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第一位鄭親王是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滿族軍事家、政治家,清王朝創建者之一。他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執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他是第一代和碩鄭親王,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順治帝
6歲的順治帝福臨登基後,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擔任輔政王后,他在盛京盡心輔佐幼帝,多爾袞則率領大軍與明軍交戰。順治元年(1644),濟爾哈朗護駕進入北京。福臨加封了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後接著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
多爾袞
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成為朝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親王。於是,他審時度勢,聯合諸王參劾多爾袞一黨,清算了多爾袞一派。此後,他選擇了功成身退,將大權歸於順治帝。福臨對這位伯父非常尊敬,凡他的上疏、建議,福臨都認真對待,積極採納。
濟爾哈朗晚年,身體日漸不支。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病情加劇。福臨在他臨終前親往探視,流著淚問:「叔王還有遺言嗎?」濟爾哈朗老淚縱橫地回答:「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報,不勝悲痛。只希望早日取雲貴,滅明桂王,統一四海。」濟爾哈朗到臨終,惦念的還是清朝的統一大業。福臨聽了伯父這番話,更加悲痛,仰面大呼:「蒼天啊!為什麼不讓朕的伯父長壽呢?」說罷又大哭。群臣急勸福臨回宮。福臨出房門,又坐在王府院內大哭,許久不忍離去。初八日,濟爾哈朗病逝,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的白石橋。
福臨對濟爾哈朗的死,悲痛不已,詔令休朝七天,贈祭葬銀萬兩,置守陵園十戶,並為他立碑紀功。
鐵帽子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9位簡親王,加上8位鄭親王),該封號一直持續到清朝結束,這在清代諸親王中是罕見的。
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營建,均有定製,如基址過高或多蓋房屋皆屬違規。鄭親王濟爾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銅獅、龜、鶴等物件,於順治四年(1647)遭大臣彈劾後被罷官罰款。
鄭親王府
鄭親王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都對其進行了修繕或擴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園名「惠園」,是京師王府花園中的最佳者。關於「惠園」的建造,還有一則故事:「邸庫中存貯銀數萬兩。王見,詫謂其長史曰:『此禍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無貽禍後人也。』因散給其邸中人若干兩,余者建造別墅,亭榭軒然。故近日諸王邸中以鄭王園亭為最優。」王府惠園中「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園後為雛鳳樓,樓前有水池。其後為幾丈高的瀑布,瀑布極為壯觀,幾百米外就可聽到瀑布的聲音。鄭王府花園當年的繁華有京城花園之首之稱。
鄭親王府
從清初到清末,共有17位親王居住在鄭親王府邸,在此期間,王府曾經被清廷收回過一次,將其改賜給了另一位郡王,就得提及「辛酉政變」。
鄭親王端華
咸豐死後,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一是顧命八大臣勢力,即咸豐臨終時指定的輔助皇太子載淳治政的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其中就包括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二是皇族勢力,就是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皇室親王集團;三是帝後勢力,也就是兩宮皇太后。自此,三股勢力便開始了較量。
慈禧太后
慈禧是慾望極強的女人,她剛剛坐上聖母皇太后的寶座,就迫不及待地攬權,進行「垂簾聽政」,要掌握實權。這是個權力慈禧先讓人建議,因為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所以要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遭到了輔政八大臣的堅決抵制,雙方矛盾異常尖銳,甚至在朝堂上公開爭吵。
奕訢
皇室親王是其中的另外一股勢力,該勢力以奕訢為代表。奕訢是咸豐的親弟弟,為人機智、練達,很有才幹,但咸豐在政治上卻比較疏遠奕訢,而是重用肅順等人。奕訢雖貴為親王,但卻沒有什麼實權,處處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所以,奕訢對肅順等人也很不滿。
肅順
為了掌握更多的權力,慈禧暗中聯繫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訴,以奔喪之名,赴熱河與兩宮密謀政變之策。奕訴在接到兩宮太后的求援信號後,奕訴決定要幫助兩宮太后除掉輔政八大臣,旋即返京布置。很快,他們發動兵變剷除了肅順等八大臣,最終,慈禧奪取了清廷的最高統治權。
這一年適逢舊曆辛西年,所以史稱「辛酉政變」。西太后慈禧與恭親王發動辛西政變後,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被迫賜自盡,鄭王府被收回,將其宅邸改賜給鍾郡王奕治為府。
第十三代鄭親王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鄭親王府濟爾哈朗七世孫端華襲鄭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端華和其弟肅順及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被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大概意思為盡心儘力地去輔佐一切政務),從而總攝朝政。端華本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唯其弟肅順之命是從。不久,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等人密謀發動了「辛酉政變」,在這場慈禧太后與八大臣的權力鬥爭中,八大臣自然輸得一敗塗地,八大臣被革職拿問,端華、載垣被賜自盡,革親王爵位。相傳,端華在自盡的時候死況甚慘,因為端華的身體過於肥胖,白席承受不住其重量而斷裂,端華摔落在地上。第二次再吊起的時候才氣絕身亡。同時,鄭親王府家產被查抄,府園被內務收回。同治元年(1862),濟爾哈朗八世孫岳齡襲王爵。
鄭親王府現位於西城區西單大木倉衚衕。原是明初姚廣孝的賜第。清師入關後,清世祖以此第賜與開國元勛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的鄭親王府全部面積為80餘畝,房屋900餘間,為清代四大王府之一。該府建於清順治年間,因鄭親王戰功卓著,力求巍峨而超了王府規制。
鄭親王承志
從清初到清末,共有17位親王居住在鄭親王府邸。期間,曾一度改換主人,清廷將王府賜給了鍾郡王奕論,後又失而復得。同治三年(1864),恢復鄭親王世爵,同治七年(1868),襲王十四代鄭親王承志搬回發還的鄭王府。
辛亥革命後,鄭王后代坐吃山空,債台高築。1925年以15.5萬元將鄭王府賣給了中國大學為校址,現為國家教育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