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是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其實也沒錯,但是這其實是危機積累到極限的結果,給盛唐來了個大爆炸。
但要說危機真正開始大量累積的開端,那還得是唐玄宗罷免了一個宰相,那就是唐朝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賢臣張九齡,他同時也是大唐最後一位賢能的宰相。
在張九齡被擠兌出朝堂之後,唐玄宗身邊會對他直言進諫的人可以說幾乎就沒有了,尤其還有李林甫這樣口蜜腹劍、媚上邀寵的奸佞禍亂朝綱,把唐玄宗哄得越來越昏庸。
由此可見張九齡簡直就是維繫大唐太平盛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他的離開帶來了那些後果呢?
一、張九齡忠良反被辜負
唐玄宗年間出名的厲害人物不在少數,但是要說既在官場上影響力重大,在文壇中的地位也不低,品德還人人稱讚的人,那指定是張九齡。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擔任著宰相職位的張九齡可是朝廷里的紅人,因為才學優越,加上辦事能力也非常強,張九齡簡直就是唐玄宗離不開的心腹。
而張九齡也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全心全意地輔佐著唐玄宗治國理政,不僅完成著自己的任務,還對唐玄宗積極進諫,幫助唐玄宗走上了明君的康庄大道。
開元盛世雖然是人人嚮往的繁華盛景,但這繁榮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多虧有張九齡盡忠職守、關心國計民生,才有了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唐。
那時候的大唐可以說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皇帝勤勤懇懇,大臣兢兢業業,尤其是張九齡簡直就是「拚命三郎」。
他這個人特別勇於直言,常常為百姓發聲,也敢於揭露朝廷中的腐敗現象,完全不怕得罪權貴,但這不代表他性格囂張,相反,他其實是個非常謙遜的人,對上不卑不亢、對下和藹可親,因此贏得了一片讚譽。
可惜「好人不長命」,雖然在入拜宰相的十幾年間,張九齡一直都是唐玄宗最重視,也非常很尊敬的大臣,但命運卻沒有讓他餘生都在這樣的尊寵中度過。
隨著大唐越來越繁榮,真正成為了一個萬國來朝的世界中心,唐玄宗的名聲也達到了頂峰,但他竟然不好好保持住,而是開始驕傲自滿了。
唐玄宗本來就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在此之前他為了當名明君還能耐著性子勤懇治國,但既然盛世已經達成,他就開始驕傲自滿了,覺得自己可以開始享受了。
甚至連之前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優點也拋棄了,開始喜歡聽大臣們說些阿諛奉承的話來滿足他的虛榮心。
於是在這種狀況下,剛正不阿的張九齡顯然就不符合他的風格了,逐漸遭到了唐玄宗的冷落,而取代了他在唐玄宗心裡的地位的都是些花言巧語的奸佞。
甚至不僅如此,隨著唐玄宗對他越來越不待見,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官職,後來甚至還因為一點小事就被唐玄宗認為是結黨營私,於是將他貶到了荊州,徹底逐出朝廷。
二、李林甫上台後唐朝走向衰落
張九齡被罷免這一消息傳出後,朝廷內外一片嘩然,可謂是親者痛仇者快了,人們一邊為張九齡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憤慨,一邊也意識到朝廷是真的變天了。
隨著他的離去,原先那些不敢過於囂張的奸臣開始嶄露頭角,被張九齡打壓過的權貴們也開始蠢蠢欲動,他們為了瓜分張九齡的權利和地位可謂是削尖了腦袋去討好唐玄宗。
你說在這種奸佞當道、忠良寒心的環境中,政治怎麼能向好發展呢?因此在唐玄宗縱情享受盛世繁華的同時,就有越來越多的危機和矛盾積累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奸佞的「淘汰賽」中,最終勝出的就是李林甫,這個以「口蜜腹劍」著稱的奸佞在張九齡當宰相的時候就備受打壓,因此懷恨在心,一上台就開始打壓異己,誣陷忠良。
在他的領導之下,可想而知提拔起來的也都是些和他同流合污之徒,因此原本政通人和的清明政治迅速變得烏煙瘴氣,各種官員的腐敗行為也隨之滋生。
況且這些人還不是一般的自私自利,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甚至不惜出賣國家,於是在他們的統治下,唐朝的國力急劇衰弱,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日益艱難。
李林甫在任的時候甚至膽大包天到了敢陷害太子,他知道太子李亨對自己一向看不順眼,於是為了防止自己被太子搞下去,李林甫就先下手為強,給太子一個下馬威。
他不僅誣陷太子想要謀反,還使勁離間唐玄宗和李亨之間的父子關係,最終搞得朝廷上下動蕩不安,直到李林甫死了這樁鬧劇才結束。
然而折騰太子其實都還算好的,至少沒有動搖統治根基,李林甫乾的隱患最大的一件事乃是建議唐玄宗任用胡人擔任地方節度使。
這麼做雖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廷掌控邊疆的壓力,但實際上無異於飲鴆止渴,因為這些胡人節度使逐漸開始在地方擁兵自重、專橫跋扈,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
三、盛世坍塌,走向滅亡
李林甫的做法為後來的戰亂埋下了伏筆,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節度使表面恭順,實際就等著時機成熟發動叛亂呢,而這場災難就是後來的「安史之亂」。
發動了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之一的安祿山就是胡人節度使之一,唐玄宗一度非常寵信他,被他哄那叫個聽之任之。
然而張九齡的眼光卻非常毒辣,他在安祿山剛以罪人身份等待議罪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來安祿山不是什麼好鳥,因此極力勸諫唐玄宗疏遠他。
但是唐玄宗不僅不聽,反而更加重用安祿山,被一個胡人哄得團團轉,完全沒有察覺到他當自己面一套,背著自己早就開始虎視眈眈地積蓄實力了。
在張九齡這個難得願意說真話的大臣被貶黜之後,安祿山仗著皇帝的寵信就更肆無忌憚了,最終結果就是唐玄宗養虎為患,而安祿山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這場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但是影響最大的還不是截斷了盛世,而是從此讓唐朝的國力如同斷崖一樣衰落了下去,此後的唐朝皇帝基本都是在苟延殘喘。
由此可見,安史之亂其實只是隱患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的大爆發,大唐開始走向滅亡的真正標誌其實是張九齡被罷免、李林甫上台。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我們可以將張九齡看做唐玄宗勤勉的象徵,而李林甫就是他昏庸的象徵,他拋棄了張九齡,就意味著放棄了當一個明君,那之後發生什麼都有可能。
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整個大唐其實就相當於一個行將就木的人,它能活著只是在吃老本,根本沒有那個實力去處理更多問題了,於是唐朝疆域被侵佔得不斷縮小。
但是朝廷卻無暇兼顧這些問題,因為內部矛盾也在不斷激化,官員之間黨爭互相傾軋簡直就是成為了家常便飯。
不能一致對外的結果就是內外都守不住,於是最終在一系列的農民起義、邊疆叛亂和外族侵略等事件後,搖搖欲墜的唐朝終於還是滅亡坍塌了。
在唐朝滅亡後再次陷入了動蕩不安的戰亂時期——那就是五代十國,這七十多年間的政治和社會危機更嚴重,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結語
由此可見蝴蝶效應是多麼強大,唐玄宗只是輕巧地決定罷免了張九齡,然而造成的後果卻危害了不止一個朝代的人,實在是罪大惡極。