靠譜嗎?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很多種。比如親屬關係、結拜兄弟、同學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鄰里關係等等等等。在這些關係中最親的就是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最親密的。那麼除了血緣關係,什麼關係最親近呢?在古代,結拜兄弟是僅次於血緣的一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