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的能力不是被高估,就是被低估,有人說趙括能力只比白起差一點,絕對不弱,也有人說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理論豐富,沒有實踐經驗。
其實人家就是普通的軍事水平,沒有他父親趙奢那樣的名將光環,也不至於在軍事啥也不懂,大致屬於那種有軍事理論,但沒有多少實踐經驗的名將之後。
沒錯,趙括跟馬謖是差不多的軍事水平,或者略強於馬謖。
知子莫若父,趙括的父親趙奢是這樣評價趙括的: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他(指趙括)卻把打仗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
趙奢不看好趙括
趙括他爹趙奢不看好趙括打仗,認為趙括把打仗看得太簡單,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那就看看趙括他媽怎麼評價他的:
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
當初我侍奉他父親趙奢,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伺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
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覺得他哪一點像他的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
趙奢是愛兵如子,把賞賜的東西分給將士,還親自伺候將士吃喝;趙括是完全相反的,將士們害怕趙括,趙括把賞賜的東西全部帶回來自己用,天天想買便宜的田地與房產。
趙括母親也不看好趙括
趙括與趙奢父子是完全不同的,但從趙括母親的這句話中,我似乎聽到了王翦自污的做法,王翦在滅楚前,問秦始皇要了60萬大軍,然後拚命要房產田地,顯示一幅貪財的行為,讓秦始皇覺得王翦就是個貪財之徒。
趙括他媽這話明顯是不希望趙括出戰,因為趙括這一次出戰也是率領趙國的傾國之兵,他媽有打消趙王猜忌的意思在其中,更多地是顯示出高超的自污智慧,讓趙王覺得趙括也是個貪財之途,才能安心在外領兵。
趙王聽了趙括母親的話,反而堅定了讓趙括出戰的決心,隨後趙括他媽就請求趙王,一旦趙括不稱職,不能誅連到自己。
趙王答應了。
這事並不簡單,趙括他媽大概率是知道趙王不會撤回讓趙括出戰的決心,才說出上面那一番話的,這話說得相當巧妙,一為趙括自污,二為自己脫身。
從趙括母親的話來看,趙括的能力顯然不如趙奢,這其實就是趙括的真實能力。
趙括的父母都認為趙括打仗不行
趙奢也認為趙括打仗不行,當然就不如自己了。
趙括的爹媽顯然對趙括的性格、能力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爹媽的話其實是給趙括定了性,知子莫如父母,趙括的父母都否定了趙括,說明趙括真的不行。
再回過頭來看趙王為什麼要用趙括為將?
最主要的原因是:廉頗一直在打敗仗,並且後期開始堅守不戰。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四月,秦將王齕攻打趙將廉頗,趙軍士兵打傷了秦軍偵察兵,秦軍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名字叫茄),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俘虜了四個尉官。
七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守不出,秦軍強攻,俘虜了趙軍的兩個尉官,攻破趙軍陣地,奪下西邊的營壘。
重重失敗之下,廉頗堅守營壘不戰,採取防禦姿態與秦軍對峙,秦軍數次挑戰趙軍,趙軍堅守不出,趙王多次派人指責廉頗不與秦軍交戰。
廉頗統帥的趙國一直在打敗仗
廉頗統帥之下的趙國軍隊,不斷在打敗仗,不是被斬了將領,就是被奪了營壘,損兵折將,丟失城池,在這種情況下,趙王生氣是很正常的。
然後,廉頗又堅守不戰,趙王又指責廉頗,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原因,多數人猜測是趙國沒有糧食繼續堅守不戰,趙王因此要求廉頗出戰,但廉頗出戰又打不贏秦軍,在野外作戰,秦軍是無敵的,趙軍只能堅守營壘。
《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王創建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齊王建即位的第六年,秦國進攻趙國,齊、楚去救趙國。秦國盤算說:「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係親近,我們就退兵;如果他們不親近,我們就進攻它。」趙國沒有糧食,請求齊國支援粟米,齊國不答應。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趙孝成王逼著廉頗與秦軍決戰,不決戰,缺糧食,前線的軍隊會餓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史書還記載了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的三個原因:
趙國一直缺糧
1、廉頗老打敗仗。
2、趙國缺糧,廉頗卻堅守不戰。
3、秦軍施以反間計。
三個原因中,前兩個原因才是重要原因,第三個原因是次要原因,秦國的反間計只是遇到了趙王正有意以他人替換廉頗,至於替換廉頗的人是誰,趙國也沒有太多的選擇。
至於趙王用趙括,我認為還有另外的幾個原因:
1、趙括能聽從趙王的命令,從後來的情況看,趙括接手之後,就開始全軍出擊,與秦軍決戰,勝負先不論,這種主動與秦軍交戰就是趙王的命令。
2、趙括是趙奢之後,趙奢是趙國名將,曾經大敗秦軍,趙王同樣把這種希望放在趙括身上,希望他能力挽狂瀾。
3、沒其它人選擇了,此時的趙國也是人才凋零,廉頗不斷在前線打敗仗,藺相如、趙奢去世了,李牧還年輕,還沒有成長起來,樂乘是燕國投降過來的將領,趙王不太敢用,龐煖老了,而且這個人史書記載不多,顯得特別神秘。
以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來看,堪稱平庸。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趙括一上任就改變了廉頗的部署,更改法令,調動將士,白起出奇兵,用一支2.5萬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後方,截斷趙軍糧道,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穿插到趙軍與營壘之間,分割包圍趙軍,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一上陣,就被白起重重包圍
趙括一上來就中了白起的計謀,導致全軍被分割包圍,這是非常嚴重的失誤,趙括執行趙王的戰略沒有問題,但是戰場上,輕易被敵軍包圍,是非常低級的失誤,廉頗是絕對不會犯這個錯誤的,趙括這個水平跟馬謖不相上下。
趙括的軍隊被包圍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難耐,於是趙括親自率軍突圍,前後突圍四次都失敗了,趙括中箭而死。
居然有人認為趙括勇猛,能夠帶頭衝鋒,這恰恰說明趙括平庸愚蠢,身為四十萬趙軍的主將,能夠帶頭衝鋒嗎?這不是跟夏侯淵一樣的白地將軍,主將一死,全軍無首,立即就會崩潰。
趙括被包圍後,為什麼要等到四十多天後才突圍,這四十多天中發生了什麼?無從記載。難道不能早點突圍嗎?時間越晚對趙軍越不利。
從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來看,他這個水平,跟馬謖不相上下,或者略強,說他強,只是因為趙括帶領的軍隊數量極多,指揮一支龐大的軍隊確實要些水平,但趙括這個水平肯定不行。
雖然趙括的對手是白起,雖然白起很厲害,但是趙括在戰場上如此輕易就被分割包圍,這就是能力的體現,如果是廉頗為主將,哪怕屢次戰敗,也不至於被包圍殲滅,趙括父母的話說得一點沒錯,用趙括為將,一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