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2025年01月07日15:53:04 歷史 1117

德國兩次將全球拖入世界大戰

每逢大戰將至,德國總會拋出比如爭取生存空間、覬覦陽光下的殖民地這類堂皇說辭。

然而,潛藏於表象之下的,是經濟這隻無形巨手,強力左右著德國的外交脈絡、戰略抉擇,乃至戰術安排,無疑是驅動歷史前行的關鍵內驅力。

此刻,就讓我們一同揭開世界大戰背後,德國經濟的神秘面紗。談及這段風雲激蕩的過往,第三帝國與希特勒必然成為核心聚焦點,但我們不妨將視野拓寬,把他們嵌入德國漫長經濟演進歷程里深度解讀。

工業化萌芽:破局與奮進

踏入19世紀,德國仿若一片四分五裂的拼圖,碎成諸多邦國,恰似華夏歷史上的春秋戰國,邦國間關卡林立,貨幣、度量衡雜亂無章,經貿往來舉步維艱。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直至1834年,全德關稅同盟呱呱墜地,為德國勾勒出國家雛形。此同盟恰似黏合劑,促使各邦國在政治、軍事緊繃的弦上稍作鬆弛,於經濟領域緊握雙手,立下攜手奔富、對標英法的壯志。

時光匆匆,到了1852年,德意志邦國大刀闊斧廢除內地關稅,邦內貿易免稅,還以普魯士為藍本,規整外貿稅率,統一貨幣與度量衡。遙想彼時,東方的中國已深陷鴉片戰爭泥沼,太平天國運動蓄勢待發,德國才艱難完成類似兩千年前秦始皇大一統的經濟整合創舉。

不過,關稅同盟只是序曲,交通梗阻依舊是德國經濟振翅高飛的沉重枷鎖。

彼時,煤礦扎堆於魯爾、薩克森等地,鐵礦散落於東西邊境,紡織業星羅棋佈於中南部,欲借關稅同盟打通經濟內循環,完備交通設施必不可少。

要知道,19世紀初的德國,公路總長僅12888公里,運費高達航運的3到4倍,航運也難堪大用,汽船寥寥20艘,總噸位不足5500噸。

高昂公路成本與孱弱航運運力,無力承載經濟內循環之重責,修築鐵路,遂成德意志邦國的不二共識。

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紐倫堡與福爾特間鋪就,全長不過6公里。但短短五年,鐵路里程便躍升至470公里,1850年更是狂飆至5822公里,此後二十載以十年翻番之速延展,貨運量飆升至每公里40億噸。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德國第一條鐵路

這般迅猛的鐵路建設潮,催生海量鋼鐵、煤炭需求,機械製造也隨之蓬勃,近400家廠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鐵路建設虹吸海量資本,德國資本迅速聚攏,巨無霸企業扎堆誕生,資本寡頭嶄露頭角。鐵路竣工後,商品貿易愈發活絡,紡織、餐飲、零售等產業也乘勢繁榮。普魯士身為德意志頭號強邦,心懷統一歐洲的雄圖偉略,借鐵路建設契機,以軍事訂單滋養大批軍工企業克虜伯由此崛起,變身歐洲軍火巨頭,僱工達1.6萬名。

可以說,德國經濟騰飛,是以鐵路與戰爭為雙引擎,拉動中下游產業浩蕩前行。

起步之初,德國在工業領域近乎一窮二白,缺人才、少技術。好在近鄰英國宛如技術寶庫,1830-1840年代,德國工廠設備多仰仗英國進口,1842年的245台火車頭,僅38台本土製造,166台來自英國,29台出自美國,12台源自比利時

除設備引進,德國還大張旗鼓招攬人才、吸引外資。針對技術工人與工程師,出台定居政策,前提是指導德國人操控、維修設備,像旦澤那家冶鐵廠,104名職工里,14名管理層皆為英國人,還常返英購置技術資料。招商引資時,外國企業入駐不僅一路綠燈,還盡享減稅免稅優惠,引得英國企業紛至沓來。

至1857年,英國領銜的外國資本在德持股近1億馬克。雖說德國民眾時有外資「綁架」之怨,但不可否認,藉此契機,德國汲取英國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還能模仿複製,以低成本偽英國貨搶佔本土及歐洲低端市場,回籠資金反哺研發,由此開啟產業迭代升級正循環。

歷經三十餘載,1870年,德國已從英國商品傾銷地,蛻變自給自足工業國,資本、資源深度整合,煤產量達3400萬噸,鋼產量126萬噸,生產力已至英國半數。

也正是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出兵22萬,妄圖先取法蘭克福逼降普魯士;普魯士動員47萬大軍,半月擊潰法軍,旋即反攻。色當會戰,法軍慘敗,拿破崙三世投降。普魯士大獲全勝,順勢完成德國統一,威廉三世於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意志帝國傲然出世。

這場戰爭最大紅利,當屬法國賠付的50億法郎,多數投入工業與軍工,戰後三年,德國新建鐵路、廠礦、軍工企業數量遠超此前二十年總和,1872年新創500家企業,手握15億馬克資本,更謀劃柏林-巴格達鐵路,欲與英國在中東爭雄。

9000人傷亡代價,換來工業化騰飛,德國無疑是這場豪賭的大贏家。

斯大林曾點明,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發展有三條路:英國式、沙俄式、德國式。德國模式,便是借軍事打擊他國、索取賠款謀發展。這種崛起路徑,與日本相仿,皆是小國迫於生存壓力擴軍備戰,借大戰賠款驅動產業升級,滋生過度自信與好戰基因。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到1913年,已是歐洲經濟翹楚的德國,國防開支達18.22億馬克,占財政支出四分之一。實力膨脹卻戰略縱深匱乏,爆發力有餘而持久力不足,德國發動世界大戰似乎是命中注定,戰敗亦成必然歸宿。

戰後援手:美國資本下的畸形復興

一戰戰敗,德國國運如墜懸崖。凡爾賽和約割走6.5萬平方公里土地,700萬人口易主,還背負1320億馬克賠款。法國本欲肢解德國,英國卻擔憂法國獨霸歐洲,加以阻攔;美國懷揣稱霸野心,也相中德國制衡英法。

於是,德國倖免覆滅,留存復興火種。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凡爾賽和約》德國被分割

20年代初,超級通貨膨脹如惡魔降臨,重創德國。

1921年11月,馬克對美元匯率330:1,短短兩年驟變為4.2萬億:1。

德國人財富瞬間蒸發,中產階級一夜赤貧。值此絕境,美國資本趁虛而入。

1924年道威斯計劃落地,德國賠款削減至370億馬克,美國還慷慨提供326億馬克貸款,助其償債並復興工業。

大批美國資本隨之滲透,掌控德國工業半壁江山。

在美援滋養下,德國工業體系滿血復活,製造業重返戰前水平,漸有與英法一較高下之力。但繁榮背後藏著畸形暗影,多數企業烙著美國資本印記,德國人一面享受經濟紅利,一面暗恨美國與猶太資本家。

本以為德國會就此淪為美國經濟附庸,成為制衡歐洲的棋子,可命運軌跡因大蕭條陡然轉向。

希特勒時代:飲鴆止渴的經濟迷局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洶湧來襲,深度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瞬間被拖入深淵,1932年失業人口激增至600萬,佔總人口近十分之一。

生存危機下,德國人將希望寄託於納粹黨與希特勒。1933年,納粹黨登頂議會,希特勒出任總理,上台便許下四年消滅失業的豪言。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希特勒

希特勒的經濟復甦「魔術」,實則有跡可循。

其一,美國資本持續輸血。希特勒上台前,就獲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資助3200萬美元,美孚石油杜邦等企業技術、資金紛至沓來,美國資本控制超60家德軍工企業,穩定德國經濟,於美資有利可圖。

其二,大興基建。1933年,高速公路修建法案通過,三年後動工。至1938年,3500公里高質量公路落成。彼時德國汽車保有量低,修路看似賠本,實則創造海量就業,配合購車減稅政策,汽車銷量倍增,帶動車企擴產,產業鏈上下游吸納大批勞動力。

其三,重整軍備。希特勒以消滅失業為由,財政大力向軍隊傾斜,陸軍掌控過半鋼鐵、汽車產能,空軍造機計劃催生7萬崗位,克虜伯「掛羊頭賣狗肉」造坦克,軍工產業鏈吸納海量失業人口,剩餘人員入伍,德國失業率歸零,經濟一片繁榮。

然而,這劑猛葯後勁堪憂。

基建與軍備耗費巨額資金,政府財政赤字從1933年8億馬克,飆升至1938年95億馬克,根本無力償還。大批民用企業轉產軍品,糧食15%依賴進口,消費品出口下滑,原材料進口攀升,經濟模式難以為繼。

經濟大師沙赫特警示無果,希特勒早有盤算,將國家資源梭哈軍事,妄圖用戰爭破局,所謂開拓東歐生存空間,本質是轉嫁經濟危機,閃電戰應運而生,二戰就此拉開帷幕。

德國靠戰爭求存?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五次試圖統一歐洲! - 天天要聞

經濟大師沙赫特

時代囚徒:近代德國的宿命枷鎖

復盤德國近現代軌跡,工業化發端便存隱患。

身為中歐陸權國,西鄰英法借殖民地富國強民,東望俄國坐擁廣袤西伯利亞,德國危機感叢生,視奪殖民地為使命,這是發動戰爭的思想誘因;國際秩序混沌,德國安全感缺失,渴求戰爭謀安全、求繁榮、擴影響,此為地緣驅動;兩次大戰折戟,主因美國、蘇聯崛起,工業強勁、縱深遼闊,能打持久戰,德國短板盡顯,人口、經濟基礎與消耗能力決定其初期猛進、後期疲軟。

歸根結底,德國崛起太晚,身處殖民時代尾聲、全球化前夜,複製英法殖民老路,終被時代巨力碾碎。近代德國,是時代陰影下的特殊存在,被時代塑造、催生,又屢次被時代重鎚歸零,徒留一聲時代變遷的深沉浩嘆。

#歷史##歷史冷知識##德國#


文本內容源自@溫伯陵的視頻內容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著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